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民间故事教学——以《咕咚》一课为例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口耳相传的文学经典,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遵循“理读→理讲→理思”的进程,让学生在情境浸润中把握故事,在情节浸润中讲述故事,在情思浸润中拓展故事,抓住阅读关键,提升阅读质量,发挥民间故事文本的独特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数学文化素材,并努力在课堂教学及拓展活动中融入,带领学生窥见数学文化的瑰丽风貌。  关键词:数学文化;计算教学;素材;实践活动  数学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学者们对其内涵的解读也体现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多篇古诗文,平均到每个年级约20篇。用好这些素材,在勾连与链接中实现统整,在补白与想象中达成融通,在拓展与运用中走向开放,搭建起古诗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桥梁、情感纽带,能实现诗歌内在精神和学生言语的交融,从而让古诗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教学;素养发展  古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言語智慧
摘要:新时代的育人超越了学科在“双基”层面的功能,而指向学科对人整体性发展的作用,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做思数学”是数学学科育人方式的一项积极探索。厘清其内涵与特征,分析其价值与目标,架构其流程与思路,能够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手脑协同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创新数学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做思数学”;学科育人;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
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底线,亦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所建立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法治保障制度,但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审查职权不独立、审查标准不完善、例外规定不明晰、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将对创造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应从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来改进现有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就完善实体制度而言,应从自我审查向外部审查改进重塑审查职权,应细化与明确审查标准的核心概念,应健全社会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就完善程序制度而言,应当改进审查流程,构建初步审查与深度审查相结合的
通过对“角的认识”教学中“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表示平角?”等几个常见疑难问题的思考,获得感悟:数学概念教学要自觉淡化对外在形式、复杂技巧等细枝末节的关注,集中精力揭示、把握概念的本质。由此可以发现“风景”在对错之外,理解错误有时也叫“暂时性正确”,认识符号中蕴含着数学意象。
摘要:“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要兼顾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做法有:基于阅读能力差异,记录阅读用时;明确速度达成目标,限定阅读时间;刺激突破速度极限,开展速读竞赛。提升阅读质量的做法有:激活已有阅读策略,指引有质量地阅读;设计阅读任务清单,提升阅读品质。另外,还要以多维评价为导向,兼顾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观照过程评价和终级评价,强化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优化阅读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阅读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对此,重构“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借助天平让学生感受“量”的均分,再通过“形”与“量”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且由“量”到“数”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单位“1”的教学埋下伏笔。
摘要:课内外“双轮”驱动,依托教材,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对教材中的创想读写、创想习作等要素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延伸学生的习作时空,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与“写”的能力。课内,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读写创想点,传递不同的创想技巧,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推进创想习作。课外,聚焦主题活动,以文化元素为载体跟进:澄园,围绕“水”与“荷”文化元素创想;韵园,围绕“乐”与“艺”文化元素创想;翰园,围绕“书”与“画”文化元
尊敬的作者与读者:您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创刊于199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父母在侦查阶段被强制作证以及父母放弃出庭作证豁免权将会危及涉罪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因此,以国家亲权理论的最大利益面向、国家义务面向与个别化面向看待涉罪未成年人拒证权便显得迫切。讯问程序以及父母作证程序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特殊性以及恢复性司法的要求使该权利的最大利益成为可能,而且最大利益表现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权利行使的自主性以及两者的有限性。可以通过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的义务、家庭和谐的义务以及国家维持家庭存续的义务保障该权利,也可以通过保障在诉讼全过程中未成年人应得到充分尊重的自决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