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材”与“教”——以声乐教学为例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较以往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声乐教师更要因时之“材”,施时之“教”。本研究就当代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材”与“教”两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将“材”划分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对四类“材”如何“教”展开论述,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更好地完成育“材”工作。
其他文献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日后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其师德状况及师德建设是高校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山西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三所高校的学前专业师范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前专业师范生师德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前专业师范生的师德认知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坚定性和认同感,其师德行为规范性有待提升。推动学前专业师范生师德建设应当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优化师德认知,明晰职业规划提升其职业兴趣,发挥社会合力规范其师德行为。
大学生既是数字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未来数字社会的主导者,其数字素养高低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在分析高校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联系高校大学生实际,提出“加强宏观统筹,科学确定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内容;建设智慧校园,打造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数字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师资水平;强化自我管控能力,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建议。
高校辅导员整体的心境状态,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成长成才等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辅导员的主流心态虽然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焦虑、困惑、矛盾、得过且过等消极心理,其产生原因包括职业压力大、自我效能感低、职业幸福感弱、职业认同矛盾等。本研究旨在从尊重工作价值、构建职业发展机制、打通学校内部岗位流通通道、完善培训体系四个方面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心态。
本研究以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半剖视图为例,应用BOPPPS教学模型,借助超星学习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型教学思路清晰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反馈及时,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桥梁美学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了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学生工作教师、思政课教师为辅的建设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政映射点,并进行思政小专题建设,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分享和课程考核等环节,将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掘。桥梁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为土木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参
毕业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通过毕业设计的写作和答辩,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考核,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制度,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毕业设计时间,完善考核制度等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本研究针对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的特点及目前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计综合性课程实习内容,引入企业项目案例资源,优化课程实习过程,设计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聚焦课程实习持续改进等,提高程序设计类综合性课程实习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职业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指向相同、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相通,模块化专题式教学为融入职业关怀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可行路径。职业关怀融入高职“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将职业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将职业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意识与新时代的内涵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结合。
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它实质上是一场教育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其善于独立思考;四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避免思维的片面性。
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高校思政课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思政课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立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实现理论课的实践转向三个方面。在高质量思政课建设中对主体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建构,对实施主体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