时间现在:一种观察地平线,或着迷于言说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去观察地平线。
  那儿,一会儿,有东西跳出来。
  再过一会儿,又有东西跳出来。
  一一余怒《地平线》
  在上帝创造的诸事物中,没有比地平线更虚无的东
  西——它就在眼前,美得没法说,然而,你倒是去试一
  试,用你的激情,不,用你的理智去追赶一下地平线——
  哪怕你怀抱着手术刀一般的激情,你将会得到一个怎样
  的结果?
  结果显然是:地平线始终在你的前方——它存在
  着,也永恒地远离着你。
  在诗人余怒的观察里,夏日傍晚的地平线,“仿佛
  是为了这里的平衡”,不断“有东西跳出来”。在“地
  平线”那里(以区别于“这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
  勃的景象。可是,那些跳出来的新东西,压根儿就不可
  能被一个人(此人像所有人一样,正在衰老)很实在地
  触摸到。触摸不到也不遗憾,我们相信诗人自己给出的
  一个判断:
  在江堤上,我躺下来。
  这么多年不停地衰老是值得的。
  余怒生活在长江北岸一个叫安庆的城市。安庆古名
  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这里的江即长江。江堤,无
  疑是观察地平线的一个最佳站点。而若你在江堤上躺下
  来,头顶星空,耳听目击,都是辽阔的、滚滚而来的时
  间和空间。
  这后面一句是一个很坚实的判断句。这种判断基于
  诗人此前的两行观察。训练有素的现代诗读者应该知道,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曾有过这么一个类似的句子——
  当特洛伊战争结束,墨涅依斯带着海伦归来,当他们走
  进大厅,所有在场的老人们在海伦绝世之美的逼视之下,
  纷纷低下了头,并喃喃自语:这场战争,牺牲了那么多
  的儿郎,打了十年,那么……是值得的……
  我熟悉当代诗藏在某个隐喻之下的略微狡黠的言
  说。但这种句式上的类似我宁愿相信是一种巧合。好吧,
  撇开此种熟悉的句式,这里,最可值得拣选出来的倒是
  “衰老”一词。这个语词的出现,我以为是作为观察者
  的诗人硬把自己塞入了诗行之中。衰老是诗人与时间交
  战而留下的肉体的废墟。或者干脆这样说吧,这是年过
  半百的诗人观察地平线——一种形而上的诗歌创作——
  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也是所有人面对滚滚而来的时间需
  要付出的代价。然而,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我们的
  诗人那样可以振振有词地说:“这么多年不停地衰老是
  值得的。”诗人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一层时间的秘密,是
  基于他直觉的观察而做出的心智的回应。
  以下三行既是《地平线》一诗的结尾,也是对上面
  那个警句的交代:
  这么多年没有任何东西出现消失,
  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惊喜,
  地平线从来没抖动过。
  组诗《蜗牛》凡数十首,《地平线》为其中之一。
  十二行,不分节,形式上相当整饬。整饬带来了一种阅
  读上的美感。但我仍要说,这一首并非余怒这几十首诗
  中最好的作品。论者不过取其言说的方便而已。
  像《地平线》这样的一首小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
  作一样,都立足于线性时间中的现在。“时间现在”(加
  上“时间过去”和“时间将来”构成整个时间的景观),
  是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哲学思想的一个命题。我们知道,
  《四个四重奏》作为一首关于时间主题的最伟大作品,
  乃是艾略特要“形而上地在时间中寻求自己真正的安身
  立命之地”。论者之所以拿诗歌史上这么一个庞大的诗
  歌文本来说事,是因为余怒诗处理的恰好也是时间这个
