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放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爱容易相处难,真爱却不能够在一起,离别的情调自古就在演绎着不同的版本,而最早的要数《诗经》中的《邶风·燕燕》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这个时空里,千年前的别离被凝住,分别是那样的沉重,重的令时光都无法背负。在灼灼其华的思念还没有开始时,难过,就已经悄然地漫上心头。
   送别的意境,使得《燕燕》成为一首著名的惜别诗,至于诗中到底谁送谁历来争议颇多,《诗经原始》《毛诗序》等都认为是卫庄姜送归妾,庄姜其人,她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卫庄公的夫人。而现在读起来,《燕燕》缠绵悱恻,不似送妾之情,更似情人相送。国学大师高亨先生认为是年轻的卫君迫于当时的舆论环境,不能与心爱的女子结婚,在她出嫁时去送她,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其实以诗歌而言,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情景为人所赞叹,而望而兴叹,但是《燕燕》一首,却是能在极其淡雅的风韵中讲出灼热的惜别之情,却又不使人感到艳俗,反而会沉浸在美好而忧伤的情境中,满目辛酸地看着男女主人公在温暖的春日下,心灰意冷地分离。
   “燕子在天空之上,舒展着翅膀飞翔。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到郊野的路旁。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眼泪掉落好像下雨一样。燕子在天空之上,翩跹着忽下忽上。你今天要远嫁,送你不嫌路长。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我伫立着泪流满面。燕子在天空之上,鸣叫的声音呢喃而低昂。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远去南方。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实在痛心悲伤。小妹你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到已经忘去的先人,叮咛响在我的耳旁。”
   这种透明如水的心境犹如午夜梦回的窗外繁星,闪闪烁烁,冰清玉洁,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再用一生去等待这份爱。诗歌意境简单明了,语句如同断章一样简单,只是在这寥寥数语中,却可以令后人读出偌大的意象。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一幅意境图就出现了:阳春三月,群燕翩跹,上下左右,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是描绘一幅春燕双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离别的愁苦哀伤。美好的春光中,我却为你送行,真是舍不得,不知不觉中“远送于野”“远送于南”,送你到城南的郊野了,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视野之中,等我踮着脚也望不见你了,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再也看不见你,只剩下我一个人留在这春天的郊野之中,上下飞舞的燕子,是不是一种讽刺?
   张晓风在散文《两岸》中描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如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条河,太爱太爱,以至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我向你泅去,我正遇见你,向我泅来——以同样柔和的柳条。”
   《两岸》中的主人公“在河心相遇,我们的千丝万绪秘密地牵起手来,在河底”,他们想要在一起,并千方百计努力促成相守。与之对比,《燕燕》只是选择了无奈地放手,也许也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只是诗中没有表达出来,类似的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白居易的这首长诗中,唐明皇与杨玉环恩爱,不过逼不得已在马嵬坡赐死玉环,之后,又因耐不住思念,派遣方士李少君四处寻找杨贵妃的灵魂。可是天界、地府都找不见。后来在东海之边,仙山之上有许多楼阁,其中有一幅门匾上写着“玉妃太真院”,才找到了杨玉环。杨玉环也是难忘旧情,又与唐明皇私约来生之事。
   唐明皇李隆基年过半百遇到杨玉环,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她不把他当作一代帝王,呼其为“三郎”,他也看她为生之知己,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爱的真切,生死如一。不过即使爱之深,情之切又能如何?真爱大多不能够在一起。世间的爱也许就是如此,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最终只有无奈的放手。
   正如《燕燕》这诗中男子所叹咏到的:我多想和你相守到老,不离不弃,但是现实是我得亲自送你离去,内心怎能不悲痛?泪水满面,以后的日子,我还要怎么过下去?想和你说的话那么多,现在要如何说出口?爱情没来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一场真爱,刻骨铭心,可是,当爱真的不期而遇,真正的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已经要失去了,已经错失了最美好的时光,爱一个人,不能够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实劳我心”的劫难。
   燕子的翅膀,飞翔的时候在天空留下痕迹,送别的人却看到那无法与心爱之人偕老的忧伤。爱一个人,眼下却只能放她离开,最后只剩下燕子陪伴送别之人流泪。《燕燕》流传之后,这句“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也就成了表现惜别的原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歌中。南宋末谢翱的《秋社寄山中故人》最为传神而有名:
