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学员在浙学陶艺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一场在浙江省文化馆展厅的展览吸引了很多市民参观。这次展览的主角不是什么“大师”,而是一群可爱的非洲学员。
  本次展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非洲学员们在浙江期间学习、创作的成果,有融合中国元素和非洲本土特色的陶艺作品,也有对照南宋官窑陶瓷新学成的小件作品。除非洲学员作品外,还有一部分是中方授课教师的作品,展出的有杭州的南宋官窑代表性作品,也有古今的陶艺作品。唱主角的当然是“非洲学员陶艺培训班”一个多月来的成果。
  “非洲学员陶艺培训班”是文化部为促进中非文化交流而推出的一个项目。为兑现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对非承诺,文化部邀请了10名来自布隆迪、刚果(布)和加蓬的手工艺者于2015年6月15日至7月29日在浙江进行为期45天的非洲学员陶艺培训班活动,培训班由文化部外联局、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
  非洲学员在浙江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浙江省文化馆会同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组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其中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宋官窑代表性传承人郦越宁为主讲老师,邀请浙江省陶瓷行业专家金尧根、俞栋伟、寿海丹、吴立君等五人组成了师资团队。
  拙朴却生动,个性创作体现中非文化交融
  从事陶瓷工作近四十年的郦越宁,对南宋官窑的研究与仿制有独特的业绩,古书记载中出现过的南宋官窑三次釉,便是在他的手中复生的。“非洲学员在领略绝妙的南宋官窑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全方位了解、学习了目前浙江陶艺制作、发展的新方向、新理念。”郦老师说。
  在这里,来自非洲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了电动拉坯机,见到了喷釉枪,了解、学习了现代瓷器装烧技术的改进、装烧窑具的多种形式,学习了电动拉坯、修坯、泥条盘筑、跳刀纹等常用的现代陶艺制作技艺。本次“非洲学员陶艺培训班”结业展上展出的那些古朴端庄、釉色滋润的习作,看似简单,却正是南宋官窑器皿独有的特质。而那些生动有趣、天马行空甚至略带天真的陶艺作品,也让人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惊艳感。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型,都存在于非洲学员们的头脑里,来源于非洲大自然、来源于非洲的传统民间文化。
  或许,这些陶艺作品细看并不精致,甚至有些拙朴,但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质,使得手工制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鉴赏性。
  在推崇创作个性的现代陶艺风格下,陶艺制品的形态正变得日益丰富。我们的教师团队善于发掘非洲学员们的才智,在教授南宋官窑技艺的同时,不向学生灌输既定的审美观念,鼓励非洲学员大胆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此次展览所展示的学员作品和老师的作品明显不同,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同时也含蓄地显露出非洲学员们对中国陶瓷传统的认识。
  主讲老师郦越宁对学员们的创作非常认可,他说,这些学员聪明善学,不仅动手能力很强,每个人对泥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且学员们相互之间非常团结,虽然来自三个不同的非洲国家,但在学习与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在其他学员遇到困难时,已经掌握新技巧的学员会手把手传教,相互之间切磋技艺。
  由艺术培训结下深厚感情,架起中非友谊桥梁
  来自布隆迪的学员波利菲司说:“郦老师不仅对我们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仔细耐心地解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自加蓬的克里斯蒂安娜感慨地说:“我们的老师太棒了,因为粉尘进了眼睛,我很难受,郦老师特地找来草药,用了两天眼睛就没事了。老师不仅在学习上让我们收获颇多,生活上照顾也是无微不至。让我见识了神奇的中国草药。”
  此次结业展开幕,适逢学生暑假,但冒着高温和大雨,前来参观的观众仍络绎不绝。观众易女士指着刚果(布)学员罗伯特的一件作品,很是惊讶,说:“为什么花瓶上插了这么多筷子呢?”于是她找来翻译,当面问了罗伯特先生,这位非洲学员说:“这些筷子代表了我印象中的杭州,因为在杭州我和筷子初次相遇。”易女士连连点头,表示理解了。
  浙江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李莎看了结业展很感慨,她说,非洲学员们在浙江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留下的作品虽然还不丰厚,但是他们的艺术才情和淳朴人情已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
  文化部苑大喜副处长对本次结业展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化部始终把对非洲的人力资源培训作为对非文化工作的重点。文化部已在全国设立了4个对非培训基地,先后举办过武术、动漫、陶艺、刺绣、竹编、声乐、文物修复等多种形式的对非培训班。浙江省文化馆作为首批“对非培训基地”,已多次承接文化部对非培训项目。通过中非各方的共同努力,“对非培训基地”正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苑大喜认为,各类非洲学员培训班的连续成功举办,为中非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了渠道和内容。相信学员们能将在中国的所见所学所感带回非洲,让非洲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国。本次非洲学员陶艺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将有利于促进中非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中非文化的互通互联搭建很好的平台。
其他文献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
期刊
夕归
期刊
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今年杭州的茶香中夹杂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新出版不久的《杭州茶文化发展史》的翰墨书香。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为《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作序,称赞该书“是中华茶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他表示,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中华茶人包括对浙江、杭州的茶人践行以茶为媒、茶和天下的精神操守和价值追求,对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实现再创世界茶叶辉
期刊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
期刊
半大时读楚辞《国殇》《招魂》,知道了人们对死者的祭奠和怀念由来已久,而某些专门为之创作的诗文被当作中国文学的经典。后来读王羲之《兰亭集序》,提到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可见生死之事,早已超出祭奠和怀念的范畴。  前些天与S老师谈天,被问及国外祭奠先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学作品,不知怎地想到英国18世纪中叶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乡村墓园挽歌》(以下简称《挽歌》)—生死事大,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窗外春雨连绵
期刊
2015年9月3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后,于下午抵达上海。4日上午,为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展馆更新启用剪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光复70周年。在这一历史时刻,位于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经过修缮重新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朴槿惠在致词中说。她强调:“这里是韩中两国互助与友好的象征,韩中两国将共
期刊
杨丽萍是中国舞蹈的奇迹,她的《雀之灵》《月光》《两棵树》等被人们深深印记在心里,而《云南映象》和《孔雀》是她走向编导后的重要作品。这一次,她给杭州观众带来的是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十面埋伏》。  杨丽萍用舞剧《十面埋伏》颠覆了自己。  之前,人们一直担心这位以民族舞见长的舞蹈皇后如何能够诠释一个引入京剧元素的现代舞实验?可是伴随着10月7日至9日《十面埋伏》在杭州剧院的演出,杭州观众再一次沸腾了
期刊
茶山烟云
期刊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凌宇冰先生无疑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我进入位于婺江之畔八咏楼旧址上修建的金华一中(原金华师范)读初中。在这里,我遇到了凌宇冰先生。那时候,他还不满30岁,风华正茂,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分配过来。而我因受在中国美院雕塑系任教的舅舅的影响,从小喜欢美术,绘画基础自然比同龄的孩子要好很多。我得到了凌老师的关爱,每次我卷了自己画的习作登门拜访,他都会热情接
期刊
名人故居、艺术院、纪念馆,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传播载体,更是对名人精神与文化的延续与继承。这一期“历史名人”专栏刊发了关于范文澜故居、孙传哲纪念馆两篇文稿,旨在为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的同时,让这些历史名人的生平故事永久流传,使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绿肥红瘦时节。  2015年5月,那天我在古城绍兴,参观完大通学堂,就沿着胜利西路漫步,很快来到锦麟桥,跨过这座小桥,拐个弯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