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修辞现象和效果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与其语言的运用分不开,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在分析该综艺修辞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修辞效果及其成功之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手法;修辞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关注,其欲语还休的解说词配合着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视听享受。在同类记录片中脱颖而出,而该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对修辞的综合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词语的精心锤炼
  《舌尖上的中国》用解说词串联整个节目,解说词的好坏决定了整个节目的质量的高低,毋庸置疑,在解说词的攥写方面,工作人员十分用心,在词语的推敲方面很是认真。
  (一)意义的锤炼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节目,对美食的描写在准确妥帖的基础上,色彩鲜明,生动具体。在描绘食物的做法时,多用行为动词,“摔”、“抛”等单音节动词准确清晰,配合画面更具动态的流畅美感。而对于食物味道的描写多用质朴的形容词,不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简单的日常的词汇,拉近观众与食物的距离,“鲜”、“味”等字的精妙,是这些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的奇妙之处,是用简单的话语引起观众心理的认同感,眼前的景物和内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不断澎湃。
  (二)声音的锤炼
  作为一个视听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采用了四组双音节的动词构成了音节整齐匀称,读出来富于节奏感。
  “我们从来不愿分清饮食与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来就该圆融贯通,百味杂陈。命运的盛宴不期而遇,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尝试与回味。”
  在现代汉语中,少有平仄的严格要求,但在行文中,如何没有声调的起伏变化,便像和尚念经,而《舌尖上的中国》十分注重文本的读出了美感,多采用四字格词语或成语,配以磁性的声音,在文本的语音的高低起伏中,给人以流畅优美之感。
  二、修辞格的运用
  在《舌尖的中国》中,有一定修辞格的运用,使解说词生动而别具一格。
  (一)比喻
  “千百年来,食物……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比喻是在行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的手法,将食物比作味觉定位系统,化抽象为具象,生动的说明了食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所求,而寄托了人的一种思想,一种乡情。
  (二)比拟
  “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两种,在这里是将蜜蜂当作人看待,赋予其人的行为动作,比拟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具灵动之美。
  (三)顶真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用上一个句子结尾的词作下一个句子的起头,这种上联下接便叫做顶真,这种词语的连用,给人以流畅明快之感,读出口节奏感强。
  (四)夸张
  “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在雨季,植物由于水土补给丰富,长势非常的好。“疯”字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它可以给人以不是真实而胜于真实之感,仿佛一个字,便可以在听众的眼前呈现植物的繁茂。
  (五)排比
  “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
  以“的字句”形成排比,也构成了句式上的整齐,突出文意的重心,增强语音的气势。
  (六)对比
  “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
  一个简单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少年白了头,只有食物的老味道没有改变,食物联系了过去和未来,表达了情感。
  (七)对偶
  “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该句作为“脚步”一集的结束语。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起到了感情升华的作用。
  (八)反复
  “我们用饮食借指生活,我们尝试,我们分享,我们趣味,抑或我们吃苦,饮食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圆融……”
  反复修辞的运用,通过反复咏叹,起到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三、修辞构建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修辞的应用可谓成功,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构建了独特而优美的语体风格,而这种风格给予听众多层次的美感。
  (一)节奏舒缓,略有起伏
  打开《舌尖上的中国》,听着富有魅力磁性嗓音,看着流动的画面,整个节目徐徐展开,节奏非常的舒缓,不会有高强度的冲击,但却像涓涓细流润入心田。
  “老凡的菜是从书房里端出来的,文人做菜,精致。美食与亲朋从来相得益彰,过往的传统在这座庭院中又鲜活起来,在寻找曾经的苏州味道的过程中,老凡也找到了面对这个急速变化时代的自处之道。庭院方丈之间,食物成了他的表达方式,出离而又入世。他执着地使用最传统的技法制作苏帮菜,坦然地接受并静观那些变与不变。”
  这种节奏的美感便有赖于句式合理安排,多用短句,形成长短交替,而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个语言读出了朗朗上口,而有一种均衡的美感。
  (二)语言富于画面感
  《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的形象色彩浓郁,仿佛便已经置身于所描写的画面中。可以让听众更直观,更亲切去感受,随着声音,思维扩展开来,跳跃而生动,而打通五官感受。
  “……中國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   寥寥数笔,仿佛,我们已经站在麦田中,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子,随着步伐的移动,听到收获的声音。
  (三)具有雕刻美
  语言的雕刻主要体现在对词语的锤炼(前文已经举例分析过),而这种雕刻的美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它不仅仅是词语句子本身配合而带来的美感,而更是内在的质感,是将对于文字语言的欣赏提高到艺术层面,是更高一层的审美欣赏,而这种雕刻很实在,很朴实,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刻画,多角度呈现想要描写的食物,同时,与画面完美配合,给人以逼真感,通过语言的刻画,一种深厚的底蕴也逐步建立而铺展开来。
  (四)情感细腻,令人深思
  《舌尖上的中国》广泛运用移情,将心理情感和五官感受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情,是一种真挚的,可以引起普遍同理心的情。我们所关注到的是食物中寄托的人的情感思想。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
  食物与家乡紧密相连,即使岁月流逝,食物总可以唤起心中最深的情感,它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而语言文字在这里就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这样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它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并理解它为什么可以感染我们,其抒情性与感染力达到顶峰了。
