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放假3天去了一趟宁夏,专程采访大作家张贤亮。
2007年12月,张贤亮被央视、新浪网、《北京晚报》《收藏界》等12家媒体推选为“2007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张贤亮是作家、企业家,和收藏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和观赏了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和他的收藏。
我和张贤亮是第二次握手了。很多人不知道宁夏,但却知道张贤亮。宁夏文联名誉主席、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小说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世界;《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小说家喻户晓。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从1957年因写《大风歌》被打成右派,22年的关押劳改,受尽人间折磨,差点死了。据说都已经抬到了太平间,上帝保佑又活了,自己爬了出来。1979年平反,走出牢房就开始写小说。他的故事太多了,不用加工都是小说,很快在全国走红。
1994年他“下海”建立“西部影视城”,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而且是网络评出来的“全国最佳旅游景区”。占地300多亩,景点100多个,还在不断地增添中,每年光门票收入都好几百万。截止目前,在这里拍的电影已经达到100多部,《红高粱》《黄河谣》《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老人与狗》《绝地苍狼》……每部电影拍完后都会留下一些东西,加上这里特有的荒凉、悲壮、粗犷、野性的原生态景观,真是精彩纷呈啊!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究竟该从什么角度去写他呢?张贤亮让我看到了另一类收藏家,他收藏的是文化,是文明,是历史。一个大写意的收藏家立到了我的面前。对,就写张贤亮的“大收藏”。
收藏城堡
见过收藏古董、床、柜子、汽车、牌楼的,没见过收藏城堡的,张贤亮就收藏了一座有明清两代古城墙的城堡。
张贤亮的影城全称叫“镇北堡西部影城”。话还要从45年前说起。1962年,张贤亮第一次到镇北堡就被震撼了。这里是银川西边的一个古堡,古朴、苍凉、厚重、残破。当地的牧羊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从来不觉得这里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张贤亮却看到了古老中华民族的缩影。多难的民族,凄凉的民族,浑厚而刚毅的民族。这个古堡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与古堡的缘分从此便开始了。
镇北堡原是明清时候的边防戎塞,打仗防御用的。明城墙建于1500年,到今年已经508年了。1788年的时候,宁夏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据说有8级,镇北堡的城墙大部分被震倒。之后,清朝政府又重新建起了城墙。上世纪60年代初,仅剩下大约50多米,张贤亮用现代技术将它保护收藏起来了。张贤亮把影城分为“明城”和“清城”两部分,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是在“明城”拍的。
20多年后,张贤亮成了作家,他没有忘记这里,把它写进了小说,成为他西部小说的背景和底色。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文联的干部也开始“下海”。身为主席的张贤亮立即想起镇北堡,他要“出卖荒凉”,把这里建成西部影视城。他办到了,一大批电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在此拍摄的影片之多,产生的明星之多,获得的国际国内大奖之多,都是中国之最。这个当年又破又穷的“大羊圈”,成了一颗享誉世界的明珠,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
张贤亮的成功来之不易。当年他看上这里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废墟,没水,没电,没路,什么都没有,只有22户需要安置的牧民,但是他发现了这里的美。每天傍晚,当夕阳从城墙落下时, 那种壮丽的美简直令人战栗。就为了这巨大的美,他一定要利用它。
我看见了当年张贤亮为了说服牧民搬家坐在牧民炕上谈判的照片,那个样子简直和牧民差不多,汗流浃背苦口婆心。据说直到现在还在给他们发“工资”呢,这里是人家祖辈住过的地方,再破也是家啊。
终于都搬走了,终于“三通”了,终于建起了这个名扬四海的影视城。光有地方不行,还要有家具啊。张贤亮凭着他的“缘分”,收来了大批的明清家具、石材木料、门框门楣、古代兵器、马桩马槽、战车马车、古董古玩……问他怎么弄来的这些家伙,他说他运气好,叫他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正好是全国大兴土木搞建设的时候,好多老东西都被拆了,他花了很少的钱买了很多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无价之宝了。
张贤亮的家也非常有特色,整个一个明清的四合院大宅子,摆满了各样宝贝。很多家具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都是古董。住在这么个书香门楼里,张贤亮一不小心也成了书法家了,一幅字拍卖了1.8万元呢,都捐给希望小学了。
一座废墟城堡,就这样在张贤亮的手里变成了价值两亿元的大漠明珠。
