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琨:艺术是一种暗号,藏在真实里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琨是个有意思的人。与她对话,时常会发现她的回答有很多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思辨不是挣扎,也不是因为过于敏感或纠结,而是一种真实。“这个世界是对立的吗?是统一的吗?都不是,它是真实的。”回想她说的话语总让人忍不住微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里面藏着一个过程,就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宗故事,是一种了悟的结果。
  凡是过于强调艺术严肃性的,都不免带给人一丝可疑的迹象。在宋琨看来,艺术是用来令人生活更好的一种精神表达,是应该被人们享受的一个方式。生于内蒙,十四岁考入美院附中,再到央美毕业,成为职业艺术家……从三岁起至今为止,除了生病或意外,几乎从未有过一天停止画画。如此长久保持习惯性创作的宋琨,她说创作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就是 “呼吸”,不可或缺、如影随形。
  “我理解的艺术家一直是在解决如何面对时间与个体存在这些基本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史一样,其本质并无创新可言,艺术家做的工作只是不断建立新的诠释方式而已。”
  S=surface SK=宋琨
  S:你创作的依据主要来自什么?
  SK:生活;改革开放,东西方、农工商、城乡结合……超级混搭,杂交的时代;加上点想象力。
  S:你的创作有一个主题性预设呢?还是随性的?
  SK:从大的方面来说,没什么风格流派,没有固定计划,只是顺着自己的心理状态走。
  但从小处来说,每个阶段的作品又是有主题的,但每个主题几乎都是沉了好几年或好几个月的,在条件和时机都合适的情况下随机去做。有的时候会同时进行几个主题,最后纳入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是一个宇宙观的东西,有自己的秩序,它应该是超出我们的固定思维局限的,这也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S:这也说明为什么总能在你作品里看到很多情绪的同时出现?
  SK:对,首先我的性格就比较情绪化,有点幻想狂,但后来慢慢认清我就这样也就不那么拧巴了,顺着它本来的样子反倒轻松了。就像我们说海是平静的、疯狂的、宽容的、狰狞的,这些都是它,但它又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所有加在一起才成为它。我想这有道理,没必要较劲,也就感觉自由多了。
  另外我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干净漂亮、肮脏丑陋,任何单一的样子都不对,尊重这个就是我的逻辑。而且毁灭和重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来都是捆绑不单卖的,再没有什么比认清这个更让人平静自由的了,这样你就可以无我,无区别心,纷争冲突反而平息了。
  S:你说你的作品带有相对“统一”的气质,是否是某种潜意识的克制在起作用?
  SK:我不克制,只想真实。对于某些人,比如我这类,其实比较独的,独是恢复自觉的方法,每天我都一个人待会儿,静思默想,不这样就会比较狂躁,信息太多,有些东西是垃圾就得过滤掉,要说潜意识,潜意识就是干这个的。自然而然成了你说的“统一”气质。
  S:从早期到现在,你作品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没变的是什么?
  SK:我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我不是那种研究某个观念或坚持某个符号类型的,生命轨迹变了,我就变,我附着在它身上。你要说不变的东西,我就是忠实于这个轨迹不变,做到最大化的本真吧。
  S:请谈谈你作品的创作线索。
  SK:两条线。一,内容来自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它究竟是怎样的?我用自己的方式讲这些故事;二,就是作品为什么而作,我不想只为自己,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贫贱贵富、爱恨情仇,种种差别,我想用同理心普视这些,超越一些界限,我期望我的作品能有一定的 “治愈” 作用。有时我会把自己当实验品,但这不是目的,我想找到一个能够释放或治愈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形式。
  S: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是?是否是最能代表 “艺术家宋琨”的作品?
  SK:应该是“It’s my life”和 “昔珈·忘川”,每个都超过一年,是两部大作品,单个来说每张是具象的,但整体是一个抽象的时间容器。“It’s my life”画了366天,366幅作品,每天一张,画了整整一年,但内容是整个青年时代。“昔珈·忘川”作了将近两年,分 “肖像”、“碎片”、“旅行”、“{ }”4部分。整体是一部收集碎片、好几层时空同时出现的作品,有生活里经历的很有爱的人的肖像,我给他们每个都起了名字;“碎片”是2005—2008年收集的垃圾,有自己用过的也有生命里重要的人用过的,我觉得像是纪念品作为暗号藏在画里。剪、燃烧、拼贴、手绘结合,这些所有你能看到却经常容易忽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我的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样子。
  S:你曾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带给你什么样的收获?
