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7年定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国际年;2017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旅游让生活更幸福”。如今,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喜欢旅游?也许人们各有各的原因。然而,对远方的向往、对未知的渴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为此,古人不顾险阻踏上旅途。即便在交通便捷的今天,许多人仍挑战自我,展开极限之旅。那么,旅行的意义何在,旅行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探索和迁移是人类的自然天性
  
  旅行是一种态度,是对新事物的探索,这并非人类的专属特征。很多动物都会在迁徙中寻找新的栖息地,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迁移是动物的自然天性,因为这有助于生存。动物离开巢穴出去探索,它们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和资源。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也具有探索和冒险的基因。人类最初的迁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资源,进而获得更优越的生存条件。
  在探讨旅行的动机时,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旅行是受到某种特定环境的推动,比如对日常生活的厌倦感。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旅行是为了重建一种平衡感。以此为动机的旅行是为了用陌生的东西替代已经熟悉的东西。 卢梭有言:“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时不在锁链之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就像被捆绑在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不知不觉中远离了生命自由的本性和生活的情趣。也许远方除了遥远,什么也没有,但踏上去远方的路,总会让你心情如诗。即便是流浪,也如同一次“诗意的远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再使我们感动甚至令人乏味时,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处逆境或遭遇苦难时,慰藉我们心灵的通常是把希望寄托到远方。走向远方,你可以从很小的世界中走出来,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不管经历多少挫折和苦难,人生所有的沉重都会变得轻盈。
  为什么有人对旅行如此痴狂?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脑中过量的多巴胺与冲动性及危险性行为倾向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些过量的多巴胺被称为DRD4基因(多巴胺感受器官基因)的一种变异体,这些遗传变异已经被极大程度地用于解释赌博及吸毒等现象,它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对旅行的渴望。科学家认为,过量的多巴胺也许激发了史前人类离开居所前往陌生地方寻找食物、伙伴与庇护所的愿望。这些生物性的习惯可能演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欲望。不同人的DRD4基因存在差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旅行很激动人心,而有的人则认为旅行很痛苦。如果你总有一种要环游世界的冲动,那么这种冲动也许早已根植于你的基因当中。
  旅行为何能让我们忘掉烦恼?
  旅行能脱离造成抑郁的恶劣生活环境,使人获得心理学上所谓“移情易性”的效果。五光十色的旅行生活,将使你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尽情地宣泄胸中的积郁,感到身上轻松愉快。在自然界中,奇峰峻岭、流泉飞瀑、葱郁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等,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开阔胸怀,产生无限的美感。
  当你周游世界时,看着旅途中的美景,就会忘记不愉快的事,当你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美妙,内心就会快乐,身体就会如释重负,精力就会越来越充沛。
  当人心烦意乱时,一边徒步旅行,一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有助于排解压力,减轻病痛,重拾信心。走进森林、深入岩洞、登上高山,对抑郁症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树叶的光合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氧离子,可加速机体的代谢过程。据计算,每公顷森林的叶面积达76公顷,比草地农田大5~10倍。树木的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刺激的紫外线,且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深入其中,能给人平静而安适的感觉。
  旅行能够提升大脑功能
  研究表明,旅行能够提升大脑功能,有助于保持我们脑细胞的健康。科学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人脑的海马区的体积。海马区是与空间和情景记忆有关的脑的一部分。旅行不仅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同时也可减少压力和焦虑,增强自尊和释放内啡肽(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激素)。
  此外,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了解其他语言和文化能够增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强化思维。专家认为,创造力和神经元突触的增加与适应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科学家让有过在外国居住体验的人参与不同的测试,以评估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适应过程。结果显示,那些有过连续的多文化生活体验的人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人。研究指出,在异国氛围中产生的那些体验都可以提升人的创造力。沉浸在不同文化中所产生的丰富效果,比如令人兴奋、刺激的经历或掌握一门外语都有助于增加人的认识储备。这种神经元可塑性的显著提升还有助于对抗衰老。
  链接1:
  野外徒步旅行可提升创造力