2004年中国金鸡百花奖颁奖仪式在张贤亮的西部影城举行,大红地毯铺到了荒凉的黄土坡上,群星闪耀,普天同庆。走进他的明星楼我眼前一亮,粗犷古朴的桌椅,古香古色的主席台,大红灯笼挂两边,左右墙壁上挂了近百台液晶电视,每台电视播放一部不同的影视,都是在他的影视城拍的。古老与现代,原始与文明,传统与时尚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2005年全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被张贤亮拉来在他的影城召开,引起很大反响。2006年,因为他收藏了稀有的古代消防器材,全国消防会议在他的影城召开,让全国各地来的消防人士大开眼界。易中天看过他的影城留下一首诗:“旷野一堆土,居然八阵图,捉刀写世界,仗剑走江湖,大隐何妨市,立言未必书,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张贤亮精心收藏打造的城堡,就这样高高地树立在人们的视野中。
收藏苍凉
苍凉是什么?也值得收藏?是的,张贤亮可以说正是从收藏苍凉起家的。你想啊,劳改了22年,一个作家,又是在那么个荒凉的西部小城,穷得就剩下智慧了,他靠什么发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张贤亮算是把这个最有中国特色的“靠天吃饭”学问学到家了。既然只有苍凉,那就做这苍凉的文章吧。你还别说,这份资源可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无法再生,无法剽窃。收藏的价值是什么?稀为贵啊,张贤亮玩的就是苍凉。
社会总是越发展越豪华,所有的豪华都是可以人造的,是可以用钱搭起来的,社会不可能往苍凉贫穷的方向发展,所以苍凉贫穷会越来越少。张贤亮正是看到了这点,他要留住苍凉,留住贫穷,把这些历史的记忆收藏起来。
这正是收藏的意义,如果收藏只是为了金钱价值,为了财产增值,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关键是文化含量。真正的收藏大家,应该是为了留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精神。
将自己融于金钱,最终会消失如尘土,将自己融于文化历史,则会与历史共日月。张贤亮正是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在留住历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上面。
就在张贤亮的影城办得红红火火时,他看到了影城的危机。电影的现代化手段突飞猛进,很多场景都开始用电脑制作了。一旦可以用电脑制作出逼真的场景,影城的价值还存在吗?居安思危,他很快调整了影城的思路,把影城办成“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从影视城转变为民俗村,目前大都市里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就是那些民俗村了。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正在消失的东西,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消失的最快的可能就是中国村镇了。留住它,留住这段历史和记忆,不要让它被现代化吞没。城市发展得越快,越进步,张贤亮这里荒凉的小村庄就越有价值。
张贤亮在他的王国里,收藏了古代北方城镇的许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战斗方式,再现并留住了特有的中国历史。在这里可以看见许多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东西,古代的院落、房屋、街道、铺面、商业摊点……在他收藏的古镇上漫步,如同穿越时光隧道。
实际上他是在收藏祖先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这样一来,事情就可以做大了,因为需要保存、恢复和再现的事物太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书记陈建国一上任就来到张贤亮的影城,专门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名闻遐迩西部影视城,明日流芳百世北方民俗村”,看来这书记算得上是张贤亮的知音了。
收藏历史
什么叫收藏历史?收藏古董也可以说是收藏历史,收藏书籍也可以说是收藏历史。可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平面的,局部的,而张贤亮竟然可以立体地完整地收藏一段历史。
一个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个私塾。年轻人不知道私塾是什么,这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太重要了。中国几千年的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包括张贤亮,如今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作家,也要感谢私塾呢。
张贤亮1936年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从小过着少爷生活,据说到6岁都不会自己系鞋带。由于战乱,他们家逃到重庆乡下避难,那里不能上学堂,只好读私塾,他深厚的文学底子都是那时候打下的,现在还能背很多古文。张贤亮说,他之所以能坚持22年劳改生活,全是因为私塾里学来的文化支撑着他。他牢记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能有如此声望,真的要感谢那22年的苦难煎熬。