  因此,从中国味道从食物的味道提炼出来,进而呈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他人的日常生活中透视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性、文化力量,是《舌尖上的中国》试图达到的目的,而语言能够有情感美也寄托于此。
  (五)意境悠远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而能够达到意境的美的美,一定是多重美的协调,也可以说是美的最高层次,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可以起到交际,表达思想的作用,而应当作为思维的载体
  就是人的思维运转到何处,语言也紧随其后到何处,语言所到之处,思想就在此蔓延开来。因此,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积极调整,可以更好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广阔和多变。而不得不提,与文字语言相得益彰的解说词表述者的声音,这个声音也是构成悠远的意境不可或缺的一环,伴随他的声音,听众,展开思维是翅膀,主动参与创造,使每一个听众有个性化的感受。
  四、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单单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运用的精巧,可以发现,它积极调配语言使表达效果达到最佳,进而,在语言的表面意思之下蕴含更为深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阐述,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人的人生百态。
  作者简介:杨若樱(1996—),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在临出门旅游或出差前,人们总是要随身携带一些方便又备急的中药,其中之一是黄连素。一次一个美国人到东南亚某国旅游。有一天天气很热,他口渴了,路边的摊上正好有加冰的可口可乐,他就一口气喝了一大杯,准料还不到十分针,他的肠胃就闹腾起来,紧接着就开始上吐下泻,情况十分紧急。原来那冰块是用没有经过处理加工的冷水制的。同行中有一个叫—I国人,带了黄连素,立即让他服下,结果在不到两小时内就安抚了他的肠胃,止住了
期刊
母亲已80岁高龄了,耳也背了,眼也花了,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记忆力特差。刚刚做过的事,马上就会忘到九宵云外。甚至刚刚说过的话,一转身的时间你再问她,她总会痴痴地望着你说,我说过吗。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特意做了一大桌菜,把母亲请到上座,为她倒洒,给她奉菜。母亲尝过一口菜后似乎很不好意思地说,你看石,今天只顾高兴了,连烧菜的水十都退步了。看来母亲又迷糊了,还以为今天的菜是她烧的呢。我赶紧解释说,妈,今
期刊
摘 要:我国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这些文化特色共同增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服饰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民族的民族特征,这是因为民族服饰是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见证者。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的国家,其服饰也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蒙古族的地域特色。蒙古族服饰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本
期刊
有人说秋天有声音——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有人况秋天有色彩——枯掉的叶子的金色;我说秋天有香味——桂花的清香。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的后院就有—棵桂花树。桂花树并不起眼,我也不曾注意它,可外公却很喜欢。到了秋天,我“突然”发现桂花树开出了一小簇一小簇的花,在堂屋或是家附近不经意间都能闻到一阵清香。走剑我家附近的人都夸赞不已,外公笑开了,细细的眼睛乐成了—条缝。哦,难怪外公那么喜欢桂花树!  
期刊
1、果汁防治高血压  爱喝果汁是个好习惯,尤其是对那些高血压患者或是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因为如果饮食中钾和钙的含量增加,血压就会自然降低。而橘子汁里恰恰含有丰富的钙、钾和维生素C;苹果在所有的水果中是“口碑”最好的,有“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之称,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人,因为苹果汁小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减缓血管的衰老,使您保持年轻。    2、酉预防冠心病  啤酒可以美容已
期刊
有这样一位女病人,长期诉说腹痛,先后做过多次腹部检查:又况头部剧烈疼痛,因而进行减压治疗;后来又说背部、胸部及四肢疼痛,卧床不起;帮她洗擦手脚、身体,大声叫痛,不洗擦又说照顾不周;医生护士给她做检查,她以痛为由拒绝,不查又说不负责任,弄得家人、医务人员左右为难,都说她是难伺候的人。经过检查,她所训的疼痛都找不到相应的解剖学上的根据,相应部位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其实,这位女病人所患的是功能性疼痛或称心
期刊
一对老夫妻,经常在楼下的广场上散步。老两口相从相携,如影随形,步态安详,遇见熟人时颌首—笑。他们脸上总是浮现着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我明白那是幸福的感觉,很实在的幸福。通常对男女搭配眼光比较挑剔的我,竟然认为这刑男高而瘦女矮而胖的组合是天造地设的般酉己。  我之所以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去年才搬来的住户,住的就是我原来住的两间平房。听人说老两口退休金加在一起只有600多元,我想那日子肯定免刁;了拮据。
期刊
摘 要:朱熹的“理”是“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既是自然界的规律又是人世间的伦理道德原则。“气”则是构成客观事物的材料;理与气既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又相互依存。理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点上,一是理气结合能产生万物,朱熹将其表述为理一分殊;二是理气先后问题,从本原上看,理在气先,从构成上看,理气不分先后;三是理气动静问题,理是不动的,气是运动的,理气不离,理就有了相对的运动。  关键词:朱熹;理气
期刊
”主粮不够瓜菜代,菜里难见儿滴油”,几乎成了我们这…代人童年的所有记忆。美食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烟雾缥缈的美梦。  爷爷在世时,爱讲水浒故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儿时对大碗酒没有什么奢望,可对大块肉却有着着魔般的向往。于是,我和弟妹们便寄希望于栏里那头发育不良的肉猪,心想等猪长大了,就可以实现大块吃肉的心愿了。终于,在一个天还没亮的早上,听到了大人捉猪时猪的尖叫声,我们激动得浑身颤抖,光脚丫光着
期刊
我最近吃饭时感到右侧舌下方有胀痛感,去医院经X线检查,说我右侧舌下内阜处长有一个枣核样的涎石,为什么舌下会长这样的东西呢?  安徽合肥 王新玉    这还得从人的颌面部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说起,即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它们每天分泌大约1500毫升的唾液,才能保证口腔湿润,帮助消化,并有利吞咽及冲洗、稀释、小和、抗菌等功能。唾液都是山腺体分泌,通过导管输送到口腔。导管在口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