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进程中法帖出版传播的思考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z_wk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帖是书法篆刻领域的重要出版物,近十年来,印刷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书法出版传播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与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给书法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面对数字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法帖出版数字化也成为一大趋势.相关出版机构应统一市场规范,建立权威的传播平台,加强数字化体系下衍生产品的开发,增强传统出版机构的优势,以数字化为依托丰富书法艺术传播渠道,促使法帖出版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来、把握规律、主动谋划,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在办刊理念上守正创新,在选题策划上引领创新,在主题宣传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当然,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密不可分,是包括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据库、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在这个交互作用的共同体中,大家相互尊重、支持,为“三大体系”建设作出各自的贡献.
自“数字中国”建设以来,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为个体的数字化生存提供了时代背景.作为数字社会特有的资产形式,个人数字资产具有媒介属性和价值属性.但在其发挥社会功能的同时,个人数字资产也衍生了安全性问题、隐私性问题、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性问题等.基于以上风险现状,文章从社会、技术、法律和主体等层面提出社会信任环境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建设、相关法制法规建设、资产保护意识建设等保护路径,以通过保护个人数字资产,驱动“数字中国”在社会各场域深度融合.
大型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但是这类书一旦统筹运作好,将持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文章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米勒麻醉学》4个版次的出版项目为例,从前期策划与版权引进、流程把控与细节管理、积极运作与精准营销3个方面探讨出版社如何打造精品连版大型引进版医学图书,以期为连版大型引进版医学图书的策划和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学术期刊在刊发学术成果时,有时会因“基金论文比”指标选择标注了基金项目的稿件,引起基金标注不当的现象.对此,本研究创新提出“基金论文复合比”的概念,并建构了计算模型,以5本学术期刊为例,根据标注基金项目的超期情况、基金级别、标注信息完整度以及与论文主题相关度,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金论文复合比”评价结果可较好地反映期刊的影响力.
专业期刊转型发展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自我革命”.文章以基础教育类期刊《中国教师》杂志为例,对媒体融合时代专业期刊转型发展的内容生产方式、编辑工作方式、营销推广方式、读者服务方式等全面重构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探析专业期刊转型的本质,实现专业期刊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失范、技术失控和场域失序.当下,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存在泛娱乐化、同质化现象,智能技术和算法技术等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价值窄化问题难以消除,自媒体短视频传播主体缺乏责任心,诸多现实问题正在影响自媒体短视频的有序传播,不利于网络文化建设.为此,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短视频传播文化,需要形成自律、他律相结合的秩序格局,维护自媒体短视频领域的“精神安全”.
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自2013年开始策划,就以外向型学术图书为定位,一方面精心打磨内容,以精品图书为标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版权联络、文化交流工作.通过发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国际性的选题、明确定位、精心策划、打磨图书细节、抓住图书版权输出机遇、扩大图书海外影响力等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策划编辑学术性图书并“走出去”的道路.
模仿是人与媒介不断合作的行为与实践.模仿行为经历了传统模仿、电子模仿和网络模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模仿行为具有不同的媒介化特征.研究发现,新型模仿实践中人与媒介之间存在一种开放对话的主体间性,新型模仿模糊了人与媒介的界限,人在模仿,媒介也在不断地模仿.模仿实践作为研究人媒关系的崭新路径,对新时期人媒关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爱我家乡”是传承中华文化与弘扬爱国精神的基石,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国家全面发展区域历史与资料性文献出版的同时,中小学“爱我家乡”乡土文化材料存在部分问题.如相对零散,欠缺系统性;概念宽泛,模式不规范;内容单薄,主题跨度大.“爱我家乡”主题读本应与中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献和地方资源,完善相应出版体系,开发云端服务.
共情指个人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感受与认知,是引发短视频传播的关键因素.主流媒体在创作短视频时,应善用拼贴与互文性手法,以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彰显个体的主体性,注重营造声音景观,通过品牌延伸等,实现主流媒体的创新.主流媒体创新的目的在于引发受众共情,使受众树立理想信念,并与主流价值观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