所以当他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这个完整的私塾时,像是发现了宝贝,马上整体收了回来。从门楼到桌椅到书柜到戒尺到讲章到课本到照片到墙上贴的三字经……统统搬了来,一段历史便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我们要感谢张贤亮,感谢收藏家们,使我们能够看见这些曾经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如今却消失了的事物。
另一个引起我格外关注的是影城里的“文革馆”,这是一段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的历史。很多人一直想办文革博物馆,希望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让后代知道,在这个宽广古朴的中国大地上,曾经上演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幕。人性中的恶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阴险、虚伪、野心、蹂躏、欺诈、残忍、变态、杀戮、毁灭……想到和想不到的一切罪恶都发生了,而且持续了长达10年。
对于“文革”博物馆,张贤亮是打了一个擦边球,因为拍电影经常会触及到那段历史,需要一些文物和镜头,张贤亮就理所当然地找来了不少当年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搞起了这么个小小的文革博物馆。
张贤亮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用自己的血和泪铺出了一条苦难路,在生与死,灵与肉,善与恶中煎熬。终于天亮了,解放了,活过来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复活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阳光中,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千万不要重复那段恐怖的历史。
他的西部影城,其实就是他的一部立体小说,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见并领受他的思想、他的文化、他的祈盼,让人们在娱乐和游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实,接受历史,接受良知。
匆匆的采访,感觉张贤亮是快乐的,阳光的,可爱的。看起来真不像70多岁的人,心态非常年轻,用他自己的话说“比80后还80后”。他的事业是“玩”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抱着一个“玩”的心态,而收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事情。每天下午,他会带上他心爱的小狗嘉宝(连狗都是大明星)视察满院子的宝贝,看夕阳西下,那种快乐,那种悠闲,真是神仙都羡慕。
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收藏,快乐地挣钱,快乐地创造并贡献个人和社会价值。张贤亮是快乐的。(责编:辛友)
2007年12月,张贤亮被央视、新浪网、《北京晚报》《收藏界》等12家媒体推选为“2007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张贤亮是作家、企业家,和收藏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和观赏了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和他的收藏。
我和张贤亮是第二次握手了。很多人不知道宁夏,但却知道张贤亮。宁夏文联名誉主席、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小说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世界;《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小说家喻户晓。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从1957年因写《大风歌》被打成右派,22年的关押劳改,受尽人间折磨,差点死了。据说都已经抬到了太平间,上帝保佑又活了,自己爬了出来。1979年平反,走出牢房就开始写小说。他的故事太多了,不用加工都是小说,很快在全国走红。
1994年他“下海”建立“西部影视城”,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而且是网络评出来的“全国最佳旅游景区”。占地300多亩,景点100多个,还在不断地增添中,每年光门票收入都好几百万。截止目前,在这里拍的电影已经达到100多部,《红高粱》《黄河谣》《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老人与狗》《绝地苍狼》……每部电影拍完后都会留下一些东西,加上这里特有的荒凉、悲壮、粗犷、野性的原生态景观,真是精彩纷呈啊!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究竟该从什么角度去写他呢?张贤亮让我看到了另一类收藏家,他收藏的是文化,是文明,是历史。一个大写意的收藏家立到了我的面前。对,就写张贤亮的“大收藏”。
收藏城堡
见过收藏古董、床、柜子、汽车、牌楼的,没见过收藏城堡的,张贤亮就收藏了一座有明清两代古城墙的城堡。
张贤亮的影城全称叫“镇北堡西部影城”。话还要从45年前说起。1962年,张贤亮第一次到镇北堡就被震撼了。这里是银川西边的一个古堡,古朴、苍凉、厚重、残破。当地的牧羊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从来不觉得这里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张贤亮却看到了古老中华民族的缩影。多难的民族,凄凉的民族,浑厚而刚毅的民族。这个古堡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与古堡的缘分从此便开始了。