  主题。身处后现代景观中的余怒,已经不可能有现代主
  义全盛时期艾略特们那一种“对拯救失去的时间的乐观
  态度”了。他不得不别开生面——现在我们允许他一门
  心思专注于碎片的拼贴,并努力给碎片写作提供一个足
  以自证的理由。
  组诗《蜗牛》毫无疑问是片断的一次重组。不过,
  它的每一首诗,诗人作为一个观察者,细细考察一下,
  就会发现,诗人作为一首诗的主要的(隐形或显形的)
  形象,他始终是在场的。他在场却不会满足于此在的观
  察。他乃是要看到他的眼睛所不可及物之处,仿佛向宇
  宙深处抓取着什么。
  这就是我初读余怒诗的印象。余怒诗的难读和神秘
  或许也在这里吧。当读者一旦获取了破译的密码,穿透
  了诗的隐喻功能,截获了它的语调,那么,读者很可能
  就会获得这样一个观感:这比那些大量存在的一目了然
  的口语诗,更值得阅读和深究。这似乎也应了上面我所
  引余怒的这行诗——我再引来一次:“这么多年不停地
  衰老是值得的。”
  如同开头我引述的那一条形而上的“地平线”,说
  实话,作为一名读者,像接近地平线一样,相当难于接
  近余怒的诗。这是我多年来很少有的阅读体验。好在我
  想起了余怒在《诗观十六条》里说过的话:“对于一个
  人来说,整个人体是一个整体;但对于一只手来说,一   只手也是一个整体;对于手指来说,手指是整体。再者,
  我们每日所见、所想大多具有片断性、破碎性。破碎符
  合存在的真实。”这是余怒很重要的一次表述。那么,
  论者能否可以这样说,对于一条“地平线”,整个地平
  线是一个整体;对于诗人所看到的某一段地平线,这某
  一段就是一个整体。换言之,余怒对于碎片的理解仍是
  建立在完整的概念之上的。那是一种小部分的完整,碎
  片即完整。而由此创作的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小宇宙。
  这是碎片写作的坚实基础。碎片之所以符合存在的真实,
  是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一次完成。它自成一体,也更容易
  被我们把握。
  应该相信,阅读,有时候就是创造的一个共谋。藉
  由余怒诗——或曰一种观察地平线的诗,当训练有素的
  读者藉着诗歌文本有可能重新发明诗的时候,不得不说,
  考验一个人智力的诗的阅读和解剖,终究也是值得的。
  二
  诗人余怒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诗坛贴上了先锋
  诗人的标签。如果先锋表现在语言上,我基本认同。但是,
  如果说,先锋表现在一种诗歌言说的方式上,则我会更
  加无条件地加以认同。
  好吧,作为先锋诗人的余怒,对语言学有着过人
  的知识和认识。他的诗集《主与客》难得地附录了两篇
  诗学论文。两文正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谈论诗歌的语言
  问题的。藉此,我们从中可以一窥余怒作诗的兴趣之所
  在——即兴、拼贴、局部、荒诞以及狂欢。凡此五种,
  可以视之为当代诗写作的必要手段。而特别是最后的狂
  欢,正是诗人痴迷于诗歌言说的一种极端的入诗方式。
  但余怒的狂欢并不沉湎在语言的层面上,细读《蜗
  牛》这一组诗,他的汉语相当克制,冷静。他并非如很
  多诗人那样放纵情感(这一点源于资深老前辈托马斯·艾
  略特的教诲吗?)、直接陷于语言的狂欢而不能也不想
  自拔。考察这一组诗,余怒仍以最基本的现代汉语词汇
  写作,他也并非想要在汉语的数量上来特别地占有和使
  用。他捕捉到的那些“时间现在”的细节,自有他自己
  的处理方式(读者可以细细玩味具体的某一首,任何一
  首),诗人甚至不愿意完整地描绘细节,而只愿意描绘
  细节的局部。然后,从被描绘的局部细节猛然间拓开一
  笔,让随之而来的诗句出现意外的转折,进而呈现出某
  种诗的沉思的品质。诗之力,由此从沉思的诗行中迸溅
  而出。照例,余怒的那些立足于“时间现在”的短诗,
  将会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现。但是不,它们只
  是一个背景,或许还是背景中的中景和远景,而绝非近
  景。这种模糊背景的效果,只是斯蒂文斯所言“看见的
