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平实 感慨自深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赏析】
  这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词人的赏梅感受写出了个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痛苦,寄托了作者对国势衰颓的深沉忧虑,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感慨深沉。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抒写两次赏梅的不同心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意思是说过去年年在冬天雪花飞舞、梅花竞放的时候了,夫妻常折梅插鬓,为梅花傲霜雪的姿态和清幽的香气所陶醉。“醉”字极为形象传神,它表现了词人早年赏梅时着迷的神态和盎然的兴致。词人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那时候的纯真、欢乐和闲适。这种对往日风雅闲适生活的怀恋,既暗含着词人思国怀乡的感慨之情,也有力地衬托了下片的词意。
  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词人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她中年独自赏梅的悲怆情感。李清照在四十六岁时,丈夫赵明诚在建康病逝。当时金兵南下,她孤苦无所依,从此便开始了独自颠沛流离的生活。又是雪飘梅开的时节,一样的飞雪,一樣的梅花,词人习惯性地折了一枝……然而哪里还有好情绪呢?她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花枝,眼中盈满泪水。赏梅原本是为了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下片抒发词人暮年沦落天涯而难以赏梅的忧郁情怀。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慨叹垂老飘零江湖。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沦落飘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经过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势必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了作者在青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垂泪,晚年时无心赏梅。这一“醉”一“挼”一“难”,使词意一转再转,跌宕生姿。另外,词的对比衬托手法也很突出,上片以往年梅花开放时节两次赏梅的不同心情作对比,而上片的两次赏梅又有力地衬托了下片的难以赏梅,从而深化了主题。
其他文献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發了国民党党内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拉开战争序幕,双方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蒋军。然而,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无巧不成书,泌阳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冯玉祥的部队依
期刊
为什么对快乐的追求如此捉摸不定?  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切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他们如同在城堡中看守被俘获公主的侏儒。某日,他午后小憩,半个时辰后醒来,公主已毫无影踪。他急忙套上他的七里靴,只一步,已遠远跨到了公主的前面。  【评点】  先说出一个哲理,然后用一个小故事将之形象化,既使哲理易于理解,又因小故事而加深了对哲理的印象,此写法很好。因是哲理寓言,故内涵必大于文字表面,作
期刊
请以“打开那扇心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我们的心中,都会拥有许多个“门”,诸如真诚、豁达之门,智慧、勇敢之门,奋进、快乐之门,友情、亲情之门……打开这些无形的“心门”,我们就会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就能战胜生活中的挫折,树立学习的信心,看淡世间百态,激发生活的热情,走出孤独的旋涡……而要打开这些“心门”,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内力,即
期刊
歧义句,即一句话说得模棱两可,可以理解为多个意思。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为了表意清楚、准确,就要避免歧义句。但有时为了有意混淆、逗乐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目的,可以故意制造一些歧义句,这就是汉语中有趣的“有意歧义”现象。  1.悬疑设置,引人入胜。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画家。19世纪30年代上海某报刊曾发表过一篇评论,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读者初见这一标题,无不大吃一惊:丰子恺先生一向品行高尚,画风
期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在汉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社会生活及日常交际中对汉字改动一个字,或一个字错认错写或漏写、颠倒等,都可能造成很大谬误。一字之差,境界全新,祸福攸关。不信,请看下面的事例。  巧改一字,真情毕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叫‘多栽花,少栽刺’,在这里我想说,我们要‘多栽花,不栽刺’,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里
期刊
那些试图对当前时代发出警示的人会有何种遭遇?  一场大火在某剧院的后台突发。一个小丑跑出来通知公众。众人认为那只是一个笑话并鼓掌喝彩。小丑重复了他的警报,他们却喧哗得更加热闹。因此我认定世界的末日将在所有聪明人的一致欢呼之中到来: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个玩笑。  【评点】  意识的隐患就在于永远无法换一种意识来对待现实。玩笑也好,警告也好,只能对那些意識对位者产生作用,关键是,玩笑的氛围中,无人会把意
期刊
办公室里人很多,明显感觉除了人之外再没别的活物。不知道从哪天起,大家陆陆续续都备了各种各样的小瓶子,每人桌子上都养了几枝绿萝。绿萝好养,直接泡到水里就可以了,省了找土栽培的麻烦。  只是这些绿萝完成了繁衍到每个办公桌上的任务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起色了。在水里慢慢生了根,几乎就不再长,只是维持着生命似的,让人时时地担心着,生怕哪片叶子黄了。  就是这样,还是有人把绿萝养死了,大家不解,只说办公室可能缺少
期刊
【思路点拨】  此题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由“声”引思,借“声”抒情。应扣住“声”与“情”安排结构。可以让“那些声音”反复出现,形成纵式结构,也可以让不同的话渐次出现,形成纵中有横的结构;“情”可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关爱、快乐、感恩、自豪、歉疚等情意固然可写,如果所写的“那些声音”跳动着生动活泼的童心童趣,文章也许更能出新。  【新题展示一】  请以“那些声音,那份情”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
期刊
千岛群岛上有一个火山岛,岛上有一个小湖,由于这里是火山喷发口,湖水温度常年都保持在63度以上,常人靠近,立即会有灼热感。  湖里生活着一种热水鱼,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它们畅快地游动,生活得非常好。由于这种鱼营养价值非常高,当地人靠捕食这种鱼为生。可是,这里的湖水不但特别深,而且水温非常高,人们很难靠近它,捕鱼十分费力。  经过漫长岁月的经验积累,渔民们发明了一种带冰捕鱼法。他们合力在湖边挖了一个十平
期刊
一、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答: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恐给予璧而不得城,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二、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