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

来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统计分析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重点了解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基本情况,讨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点方向.方法 收集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总体情况、基本药物中成药监测情况、中药监测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例数不断上升,同时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也逐年攀升.65岁患者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占比将近5/6,中药占比1/6.随着总体报告例数的上升,中药不良反应例数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从2014年17.3%降到2019年12.7%.注射给药约占2/3,口服给药约占1/3,注射给药途径中绝大多数以静脉给药为主,尤其是中药注射剂.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的前三均为皮肤及其附件、胃肠、全身性损伤.报告来源主体依旧是卫生医疗机构,其中以医生和药师居多,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个人报告比例较低.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占基本药物整体不良反应的1/6.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排名前三为内科、骨科、妇科.中药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占比达到36%左右.涉及药品排名前三的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益气养阴药,其中活血化瘀占绝大部分.结合给药途径主要以心脑血管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突出.结论 加强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关注特殊人群中药合理使用情况.积极开展中药处方点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药师查房、中药咨询、科研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5(OH)D水平与DPN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13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分为SDM组47例及DPN组91例,DPN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临床症状组(DPN1组)54例及有临床症状组(DPN2组)3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季节、糖尿病(DM)病程、吸烟史、SBP、DBP、BMI、25(OH)D、FPG、2 hPG、HbA1c、FC、TC、TG等指标,比较以上指标的组间差异。并对DPN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