  事物其实是似乎被看见”的一种印证。换句话说,诗中
  的这些景致并不清晰,也不是着力的地方。正因为这样,
  你很难把这些诗判定在日常主义的写作范畴。这也正是
  余怒诗批评的艰难之处。它们无可归类;而它们又自成
  一类。在此,我惭愧地说一句,在我应约作文的这十来
  天时间里,面对余怒的诗,几次提刀,几次茫然而无所
  处置。我知道,余怒的所长,正是我的所短。相当长时
  间里,我捉摸着这些诗,居然找不到可以下刀的裂隙。
  但正如谢默斯·希尼在《向艾略特学习》一文中
  所说,人世间似乎也“确信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也正因
  为难以言说所以更具穿透力的诗歌”。当代诗,有很多
  老成的回望过去的诗,也有写作伊始大量不及物的纯粹
  出于想象的诗。很少有诗人像余怒那样专注于写作一种
  时间现在的诗。他写作的或许正是罗伯特·洛威尔愿想
  中的“一些出自想象而不是回首往事的诗句”(洛威尔
  《跋》)。换言之,余怒立足于“时间现在”,宁静地
  陷于语言的狂欢,并“着迷于言说的形式”,但,他以
  诗行的杠杆撬动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时间将来”。不管“时
  间现在”,还是“时间将来”,余怒的想象力始终建立
  在时间现在的某物、某一场景,甚至某一个词上。当他
  的诗建立在某一个词上的时候,也正应了斯蒂文斯的判
  断:“诗歌是语言之欢。”或曰,“词语即另类的万物。”
  经由词语,着迷于语言的一种诗写,就这样非常纯粹地
  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余怒诗处处回应着华莱
  士·斯蒂文斯的教诲,那就是:“一切诗歌都是实验诗
  歌。”这大概就是他一直被称为先锋诗人的缘由吧。余
  怒最极端的诗歌实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尽量
  使你们不适”——一种为推进诗艺而甘愿冒犯读者的写
  作。推后几年来看,正是一个诗人对大众阅读的抗拒,
  使得他的诗歌别具价值,也使得他的实验性探索别具启
  发。余怒的这种观念与写作实验,就一个诗人建立诗歌
  文本的野心而言,当然是有意义的。“一个人的写作,
  倘若没有让其他的写作者产生美学上的不适,那么他的
  写作是不值得去关注的。”这位诗人很早就有这样的认
  识。正因为秉承这样一种诗歌美学,像他这样的诗人,
  似乎注定要来破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边界的。
  类似的事情我恰好找到了一个细节(局部性的):
  一个男孩,将手电筒
  吊放到井中,看到光的
  另一种存在。
  ——《类似的事情》
  组诗《蜗牛》里的很多诗,都有这样一种将手电筒
  吊放到井中去照亮黑暗的惊喜效果。而在我看来,井中
  的光,或正可以称之为破除了边界之后的——光的另一
  种存在。
  这或许就是余怒诗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鹰窝寨  山太深。拆迁的人马  估计难进。山崖上的  标识,看了一眼  也就放心了。不进了  不学大禹,也不似仁人志士  留个念想,总有归巢的  档口。李白在大青山  并未筑寨,更无  压寨夫人。孤行者  终与青山同在。至于  寨与墓,都是后人一处一处  修起,挂牌,收费。  哪怕在深山  一样可按图出入  但活着的时候,并不知  哪扇门,是为他而开  过武汉  三分钟。内涵太多  从无到有,再到
《一段屈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完成于二○○七年五月,是在我听到三舅妈的死讯后。第一行几乎是脱口而出的,“一段屈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并不知道,那喷薄而出的强烈的激情,在两个小时后,会收挽于“徐绿香,生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卒于二○○七年五月”这些墓碑上的遗言。在多年之后,当我渐渐理解了,一种混合着悲伤、屈辱以及沮丧,因死亡而得以终结之后的释然的情感,必须以墓碑上的文字才能承载下那全部的激烈与幽微。或