  SK: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洛杉矶、芬兰和柏林。因为喜欢摇滚、电子和实验音乐,去了就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做成这样,对背后的东西会了解更多,也可以对照东西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S: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的经历?它对于你的创作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SK:要说最大的转折应该是十四岁从内蒙考入美院附中。我十四岁以前在内蒙古包头待着,那是个工业文明和游牧文化并存的地方,城市边缘是巨型钢铁厂,也有重型武器的加工基地,工厂里每天都像E.N的音乐一样又黑又躁,其它大面积的地方是草原和阴山山脉,常年有积雪在山顶,天很蓝风很劲,小时候街上是有骑着马和骆驼的人的,人比较野又有自己深沉的方式。后来,来北京上美院附中,和其它地方的人一起住宿舍过群居生活,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现在看不算什么,但那时算是一段艰难的时光。如果它对我有影响,就是开始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坚持不被同化吧。
  S:外部冲突对创作形成压力最大的是哪种状况?
  SK: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区别心、阶级无处不在,这些太让人难受了。
  S:除了绘画之外,其余的艺术形式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SK:音乐和哲学、心灵类的书。我一般都是边听歌边工作,音乐很直接,带来灵感和对新秩序的理解。我听各种东西,只要是我认为特别的、有创造性的。哲学类的书这几年看得比较多的是印度先哲克里希那穆提的,有两句话在这几年对我帮助很大:“一: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欲望,愤怒、暴力、自私,痛苦和绝望,不用再抗争、纠正什么,面对之时,自由平静和真实的大爱才出现。另外一句是:所有时间都是当下的,没有扭曲、没有偏见……那么你专注的观照和知觉将烧尽时间的阴影和思想的痕迹。”很有启发。
  S:你的个性是怎样的?它决定你的创作吗?
  SK:我相信“你是什么样的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要知道你自己首先就是不可复制的怪胎,所以认识、接受你自己,才能对世界各种纷争和人性等等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S:在诸多展览中,哪个展览对你相对来说最重要?它为你带来了什么?
  SK: N12,一个无组织的 “组织”,全部DIY,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支持,所有东西大家一起行动、分享,2003年到2006年,一共做了4次,比较乌托邦。在个人主义的年代这种集体主义显得珍贵,我想当时我们实现了真正的独立精神,这很宝贵。
  S:目前的创作以什么载体为重?是否有多元化多材质的发展方向?
  SK:绘画是主要的 (油画,素描,拼贴);装置和声音作品也做一些,怎么发展,我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S:还有什么是你最想突破的?
  SK:阶级,思维定势,人的距离。
  S:作为职业艺术家,怎么看待学术批评?
  SK:非常重要。艺术的大众传播和研究,需要学术工作者深入细化的研究,但现在独立的学术批评其实很少。但艺术家也别受批评家的牵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创造性才是真正的敬业精神。
其他文献
阅读以下文字之前,先想个问题:一辆闲置不用的电动车还能干什么?答案请参考内文。  电跑赛将  看来NISSAN已然下定决心,要“狠抓”电动汽车——LEAF在欧美市场销量火爆又摘得各项桂冠的余温还未消散,这位岛国勇军立马又推出了全新一款概念型电动跑车ESFLOW。大多数人对电动汽车提速都持有怀疑,可是LEAF的成功还是使一部分人转变了态度。所以我们大可先相信ESFLOW的速度实现,因为它基本可认为是
期刊
艾德里安·范·霍伊顿克(Adrian van Hooydonk)曾经是个家居设计师,后来他用十年的时间从BMW外部设计师升到美国设计团队主管。现在,他是设计总监。他说,了解人们的需要和不安,最重要。  S = surface A= 艾德里安·范·霍伊顿克  S:你在“汽车设计师”这样一个职业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觉,通常人们都会说,“哇哦!干这个好酷啊!”  A:从小时候起,这个会动的机器便深深地吸引
