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诱发凋亡的保护机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肾损伤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与Bcl-2、Bax表达变化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夹闭小鼠双侧肾蒂30 min的方法建立小鼠IR肾损伤模型;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15 min的方法进行预缺血,4 d后再进行IR。实验共分为5个大组: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IR组,IPC组(IPC+IR组),IPC对照组(S+IR组);除C组外,其他4组根据再灌注的时间分亚组(再灌注后0 h,3 h,6 h,12 h,24 h,48 h,3 d,5 d,7 d);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小鼠肾组织Bax、Bcl-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肾组织Bax、Bcl-2的分布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结果

1.与S组、S+IR组比较,IR组IR后血肌酐、血尿素氮、肾脏病理损害评分逐渐加重,再灌注24 h达到峰值,各亚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肾组织Bax、Bcl-2 mRNA表达急剧上升,分别于6 h、24 h到达峰值,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66±0.12、2.70±0.10,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肾组织Bax、Bcl-2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UNEL免疫荧光染色C组、S组小鼠肾小管上皮未见明显的凋亡细胞;IR组在IR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达到峰值[(25.07±2.29)%]。2.IPC+IR组肾脏病理损害明显减轻,Bax、Bcl-2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细胞凋亡明显低于IR组及S+IR组(P均<0.05)。

结论

Bax/Bcl-2与IR肾损伤密切相关,IPC可能通过调控Bax/Bcl-2参与急性肾损伤的调控。

其他文献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肾病,其新生儿发病率为1/1 000~1/500,其主要表现为伴随肾小管进行性囊性扩张的肾肿大。约一半的ADPKD患者在60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占ESRD总数的7%~10%。ADPKD在儿童期,甚至最早在胎儿期即可被诊断,对儿童期发生的ADPKD进行早期识别干预,能改善ADPKD向ESRD转归的进程。因此,对于儿科医师认识本病
先天性下尿路梗阻(CLUTO)是一种少见的胎儿泌尿系发育异常,但是围生期病死率高。超声检查仍是CLUTO的主要检查方法。经皮膀胱-羊膜腔穿刺分流术是治疗胎儿CLUTO的主要方法,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验证。CLUTO的宫内治疗及新生儿期治疗仍是围生期医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相信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将来会有更多的方法对CLUTO进行。现就胎儿和新生儿CLUT
随着肥胖人群逐年递增,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脂肪组织作为新内分泌器官,在机体可释放炎性因子,其释放的多种炎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肾小球动脉内皮损伤、系膜扩张、细胞外基质积聚和足细胞损伤等。慢性炎症在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现从分子机制方面阐述慢性炎症对其作用,为治疗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提供更多新参考。
目的探讨肾小球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nephrin、CD2AP和α-actin-4在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模型肾皮质部的mRNA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ADN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ADN组,24只)和对照组(正常大鼠组,24只),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6.5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9 g/L盐水,分别在1、2、4和6周各处死6只大鼠,并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1)24 h尿蛋白定
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疾病本身引起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急性肾损伤,药物引起的并发症有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现对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置进行阐述。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观察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儿科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0例,分为轻症组(20例)和重症组(20例),并设置同期住院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4例为对照组,3组患儿均经ELISA法检测脑脊液AQP4、MMP-9及N
期刊
细菌、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是引起儿童肾脏损伤的常见呼吸道病原,感染后肾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NS)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肾小球肾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是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50%~90%)。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呼吸道常见病毒相关性肾损害是儿童急性非链球菌感染后肾脏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比较,疾病过程及预后相对较好,血尿、高血压、血清补体下降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早发性癫痫脑病(EOEE)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进行癫痫基因二代测序,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62例不明原因EOEE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癫痫基因测序分析,寻找可疑致病性突变,被证实的突变均用Sanger测序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结果62例不明原因EOEE患儿包括非特异性癫痫脑病37例(61%),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4年3月至2013年7月住院经病理证实为膜性肾病且临床未发现继发因素、达肾病水平蛋白尿的患儿35例,观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及转归。结果35例IMN患儿包括男18例,女17例,男女之比1.1∶1.0;起病年龄3.0~17.1岁(11.3±0.5)岁;24例有镜下血尿,5例伴肉眼血尿,8例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