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js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
  作者简介:陈满乾(1968-),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高级工程师;尹敏(1954-),男,浙江嵊县人,安徽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高级工程师。(安徽 淮南 23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yxm093)、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004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014-02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启动校级“卓越计划”,遴选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6个专业进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向教育部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培养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面向工程界、面向未来国家和地方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培养标准
  根据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等,制定与学校各试点专业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
  3.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采取“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组和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建立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领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生信息员队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专项基金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倾斜,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保障措施
  (1)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挂职或顶岗期间待遇不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改革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将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同时增加教师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
  (3)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倾斜。
  4.经费保障措施
  (1)每年设立150万元的“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试点专业的建设水平。(2)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给予参加“卓越计划”的每名学生增拔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等。(3)除采取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外,根据各试点专业的学生数设立教学津贴专项经费,由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主要用于校外工程导师培养指导津贴、校内工程导师工程实践工作生活津贴、服务于“卓越计划”的产学项目资助等。(4)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
  5.实践基地保障措施
  学校在已有37个研究所、56个教学实验室、12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7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2个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安徽省开放实训基地、3个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企业及研究院所建立了171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2)统筹安排实验室开放工作,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试点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实验或实践提供场所保证。对试点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学校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
  (3)逐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建设成效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主动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即: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采取对参加校级“卓越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以及在职称评聘、各类评优时优先考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有力促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具有专业(行业)资格和企业任职经历的占17.2%,国内外兼职教师326人,基本满足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
  3.加强工程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明确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围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重点研究。2010年立项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所占比例达到70%。
  4.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在工程教育课程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将工程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5.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不断完善试点专业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四个“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具体为基础课程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三个模块构成)。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本科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6.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性实验教学管理,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团队,参与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接受规范研究的训练,培养学术兴趣,促进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涌现。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异军突起,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立足SNS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状况,从中分析SNS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进而探索SNS网络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期对现实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SNS网络;大学生;网络行为  作者简介:张瑞雅(1973-),女,河南南阳人,共青团华北电力大学委员会,高
期刊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其特色和优势成果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原动力”;成果推广应用是提高高校影响力的“生产力”;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校科技竞争力发展;抓住省局共建历史机遇,推动高校科技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力  作者简介:杨国浩(1976-),男,河南巩义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殷海成(1964-),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人从出生开始就要经历社会化的洗礼,语言也是如此,只有在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身,优化自身。合作是社会基本的互动方式,提倡在合作化的课堂中学习社会化的语言,语言要社会化,真实化,情境化,合作化,交际化。  关键词:社会化语言;合作化课堂;社会化课堂  作者简介:陈江(1988-),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瑶(1985-),女,湖北襄樊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高专图书馆在新形势下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教学;科研;服务  作者简介:吕土寨(1981-),男,河南许昌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田建华(1962-),女,四川平昌人,郑州电
期刊
摘要:在常见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词汇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策略培训融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次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启示:策略培训需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注重词汇的输入、输出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多种策略的能力;强调课后复习巩固,注重学生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作者简介:付英(1974-),
期刊
摘要: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色化发展正在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自觉追求,这同时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首先阐述了大学特色化发展中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校长提出了几点价值诉求,也就是如何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希望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所裨益
期刊
摘要:TAF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在澳大利亚泛指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引入TAFE教育体系,并开设中澳合作办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将近7年。本文分析了TAFE模式与行业结合的特点,结合本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经验,对如何融合TAFE教学模式与传统电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TAFE;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相波(19
期刊
摘要: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原则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调生;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鹤云(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张彦军(1977-),男,甘肃酒泉人,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对大学后教育的特点和人才转型的社会需求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大学后教育;人才转型;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解建红(1966-),女,山西闻喜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张毓华(1958-),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图书馆书记兼副馆长,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