期刊
以下是当今世界上炙手可热的四位年轻女性设计师/团队。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女设计师不过是个社会角色,跟性别无关。  伊欧娜·沃琪:“女性”是种机遇  伊欧娜·沃琪(Ionna Vautrin)童年时爱在陶艺作坊里玩儿,偏爱那些外形光洁、体格小巧的东西。她的设计简洁、精巧,见不到锋利的尖角或浓烈的色调,像是一首怡人的小诗,讲述一段回忆,可能是一种性格、一片风景,或者是一次旅行。“我想把情感、故事和记
期刊
这是四个埃因霍恩设计学院的妙龄女孩组成的设计工作室,四个女孩在创作上的兴趣和见解各不相同。混血女孩安巴(Amba Molly)对多样的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最大的愿望是去非洲寻根;卡罗琳娜 (Carolina Wilcke)是个美学家,常常设计精美的配饰和餐具;伊菲尼 (Eefiene Bolhuis)偏爱抽象的美学形式和材质工艺;伊娃(Eva Gevaert)则是个热衷于手工艺的材料分析师。来
期刊
治理水源、美化生活、躲避灾难,你或许不知道材料可以如此三头六臂。本期《surface》邀请MC新材料博物馆北京部的张伟博士介绍四种有神奇本领的新材料。  01 新居卫士  众所周知,新房不宜立刻入住。家具、木地板会向室内空气释放如甲醛和苯等污染物,而且沙石、水泥及陶瓷等建材会释放氡——一种会引起肺癌、白血病和神经系统障碍等疾病的放射性气体。德国生产的一种墙面材料可以从墙壁吸附有害的化学物质,恰好可
期刊
“一样”是林天苗最新个展的关键词,“金的一样”“N年的一样”“没啥不一样”……一些鱼刺、鸟骨、青蛙骨头或者牛羊骨骼被丝线缠绕包裹着,有一个瞬间,你可能会呆呆地想:“如果我的骨头也这么着”,真的,“没准都一样”。  林天苗的这些骨头跟死亡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来自于一种奇特的个人体验。小时候,画国画的父亲曾为了素描带了一个头骨回家,其他的兄弟姐妹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她摸摸捏捏,饶有兴致。后来在美国生活那
期刊
“世界上已经长期存在各种事物、各种产品的解决方案。哪些物品能给人舒适感,哪些能引起人欲求的共鸣,这其实是有一个参考范围的,”设计师皮娅·乌兹登伯 (Pia Wüstenberg)说,“因此人与物品有自然和情感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物品与使用者之间,还存在于物品与制造者之间。”皮娅曾经想做个艺术家,但天性务实的她觉得艺术家难于生存,于是选择了工业与艺术之间的设计领域。她仿佛有种 “马语者”般的天
期刊
“甜点吃多了会让我有点内疚,不过下午茶是种非常放松的社交方式,”伦敦的设计师蒂娜·曾(Tina Tsang)醉心于各种社交活动。她希望下午茶变得更好玩、更刺激,也更性感。 她设计的“Blaue Blume”休闲餐具极尽性感挑逗之能事,两条踩着鲜红高跟鞋的丰满玉腿从餐盘里伸出来,让系紧了领结的绅士们也忍俊不禁。  蒂娜·曾在新加坡长大,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现居伦敦。多样文化浸染中的她敏锐、开放
期刊
艾琳·格蕾  Eileen Gray  1878-1976  设计师、建筑师,摈弃女性束缚的开拓者。当人们谈及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时,艾琳·格蕾常与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一起出现。但她不是其中任何一位男设计师的左右手,却始终坚持凭借一己之力独闯于当时以男性为“主宰”的设计界。她的设计生涯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莉莉·瑞希  Lily Reich  1885-1947  产品、室
期刊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江黎教授认为,女性的设计行为目的是现实而单纯的。  作为女性,我始终排斥把女性作为点缀、当成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题来讨论,当今的大部分职业可以不考虑性别问题,设计职业也是如此。它可以针对女性或男性的需求做设计,以强调或加大性别差异。因此男性设计师可以为女性设计出艳丽柔美的作品,像时装界的顶级设计师基本为男性垄断,他们似乎对女性美的表征更有激情。而被称为“男人行业”的建筑领域也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