镇北堡原是明清时候的边防戎塞,打仗防御用的。明城墙建于1500年,到今年已经508年了。1788年的时候,宁夏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据说有8级,镇北堡的城墙大部分被震倒。之后,清朝政府又重新建起了城墙。上世纪60年代初,仅剩下大约50多米,张贤亮用现代技术将它保护收藏起来了。张贤亮把影城分为“明城”和“清城”两部分,张艺谋的《红高粱》就是在“明城”拍的。
20多年后,张贤亮成了作家,他没有忘记这里,把它写进了小说,成为他西部小说的背景和底色。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文联的干部也开始“下海”。身为主席的张贤亮立即想起镇北堡,他要“出卖荒凉”,把这里建成西部影视城。他办到了,一大批电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在此拍摄的影片之多,产生的明星之多,获得的国际国内大奖之多,都是中国之最。这个当年又破又穷的“大羊圈”,成了一颗享誉世界的明珠,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
张贤亮的成功来之不易。当年他看上这里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废墟,没水,没电,没路,什么都没有,只有22户需要安置的牧民,但是他发现了这里的美。每天傍晚,当夕阳从城墙落下时, 那种壮丽的美简直令人战栗。就为了这巨大的美,他一定要利用它。
我看见了当年张贤亮为了说服牧民搬家坐在牧民炕上谈判的照片,那个样子简直和牧民差不多,汗流浃背苦口婆心。据说直到现在还在给他们发“工资”呢,这里是人家祖辈住过的地方,再破也是家啊。
终于都搬走了,终于“三通”了,终于建起了这个名扬四海的影视城。光有地方不行,还要有家具啊。张贤亮凭着他的“缘分”,收来了大批的明清家具、石材木料、门框门楣、古代兵器、马桩马槽、战车马车、古董古玩……问他怎么弄来的这些家伙,他说他运气好,叫他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正好是全国大兴土木搞建设的时候,好多老东西都被拆了,他花了很少的钱买了很多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无价之宝了。
张贤亮的家也非常有特色,整个一个明清的四合院大宅子,摆满了各样宝贝。很多家具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都是古董。住在这么个书香门楼里,张贤亮一不小心也成了书法家了,一幅字拍卖了1.8万元呢,都捐给希望小学了。
一座废墟城堡,就这样在张贤亮的手里变成了价值两亿元的大漠明珠。
2004年中国金鸡百花奖颁奖仪式在张贤亮的西部影城举行,大红地毯铺到了荒凉的黄土坡上,群星闪耀,普天同庆。走进他的明星楼我眼前一亮,粗犷古朴的桌椅,古香古色的主席台,大红灯笼挂两边,左右墙壁上挂了近百台液晶电视,每台电视播放一部不同的影视,都是在他的影视城拍的。古老与现代,原始与文明,传统与时尚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2005年全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被张贤亮拉来在他的影城召开,引起很大反响。2006年,因为他收藏了稀有的古代消防器材,全国消防会议在他的影城召开,让全国各地来的消防人士大开眼界。易中天看过他的影城留下一首诗:“旷野一堆土,居然八阵图,捉刀写世界,仗剑走江湖,大隐何妨市,立言未必书,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张贤亮精心收藏打造的城堡,就这样高高地树立在人们的视野中。
收藏苍凉
苍凉是什么?也值得收藏?是的,张贤亮可以说正是从收藏苍凉起家的。你想啊,劳改了22年,一个作家,又是在那么个荒凉的西部小城,穷得就剩下智慧了,他靠什么发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张贤亮算是把这个最有中国特色的“靠天吃饭”学问学到家了。既然只有苍凉,那就做这苍凉的文章吧。你还别说,这份资源可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无法再生,无法剽窃。收藏的价值是什么?稀为贵啊,张贤亮玩的就是苍凉。
社会总是越发展越豪华,所有的豪华都是可以人造的,是可以用钱搭起来的,社会不可能往苍凉贫穷的方向发展,所以苍凉贫穷会越来越少。张贤亮正是看到了这点,他要留住苍凉,留住贫穷,把这些历史的记忆收藏起来。

这正是收藏的意义,如果收藏只是为了金钱价值,为了财产增值,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关键是文化含量。真正的收藏大家,应该是为了留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精神。
将自己融于金钱,最终会消失如尘土,将自己融于文化历史,则会与历史共日月。张贤亮正是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在留住历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上面。
就在张贤亮的影城办得红红火火时,他看到了影城的危机。电影的现代化手段突飞猛进,很多场景都开始用电脑制作了。一旦可以用电脑制作出逼真的场景,影城的价值还存在吗?居安思危,他很快调整了影城的思路,把影城办成“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从影视城转变为民俗村,目前大都市里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就是那些民俗村了。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正在消失的东西,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消失的最快的可能就是中国村镇了。留住它,留住这段历史和记忆,不要让它被现代化吞没。城市发展得越快,越进步,张贤亮这里荒凉的小村庄就越有价值。