  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
  如今为客秋风里,更向人家送燕归。
   从上古到现在,中间横亘了千年万年的时光,然而,有些情愫是始终未能改变的。今时今日,依然有着多少忍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对着长空嘘叹心意的空虚。
其他文献
读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近代以及前近代   沟口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立场,对日本的中国学进行了总结。在第一编第一章《考察<近代中国>的视点》中,沟口提出,日本的中国研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立场:   一是以津田左右吉为代表的“近代主义中国观”,对中国是批判的、蔑视的。沟口认为,“近代日本自认为比亚非各国先进、优越的意识,来源于没有根据各民族固有的、内在的价值标准把握其文化,也来源于将
期刊
90年前,1926年的春天,三位天朝的年轻女孩,面对着镜头,完成了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时尚节目”的录制。   没想到这段珍贵的视频,竟然被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集团旗下的Movietone保存下来了。同时福克斯集团也是这集节目的制作方。节目“奢侈地”用了电影胶片拍摄,你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BBC在1929年才出现。  -1-   主持人是操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施小姐,两位“大来宾”分别是说着
期刊
在云南的东南部有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铁路,从昆明一直开到了越南的海防。而河口境内的“人”字铁路正是此条滇越国际铁路的精华所在,在两座绝壁之间以“人”形横空飞架,不用一根支撑墩,令人叹为观止,这实则为法国工程师的智慧与中国工人心血的结晶。两年前笔者曾到过黑龙江一睹中俄国际火车的风采,试问这两条国际铁路谁的历史更悠远?滇越铁路已历经了百年的沧桑。   从新街镇出来,326国道一直与经河相影相随。离去新
期刊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副对联。   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
期刊
注重“形于指”的青城太极   青城太极原名青城玄门太极拳,为青城派历代掌门人秘修之养生技击绝技。青城玄门太极拳的结印,过去为道门密不外传的养生诀窍,有单指相接,多指相接,指端叠接,指掌叠接,手指涌动,屈指翻掌等多种方式。并运用指掌捧气,托气,按气,推气,合气,吐气,拉气,插气,抓气,旋气等独特的练功方法,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无为无不为”的浑圆功能。   青城太极不强调“起于踵”,而注重“
期刊
-1-   16世纪末,明朝的万历年间,利玛窦为实现他在中国传教的夙愿,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在此之前他花费数年学习汉语并且研读儒家思想,到中国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参见中国的皇帝。一位江南赴京的大臣也看中了利氏价值,于是带其来京欲“献宝请功”。但这位大臣错打了算盘,当时的京城正展开一场权力党派的纷争,别说接待引荐这样一个外国人,避之都恐不及。利氏在京城一待就是半年,送光了带来的礼,花光了身上的钱,除
期刊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那为什么定筷子长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
期刊
苏轼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延寿的轶事。话说他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到净慈寺去游玩,并拜见了方丈。这位方丈年逾八十,仍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苏轼十分好奇,问他有何妙方可以延年益寿。方丈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带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原来这老和尚有服食姜片的嗜好。随后,苏轼在文章里多次提到自己“食姜”或“食姜粥”,并赞
期刊
一   安静是一种修养,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喜欢独处。独处,不受环境干扰,不受他人左右。任心情去游走,任思绪去飞扬。用一个闲字恰到好处,有闲心,有闲情,有逸致。如果,一个绝对不喜欢独处的人,那他或她的心灵是空虚的。   安静,悠悠哉。 可听一曲流行音乐,是那么的宛转悠扬。常常被某一句歌词所感动着,所联想着。音律是那么的入心入肺,耳鬓厮磨,使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可读一篇经典散文,词汇是那
期刊
船山先生不只是有“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至大至刚,更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大智大慧。一、正、实,这应该是船山学最鲜明的三大特征,总体上,先生学问已臻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自许。就影响力而言,先生的圣贤学问可能不如先生的豪杰人格。应该讲,湖南人在近现代中华历史中所表现出的血性有先生“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强大加持。“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时代呼唤新的文化英雄,愿向天再借王船山!  衡岳仰止唯七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