  美國科学家完成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徒步旅行者(背包客)关闭所有电子装置在野外徒步旅行4天后,其创造力测试结果提高50%。这项研究中,平均年龄为28岁的56名参试者完成了为期4~6天户外徒步旅行活动。途中,参试者不随身携带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
  究竟是大自然的“平静效应”开启了创造力,还是隔断与电子设备联系提高了创造力呢?科学家认为,创造力的提高与两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如果没条件完成徒步旅行,也没关系,公园漫步、种花种草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暂时告别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有助于提高脑力或认知能力。另外,听听能舒缓心情的音乐也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专家表示,提高创造力的关键是:行动。户外运动有助于大脑释放更多的快乐激素内啡肽,户外漫步比室内跑步机运动更有益于心理健康。
  旅行为何能使人愉快?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注意力最容易被移动的景物所唤醒。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尽管不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可是那些在职业化的现代社会里形成的动感,由于大都来自比较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所以被淡化了。久居城市生活会让人感到熟视无睹、平淡无味。
  旅行作为一种移动方式,与被迫出行、疲于奔命不同,是一种主动的移动。它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全新感受,景随步移,人因境迁,令人心旷神怡。这种舒适感受还来源于这种主动的移动将面临未知的环境,这种未知的环境通过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出了美好预期。走上旅途,身临其境,所有感官就会全面启动,新的感官刺激充满了大脑,以往的工作生活中的焦虑被暂时抑制和区隔开了,因此人们就会感到分外愉快。
  旅行的意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就是对远方的向往。古代西方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曾说过:“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的一页。”对于渴望了解世界的人来说,远方正是一本未曾读过的书。向往远方,就是希望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领略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化,丰富生命的内涵。一个人无法延伸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拓展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触摸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深刻;走进自然,可以令人胸襟开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命才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类的智慧才一步步走向博大精深。
  链接3:
  为什么人们喜欢异域风情?
  旅游让我们更感性地体会到不同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合理性,并且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异域风情。不同的语言、习俗、气候、地理,新异的刺激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收获。身临其境会促使人们下意识地加工这些新的信息,与自己的原有信息进行对比,满足自己的自我价值定位。通过与异地他乡人的比较,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价值。如果与他人相同,我们会得到认同感,如果与他人不同,我们会得到独特感。通过比较,我们还会对自我的状况进行反省,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当我们用身体接近遥远的地方,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多元和宽容的价值观念。
  【责任编辑】蒲 晖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驻鄂西北偏远贫困山区的湖北省十堰军分区远离军队保障体系,后勤各项保障成本高、难度大。为提高后勤综合保障水平,2001年起,党委一班人开始探索和实践社会化保障改
就为了一撮头发,奶奶竟老妇大发少年狂,她顶着蓬乱白发,举着竹竿,拼了老命全村庄追打我。奶奶的癫狂让我心惊肉跳。我几乎成了只抱头鼠窜的丧家犬。唉唉,不就几根头发嘛,奶奶这是何苦呢!  我惹奶奶大发雷霆之怒,还不是因为妈妈。这还要从小英子带我去看妈妈说起。  那天跟在小英子身后,我一路心神不宁,东张西望。我总感觉有奶奶的眼光从背后掠过来,犀利的锋芒直透到我心间,让我有点忐忑。我最要好的伙伴小英子费了好
村庄用硬硬的柴禾笔杆  甩软软的火苗笔尖  蘸锅底浓墨  在灶堂宣纸上写诗  诗句从烟囱里  一缕一缕冒出来  飘满村庄  炊烟虽然沾满墨渍  却飘着饭香  村庄一年四季都写  村庄一天三餐都写  炊烟诗直抒胸臆  炊烟诗婉转低回  鸡鸣狗叫是平平仄仄  锅碗瓢盆是仄仄平平  牛车和门扉合辙  老井和苍苔押韵  炊烟有时把诗句挂上门窗  让对联都失去色彩  炊烟有时把诗句涂写在街口  让街口升腾出
期刊
2017年的春天,我和老公回远方的老家。  微风拂面,远处的袅袅炊烟,再加上干净而又绵延的石子路,路边时不时跑过的顽皮孩童,让人一下暖到心底。  亲人们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地挤满了整个院子。张家长李家短,谁家的闺女出嫁了,谁家的小孙子会叫人了……中国的相逢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扑面而来,温暖而又久违了。  这期的月末,《恋变》 也是这样的存在,沈明浩和悠悠相亲认识,原本一个无心,一个无意,但是阴差阳错之
以色列采取高科技手段“治理”地道问题;埃及计划修建一道深入地下的“铜墙铁壁”;加沙人不可能放弃“地道冒险”。    地遭战,顾名思义,是指依托挖掘而就的地下工事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作战类别。有关地道战的记载,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据考证,《墨子·备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地道战战术的专著。军事专家们认为,地道战是在平原地形上开展游击战的最有效的战法之一。而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加沙地带恰恰就是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