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紧凑自然的环节设计,生动精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处理随机问题的睿智和高屋建瓴的概括总结;更是这一切背后所蕴藏的教师与学生乐观、自强、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本校教师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
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作为教师,要善于在书本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从生活中提炼问题,然后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构建数学模型,总结规律,再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就要从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也更有目的性。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会表达,能清楚简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方法,让别人理解并接受,甚至赞同,他们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所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有针对性地鼓励,引导学生说准说透,畅所欲言,课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绝不是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学生在自愿、积极的心态下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高效。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相对不足,对于“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不太明白,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在自学指导的设计中,做到要求明确,做法明晰,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自学和深入思考后,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就要在小组交流时请教他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在自主学习时,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理解的问题,教师绝不提示……
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学教环节的“后教”,是最好的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把握,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创新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展示的过程一定要关注不展示的学生,要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展示中来。学生可以在展示时讲解自己的思路、想法、见解,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随时补充、评价和质疑。这样既是对重点知识的进一步落实,也能让学生在展示中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课堂自然活而不乱,所有同学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展示反馈时,如果学生理解的很肤浅,或者没有把新知讲透,或者意见发生分歧,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补充,总结,提高,扎扎实实地落实重难点,完全掌控课堂。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推导》一课时,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还可以拼成不规则的六边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我们拼的目的是什么?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那么你拼成六边形时,六边形的面积知道吗?所以拼成六边形有用吗?”再如:研究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便推导梯形的公式时,连续几个学生都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就要总结性发言,把重点知识讲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教师在关键之处助学生一臂之力——归纳、总结,提升为数学规律和方法,是“后教”的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上下承接的,每一个新知都是日后数学学习的铺垫。古人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在学习新知同时,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思考这部分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想想运用这个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通过尝试,发现通过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进行约分和通分。约分和通分又有什么用呢?这样思考后又与比较分数大小和计算分数加减法建立了必然联系;学习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想想学会这部分知识后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从而把生活中的问题归结为表面积和体积的应用中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脉络清楚,还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所用,学的灵活,学的清醒,不是死读书,也不会成为毫无生活能力的“书呆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地放手,成就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老师,也离不开学生。没有教师有价值的引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有可能会丧失方向;没有学生的真正自主,教育也就偏离了中心,何来‘以生为本’?”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既要高站位,又要智引领,更要科学地放手,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学生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唤醒数学,在数学中智慧成长,这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实验小学)
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作为教师,要善于在书本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从生活中提炼问题,然后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构建数学模型,总结规律,再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就要从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也更有目的性。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会表达,能清楚简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方法,让别人理解并接受,甚至赞同,他们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所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有针对性地鼓励,引导学生说准说透,畅所欲言,课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绝不是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学生在自愿、积极的心态下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高效。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相对不足,对于“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不太明白,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在自学指导的设计中,做到要求明确,做法明晰,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自学和深入思考后,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就要在小组交流时请教他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在自主学习时,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理解的问题,教师绝不提示……
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学教环节的“后教”,是最好的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把握,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创新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展示的过程一定要关注不展示的学生,要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展示中来。学生可以在展示时讲解自己的思路、想法、见解,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随时补充、评价和质疑。这样既是对重点知识的进一步落实,也能让学生在展示中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课堂自然活而不乱,所有同学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展示反馈时,如果学生理解的很肤浅,或者没有把新知讲透,或者意见发生分歧,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补充,总结,提高,扎扎实实地落实重难点,完全掌控课堂。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推导》一课时,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还可以拼成不规则的六边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我们拼的目的是什么?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那么你拼成六边形时,六边形的面积知道吗?所以拼成六边形有用吗?”再如:研究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以便推导梯形的公式时,连续几个学生都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就要总结性发言,把重点知识讲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教师在关键之处助学生一臂之力——归纳、总结,提升为数学规律和方法,是“后教”的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上下承接的,每一个新知都是日后数学学习的铺垫。古人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在学习新知同时,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思考这部分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想想运用这个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通过尝试,发现通过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进行约分和通分。约分和通分又有什么用呢?这样思考后又与比较分数大小和计算分数加减法建立了必然联系;学习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想想学会这部分知识后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从而把生活中的问题归结为表面积和体积的应用中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脉络清楚,还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所用,学的灵活,学的清醒,不是死读书,也不会成为毫无生活能力的“书呆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地放手,成就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老师,也离不开学生。没有教师有价值的引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有可能会丧失方向;没有学生的真正自主,教育也就偏离了中心,何来‘以生为本’?”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既要高站位,又要智引领,更要科学地放手,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学生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唤醒数学,在数学中智慧成长,这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