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2000年~2010年我国三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有企业整体上摆脱了双重效率损失,对经济增长起着正向效应,并未出现“增长拖累”,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甚微。另外,国有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将从正效应——负效应——正效应的转化,对于外资企业,经济越发达越开放地区的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则效应微弱。
全文查看链接
由于(1)式中存在不能观测的省际效应,同时变量间可能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回归结果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回归参数失效。因此我们采用动态模板GMM来解决内生性和结果偏差问题,GMM不仅能够通过差分或者工具变量来控制未观察到的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而且能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为了确保回归的准确性,对(1)式差分得:
全文查看链接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比性,接下来将分东、中、西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最差。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现代企业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较好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也是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外资企业,而国有企业去经济增长起着抑制作用。西部地区同样是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的正效应较弱。综合看,国有企业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形成u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正向效应,而中部地区为负向效应;私营企业形成n型,中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正效应显著,相对国有和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对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正向效应也是最大的;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的递减,东部和中部地区外资企业促进效应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经济的影响甚微。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