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节课通过三个经典实验的重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他们真正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认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真理,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基因的存在,基因可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主要讲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好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逻辑思维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有所提高。
尝试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识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教学过程
3.1情境导入:
展示亲子图片(包括人在内多组),形象的图片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很容易想到遗传。问;是什么物质决定了生物的这一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提升了归纳思维能力,激发了探究心理。
接着展示资料: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水平是分不开的,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
3.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928年,格里菲斯用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展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落图,学生对两种细菌的特点有所了解可以更好的理解实验过程及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图解,回答问题①该实验的对照组是?说明什么问题?②实验组是?说明什么问题?③该实验的结论是?
追加提问格里菲斯并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因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蛋白质、多糖、RNA、DNA等多种物质。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的实验如何设计?学生跃跃欲试,一番讨论后,答出:把S型菌的蛋白质、多糖、RNA、DNA等物质分别和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肯定学生思路:将DNA和其他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展示艾弗里等科学家的体外转化实验。
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DNA DNA酶一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得出了:只有完整的DNA才能进行转化,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的结论。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却没有使人们信服,原因是他实验提取出的DNA最纯时也含有0.02%的蛋白质,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能够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引出:
3.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展示T2噬菌体模式图,讲解各部分名称及成分特点:只含蛋白质和DNA,且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P存在于DNA分子中。学生推测出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指导阅读教材标记过程,提问原因: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课件演示的具体实验过程,进而让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猜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课件展示动态的侵染过程,并总结:
吸附一注入一合成一组装一释放。这样即可以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又直观的展示实验过程,从而突破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这一难点。同时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提问: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引出
3.4RNA是遗传物质
展示烟草花叶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对这类病毒来说,RNA是遗传物质。提问:如何正是这一点?在学过本节课内容后,学生很容易想到将RNA和蛋白质分别提取出来感染烟草。
3.5小结本课内容
最后提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教学反思
核酸是遗传物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时,就已经知道。所以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即得到了方法的训练,又获得了寻找到答案的成功喜悦。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也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实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基因的存在,基因可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主要讲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好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逻辑思维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有所提高。
尝试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识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教学过程
3.1情境导入:
展示亲子图片(包括人在内多组),形象的图片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很容易想到遗传。问;是什么物质决定了生物的这一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提升了归纳思维能力,激发了探究心理。
接着展示资料: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水平是分不开的,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
3.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928年,格里菲斯用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展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落图,学生对两种细菌的特点有所了解可以更好的理解实验过程及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图解,回答问题①该实验的对照组是?说明什么问题?②实验组是?说明什么问题?③该实验的结论是?
追加提问格里菲斯并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因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蛋白质、多糖、RNA、DNA等多种物质。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的实验如何设计?学生跃跃欲试,一番讨论后,答出:把S型菌的蛋白质、多糖、RNA、DNA等物质分别和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肯定学生思路:将DNA和其他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展示艾弗里等科学家的体外转化实验。
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DNA DNA酶一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得出了:只有完整的DNA才能进行转化,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的结论。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却没有使人们信服,原因是他实验提取出的DNA最纯时也含有0.02%的蛋白质,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能够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引出:
3.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展示T2噬菌体模式图,讲解各部分名称及成分特点:只含蛋白质和DNA,且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P存在于DNA分子中。学生推测出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指导阅读教材标记过程,提问原因: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课件演示的具体实验过程,进而让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猜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课件展示动态的侵染过程,并总结:
吸附一注入一合成一组装一释放。这样即可以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又直观的展示实验过程,从而突破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这一难点。同时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提问: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引出
3.4RNA是遗传物质
展示烟草花叶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对这类病毒来说,RNA是遗传物质。提问:如何正是这一点?在学过本节课内容后,学生很容易想到将RNA和蛋白质分别提取出来感染烟草。
3.5小结本课内容
最后提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教学反思
核酸是遗传物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时,就已经知道。所以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即得到了方法的训练,又获得了寻找到答案的成功喜悦。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过去沉闷的课堂,也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