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适应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文章针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以期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工程教育;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21-03
Abstrac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deman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reform measures of i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we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Forming Foundation" course, expecting to cultivatethe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creative tal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form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工程材料和成型工艺等理论知识。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材料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相图、热处理工艺及常用工程材料和选材方法;而成型工艺部分主要包括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方法及其工艺和结构设计等。该课程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多,与工程实际关系密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材料-结构-工艺-性能的内在关系,了解典型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和结构设计原则,掌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的选用方法,丰富机械类学生所需的相关材料及成型知识,使其具备合理选材、制定毛坯件成型工艺及优化设计毛坯件结构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加之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材料基础较薄弱,学习和理解起来相对吃力,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促进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新要求
(一)教育质量要求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机械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完善修订,各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了优化精简。《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作为机械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时的缩减加剧了与教学内容的失配,这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高效高质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亟需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学时的需要。
(二)工程教育要求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普及和推广,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秉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最终达成相应的毕业要求[1]。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及其专业认证的实施离不开课程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三)创新教育要求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2]。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责,因此,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阶段需要注重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应将其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3]。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担负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应该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其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还需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针对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教育要求,结合《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一)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为了适应培养计划和教学学时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工程教育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培养质量。根据本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培养计划和毕业要求,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精讲、略讲和自学三个部分,精讲部分是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而略讲和自学部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一般内容。对于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层次化的内容学习,做到重点内容重点学习、理解和掌握,同时兼顾本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本课程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 教学兴趣化——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源动力,其往往决定着学习效率和效果[4]。在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第一课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的第一课是绪论,主要介绍材料相关的基本概念、材料发展及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等。因此,本课程教学的第一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在介绍本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讲述本课程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突出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体会本课程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产生学习本课程的浓厚兴趣,并初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学习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是维持其学习兴趣更重要。随着本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新知识逐渐增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形成知识缺口,导致后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变得更困难,在各种学习困难的累积和压迫下往往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此,需要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消除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和畏难情绪,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通过知识内在邏辑联系的建立将繁杂的学习内容模块化和简单化,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维持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当融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要科技前沿和进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其视野。
2. 教学多样化——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方式,其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其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形象,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5]。本课程运用多媒体课件架起了教与学的重要桥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结合优化的教学内容深化多媒体课件的改革,集成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形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另外,要根据精讲、略讲和自学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积极推进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践行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和记忆。然而,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有限的授课学时,使学生难以充分消化和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之课下自主学习不足及与老师沟通有限,不断累积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难点,从而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最终使整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迅速崛起。“互联网+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在线教育和学习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新兴教育和学习模式。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在线的虚拟课堂教学平台,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和学习的热点[7]。鉴于在线课程学习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其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遗留的知识难点,充分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推进本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基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解决传统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教学感性化——课堂与实践教学相交融
本课程与生产实际关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因此,实践教学极其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符合工程教育的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和实习为主,实践学时有限,实践内容受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不充分,且与课堂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无法达到工程教育的要求。因此,创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要融合于理论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影像资料和金工实习案例来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将所讲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直观的知识应用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对实践应用的思考。另外,针对应用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开设专门的生产实践讲座。与生产实习基地或工厂建立讲座授课合作关系,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生产实践讲座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学完理论知识的第一时间接触与之相关的生产实例,建立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直观联系,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其次,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交叉。课程实验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实验的设置要基于专业要求进行优化,并紧跟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以免其与教学内容相互脱节。本课程实验教学要注重实验方法、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其推广应用,通过这种交叉学习,强化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最后,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才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本课程课堂教学结束后,要紧接着进行涉及综合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是促使学生将专业综合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之一,针对本课程教授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工艺知识,使学生进入对口的实践基地或工厂,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主动学习实际的生产技术,并与工程师或指导老师互动研学,掌握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基于融合、交叉、衔接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创新化——课堂教学与创新培养相融合
课程教学除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6]。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环节之一,通常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7]。本课程构建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各种实践场合,不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主要讲解的是与材料及其成型工艺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每一种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或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因此,本课程实际蕴藏着许多创新思想,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的教来推动学生研究性的学,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与总结,从而慢慢培养其创新思维。另外,应该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融合于教学内容中,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讲解自己的创新思想及其来源,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引入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最新科技前沿成果,重点突出科技进步和成果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兴趣,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设立的各种大学生科研或创新项目,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应用,不断锻炼其创新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课程教学需要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培养高素质的能力型人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优化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了其教学方法,旨在适应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检验、探索和完善本课程教学模式,以促进现代社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80.
[3]黄宁阳,张红梅,葛俊国.外高等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与借鉴[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18-219.
[4]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5]乔培,高岭.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与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50-54.
[6]李英梅,秦从英.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7):196-197.
