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摆球碰撞探究仪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教材提供了三种探究方案,本自制教具主要解决教材案例二中不容易保证对心碰撞、最大摆角不容易定位测量、碰撞前后瞬时速度计算繁琐等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低成本材料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勤动脑,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碰撞;探究;自制教具;等效速度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5-0061-03
  
  作者简介:董芳芳(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梁忠(1966-),男,江苏盐城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人教版《物理(选修3-5)》教材“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节课的首要问题是实验方案的确定.因为实验方案是实验设计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带领学生依据实验条件,通过比较、筛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一维碰撞中不变量的實验探究,由于一维碰撞存在多种形式,再加上学生对不变量表达式的猜想较多,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对不变量猜想的验证,教师需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切入点,以处理实验数据为突破口,化解教学难点.教材提供了三种探究方案,我们选择其中的参考案例二进行探究.
  如图1,把两个小球用线悬挂起来,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外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只要测量小球拉起的角度和被撞小球摆起的角度,就可以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算出摆球碰撞前后的速度,进而研究碰撞现象中的规律,去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案例思路明了,现象有趣,学生也容易理解.但笔者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要想实验成功并不容易,一是很难保证两球对心碰撞;二是小球的最大摆角也很难定位测量,还有碰撞前后的瞬时速度计算较为繁琐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装置进行了改进,自制了摆球碰撞探究仪(如图2).
  1 制作材料与装置
  1.1 制作材料
  资料夹、塑料笔芯、笔套、考试垫纸板、普通木工板、带螺纹的金属横杆、螺母、钢球、时钟秒针、鱼线、竹签、铁丝、502胶等.
  1.2 装置
  2 难点克服与方案设计
  2.1 一维碰撞的调节
  通过移动横杆上的螺母调节摆球上的双线长度(如图4),从而调整摆球的位置,易于实现一维碰撞.两水平横杆间距可调,方便更换不同质量的摆球(如图5).
  2.2 最大摆角位置的定位
  利用与摆球相连的带档针的连接杆带动定位指针(如图6),可方便确定摆球摆动的最大偏转角度.图6中从左至右3个定位指针分别记录了入射球碰撞前、碰撞后和被碰球的最大偏转角度.
  2.3 速度刻度盘的调零
  两个由资料夹制作的刻度盘(如图6)可以分别绕两摆球的悬点转动,方便校零,即让两摆球静止时充当重垂线,使刻度盘的零刻度线与重垂线重合即可,不需要精确调节水平.
  2.4 碰撞瞬间摆球速率的确定
  同一组实验中,两摆球摆动半径相同,验证时只需确定速度与摆角的关系,可借助欧姆表刻度“思想”,将最大摆角对应为“等效速度”(如图7,注意刻度不均匀),可使实验验证更快捷.
  3 操作与效果
  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均可由等效速度盘直接读出,由图8所示,可读出v1=6.3v0、v′1=1.5v0、v′2=6.4v0,摆球质量由天平测出,表2是实验的数据记录,平均实验误差约为6.7%.
  4 教具亮点
  本实验材料易取,成本低,装置设计精巧,突显对原理的理解;带档针的连接杆与定位指针的配合,方便定位最大摆角位置;双线摆、可调横杆、可调螺母、重摆球易于实现对心正碰,满足守恒条件;两个独立、可调节的刻度盘,降低了装置的校零难度;运用“欧姆表刻度”思想,将最大摆角直接对应为速度,大大简化了实验的计算难度.本实验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为实验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误差分析与改进设想
  受制作工艺影响,本教具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分析如下:
  (1)各种阻力影响降低程度不够.例如,定位指针转动轴处、各部件连接处的摩擦,连接杆带动定位指针时的撞击以及整个装置的振动.
  (2)测量摆球摆动角度的指针定位存在不可忽视的系统误差,尤其是入射球碰撞后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改进方案如图9所示.
  (3)更换不同质量的摆球进行实验时,由于球的半径以及摆动半径都会改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可以参照杠铃的原理,制作质量可以调节的摆球(如图10),将摆球两侧切去,通过增减配重片的方式来改变摆球的质量,而无需更换摆球.可以方便实验,同时减小误差.
  6 结束语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利用日常用品改进实验或开发新实验.实验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现有仪器和设备,日常用品、废旧材料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低成本、高质量的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有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有更多亲历实验演示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江鸿,李春密.物理演示实验探究化结构要素的建构[J].物理教师,2019,40(04): 2-5 15.
  [2]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20-11-10)
其他文献
以Tracker软件探究单摆运动规律,跨学科综合运用物理、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并对结果作简要分析,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以学生为主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师应多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注重科学探究,尤其需要重视物理实验.结合新教材教学背景下的实验课程,根据传感器教学内容,设
摘 要:“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一节反映了静电场中“力”和“能量”描述的重要关系,是学生建立静电场完整图式的基础.鉴于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并未建立起明晰的逻辑顺序,彰显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的物理本质,为此,基于物理学的描述范式,先从“力”和“能量”的角度引入电势与电场强度,再由“做功”出发推导出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最后诠释了关系式的物理意义,为“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的教学提供了有益
摘 要:根據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迹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有三种方法,从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两个方面对三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并非是最合理的方法,进而给出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方法.  关键词:纸带;点迹;加速度;打点计时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5-0057-02    作者简介:黄洪才(1963-),男,湖南炎陵人
“势能及其改变”是高中物理能量部分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焦点,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宗旨.以“势能及其改变”为例,阐述了在物理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说课稿”是写稿人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种实用性文书.写“说课稿”的过程本质上是将经过锤炼的教学设计和说课构想按
以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生活物理探究”为例,分别从课程开发的缘由、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课程实践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叙述,旨在揭开选修课程的“高、大、上”的神
融入HPS教育理念的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孟克和奥斯本的六段式HPS教学模式,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利用DIS传感器、自制螺线管、强磁铁和有机玻璃管等器材,可实现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和电磁阻尼现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