张贤亮在他的王国里,收藏了古代北方城镇的许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战斗方式,再现并留住了特有的中国历史。在这里可以看见许多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东西,古代的院落、房屋、街道、铺面、商业摊点……在他收藏的古镇上漫步,如同穿越时光隧道。
实际上他是在收藏祖先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这样一来,事情就可以做大了,因为需要保存、恢复和再现的事物太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书记陈建国一上任就来到张贤亮的影城,专门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名闻遐迩西部影视城,明日流芳百世北方民俗村”,看来这书记算得上是张贤亮的知音了。
收藏历史
什么叫收藏历史?收藏古董也可以说是收藏历史,收藏书籍也可以说是收藏历史。可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平面的,局部的,而张贤亮竟然可以立体地完整地收藏一段历史。
一个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个私塾。年轻人不知道私塾是什么,这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太重要了。中国几千年的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包括张贤亮,如今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作家,也要感谢私塾呢。
张贤亮1936年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从小过着少爷生活,据说到6岁都不会自己系鞋带。由于战乱,他们家逃到重庆乡下避难,那里不能上学堂,只好读私塾,他深厚的文学底子都是那时候打下的,现在还能背很多古文。张贤亮说,他之所以能坚持22年劳改生活,全是因为私塾里学来的文化支撑着他。他牢记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能有如此声望,真的要感谢那22年的苦难煎熬。
所以当他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这个完整的私塾时,像是发现了宝贝,马上整体收了回来。从门楼到桌椅到书柜到戒尺到讲章到课本到照片到墙上贴的三字经……统统搬了来,一段历史便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我们要感谢张贤亮,感谢收藏家们,使我们能够看见这些曾经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如今却消失了的事物。
另一个引起我格外关注的是影城里的“文革馆”,这是一段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的历史。很多人一直想办文革博物馆,希望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让后代知道,在这个宽广古朴的中国大地上,曾经上演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幕。人性中的恶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阴险、虚伪、野心、蹂躏、欺诈、残忍、变态、杀戮、毁灭……想到和想不到的一切罪恶都发生了,而且持续了长达10年。
对于“文革”博物馆,张贤亮是打了一个擦边球,因为拍电影经常会触及到那段历史,需要一些文物和镜头,张贤亮就理所当然地找来了不少当年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搞起了这么个小小的文革博物馆。
张贤亮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用自己的血和泪铺出了一条苦难路,在生与死,灵与肉,善与恶中煎熬。终于天亮了,解放了,活过来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复活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阳光中,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千万不要重复那段恐怖的历史。
他的西部影城,其实就是他的一部立体小说,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见并领受他的思想、他的文化、他的祈盼,让人们在娱乐和游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实,接受历史,接受良知。

匆匆的采访,感觉张贤亮是快乐的,阳光的,可爱的。看起来真不像70多岁的人,心态非常年轻,用他自己的话说“比80后还80后”。他的事业是“玩”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抱着一个“玩”的心态,而收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事情。每天下午,他会带上他心爱的小狗嘉宝(连狗都是大明星)视察满院子的宝贝,看夕阳西下,那种快乐,那种悠闲,真是神仙都羡慕。
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收藏,快乐地挣钱,快乐地创造并贡献个人和社会价值。张贤亮是快乐的。(责编: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