浅浅的沙滩,水波摇晃   听江水的呢喃   夜色朦胧。我看不见天上的星光   疲态的城市,有一种   晕眩。灯光让我   产生了错觉   我们是城市的蚂蚁   每日的忙碌不过是   搬运泥土   试图在江上建造   一座无人的小岛   在孤独的栏杆前   在沉寂的树林里   在弯曲的小路上   听江水的呢喃声慢慢变老   心之岛   夜的黑暂时压制了城市的喧嚣   高楼的彩灯晃动江水的思绪   水
四月  我走上一个山坡  许多花就开了  这个僻静的地方  鸟声比任何时候都悦耳  一只麻雀飞到枝杈  朝向黄昏升起的薄雾张望  在一个石凳歇息  风来了,大片大片的树叶落下来  来不及清扫的小径  落叶伤春,比冬天更扎眼  再也回不到树上  新芽站满枝头  雾慢慢散去,不知所从  我转身,远远地  你向我走来,笑出眼角的皱纹  和额上晚霞的余晖  你是其中的我,是花应时而开  知道从哪里来  而
诗是一件普通器皿表面转瞬即逝的反光,是暗夜里行车时眼前不断飘忽的幻影,是突然想起多年前曾经遇见眼前场景的惊讶,是庸常生活中时时袭扰内心的不安和被烦琐细碎浇筑的时间里突然闪现的喜悦。诗歌于我来说,就是点上一根烟,蹲守在生活的犄角旮旯里,偷窥着众声喧哗中的虚无光影。  我的诗都来源于生活,一束光,一声响,一只飞虫,一个动作,一片水面,一阵哭声,一段时间里的沉默,一个在心弦上拨出异响的情境……我不是一个
清明  在这天,细雨是不可少的。如果能下  一场雾就更好了,远山、近谷  有烟在荒草中长成。一座坟  那是一年又一年的怀念堆成  我们总是逃不出生死  又何必相互伤害?安静的山野  沉睡的时光不被打碎。土壤之外  人间有一堵厚厚的玻璃,我们总是敲不破  只能喊,只能哭,只能用力地跪下来  告诉祖先,我们又虚长了一岁  中秋月  还有多少秩序亟待修复  穿过我手掌的风,如何表达相聚与别离  望乡的人
安德里亚,意大利籍,北京大学工学院2021届先进材料与力学专业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9年获中国意大利商会和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合办的IGNITE创业比赛一等奖,2017-2020年获中国政府奖学金,2020年获优秀学生奖学金,2020年加入奇绩创坛孵化器,创新推动区块链科技在碳排放监测的技术应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21日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
江永或其他(组诗)  杨海蒂  上甘棠  从没有哪个村庄  让我如此动心着迷  ——上甘棠  你是潇湘最美的赠礼  村舍是如此安详  溪水缓缓流淌  石磨悠悠转动  脱俗的山花尽情绽放  田园是如此丰茂  小鸟在天空飞翔  花鸭在水中成群结队  金色稻穗随风摇曳  深吸一口甘甜的空气  我要放声歌唱  灵异的谢沐河  现实和传说同样神奇  步瀛桥度仙也渡人  不老的神话至今传颂  潇贺古道绵延不绝
这之后,在厨房,咸与辣的对垒中  热气从平底锅中升腾  火苗努力地释放悲情与往事  油在锅中泣  薄饼最终煎至金黄  你看,大灾大难过后  我多么愿意以炊妇的身份  向你持续传递爱  在给你的私信里  春风已度过一场又一场春雨  我已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诗歌  唯有小小的薄饼还透着些许香甜  枇杷一生忙着结果  当我遇见忧伤的自己  四月野花奔忙  细雨在云端  不能算作初见,只当是劫后重逢  多么
水杉树  在西塞山的背面  紧邻山脚的江滩上  自然生长着大片水杉林  在冬日的阳光下  金子般的针叶  闪烁着毛发的柔光  这是冬天里唯一不肯  抛弃我们的部分  它的每一次坠落  都会让我有切肤之痛  都会让我离大地近一点  再近一点  当我跟它站在一起时  发现我们彼此太像了  甚至分不清那滿地的落英  究竟是谁种下的  突然间我有种想逃的恐惧  害怕被它认出来  棉花白  棉花开满了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