[7]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5.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工程教育;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21-03
Abstrac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deman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reform measures of i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we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Forming Foundation" course, expecting to cultivatethe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creative tal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form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工程材料和成型工艺等理论知识。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材料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相图、热处理工艺及常用工程材料和选材方法;而成型工艺部分主要包括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方法及其工艺和结构设计等。该课程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多,与工程实际关系密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材料-结构-工艺-性能的内在关系,了解典型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和结构设计原则,掌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的选用方法,丰富机械类学生所需的相关材料及成型知识,使其具备合理选材、制定毛坯件成型工艺及优化设计毛坯件结构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加之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材料基础较薄弱,学习和理解起来相对吃力,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促进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新要求
(一)教育质量要求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机械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完善修订,各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了优化精简。《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作为机械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时的缩减加剧了与教学内容的失配,这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高效高质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亟需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学时的需要。
(二)工程教育要求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普及和推广,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秉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最终达成相应的毕业要求[1]。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及其专业认证的实施离不开课程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三)创新教育要求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2]。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责,因此,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阶段需要注重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应将其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3]。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担负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应该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其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还需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针对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教育要求,结合《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一)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为了适应培养计划和教学学时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工程教育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培养质量。根据本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培养计划和毕业要求,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精讲、略讲和自学三个部分,精讲部分是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而略讲和自学部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一般内容。对于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层次化的内容学习,做到重点内容重点学习、理解和掌握,同时兼顾本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达到本课程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 教学兴趣化——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源动力,其往往决定着学习效率和效果[4]。在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第一课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的第一课是绪论,主要介绍材料相关的基本概念、材料发展及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等。因此,本课程教学的第一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在介绍本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讲述本课程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突出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体会本课程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产生学习本课程的浓厚兴趣,并初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学习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是维持其学习兴趣更重要。随着本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新知识逐渐增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形成知识缺口,导致后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变得更困难,在各种学习困难的累积和压迫下往往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此,需要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消除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和畏难情绪,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将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通过知识内在邏辑联系的建立将繁杂的学习内容模块化和简单化,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维持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当融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要科技前沿和进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其视野。
2. 教学多样化——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方式,其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其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形象,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5]。本课程运用多媒体课件架起了教与学的重要桥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结合优化的教学内容深化多媒体课件的改革,集成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形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另外,要根据精讲、略讲和自学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积极推进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践行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和记忆。然而,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有限的授课学时,使学生难以充分消化和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之课下自主学习不足及与老师沟通有限,不断累积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难点,从而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最终使整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迅速崛起。“互联网+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在线教育和学习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新兴教育和学习模式。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在线的虚拟课堂教学平台,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和学习的热点[7]。鉴于在线课程学习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其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遗留的知识难点,充分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推进本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基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解决传统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教学感性化——课堂与实践教学相交融
本课程与生产实际关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因此,实践教学极其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符合工程教育的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和实习为主,实践学时有限,实践内容受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不充分,且与课堂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无法达到工程教育的要求。因此,创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要融合于理论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影像资料和金工实习案例来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将所讲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直观的知识应用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对实践应用的思考。另外,针对应用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开设专门的生产实践讲座。与生产实习基地或工厂建立讲座授课合作关系,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生产实践讲座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学完理论知识的第一时间接触与之相关的生产实例,建立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直观联系,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其次,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交叉。课程实验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实验的设置要基于专业要求进行优化,并紧跟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以免其与教学内容相互脱节。本课程实验教学要注重实验方法、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其推广应用,通过这种交叉学习,强化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最后,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才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本课程课堂教学结束后,要紧接着进行涉及综合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是促使学生将专业综合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之一,针对本课程教授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工艺知识,使学生进入对口的实践基地或工厂,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主动学习实际的生产技术,并与工程师或指导老师互动研学,掌握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基于融合、交叉、衔接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创新化——课堂教学与创新培养相融合
课程教学除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6]。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环节之一,通常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7]。本课程构建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各种实践场合,不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主要讲解的是与材料及其成型工艺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每一种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或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因此,本课程实际蕴藏着许多创新思想,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的教来推动学生研究性的学,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与总结,从而慢慢培养其创新思维。另外,应该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融合于教学内容中,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讲解自己的创新思想及其来源,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引入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最新科技前沿成果,重点突出科技进步和成果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兴趣,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设立的各种大学生科研或创新项目,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应用,不断锻炼其创新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课程教学需要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培养高素质的能力型人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优化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了其教学方法,旨在适应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检验、探索和完善本课程教学模式,以促进现代社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80.
[3]黄宁阳,张红梅,葛俊国.外高等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与借鉴[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18-219.
[4]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5]乔培,高岭.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与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50-54.
[6]李英梅,秦从英.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7):196-197.
[7]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