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风格,及音乐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印象派德彪西音乐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论述,阐明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了推动其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反传统。通过对音乐作品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分析,对于我们音乐创作者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艺术上的风格并不是指任何一种艺术个性而言的,也不是指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艺术都可以称为风格,而是指那些有高度成就的艺术风格而言的,一般说来,它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它是随着艺术家走向成熟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于音乐作品艺术风格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与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作品,更有利于我们去创作音乐作品,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音乐作品风格形成过程的论述,说明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HTH]一、音乐风格不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状态,它的形成有其个人的和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根源
  19世纪初期,在许多领域中,已被接受的概念受到了挑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证明了物质与能量之间无明显的分水岭,精神分析家佛罗伊德断定人的思想与行为是由下意识的幻想与梦指引的。这些基本的假设受到怀疑的同时,艺术家也在怀疑他们自己的传统技巧。如19世纪末在绘画和雕塑中,实际对象的描绘用单纯的色彩、线条和形状代替;在文学中,小说和其他传统的叙述性体裁被文字的自由联合取代等。19世纪末,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首先兴起于绘画领域,其中以莫奈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中的“印象”作贬义词形容他们的绘画风格。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相同的此类法国画家,如德加、马奈、毕沙罗和几个就学于或一度居住在巴黎的美国画家,如卡萨特、西斯莱等称为“印象派画家”[1]。印象主义摒弃浪漫主义重视宏大题材,以绘画激起人们感情的观念,将视觉重心移到凡人琐事,从平凡的题材中透露出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印象主义画家关注的中心是光与色,认为每一现象的确定性都是转瞬即逝的,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氛围。绘画上的这一风格开始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类似的表现,在文学上,诗人力求把文字的节奏和声音处理得能具有“音乐”的效果,每一诗篇的基本思想和情感都是由一组象喻和隐喻来暗示的。当时音乐的风格受到了绘画和诗歌的很大影响,正如绘画中画家使用的大、小块的色彩去绘制形象一样,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和声具有极大的色彩性,且是一块一块地组织在一起,表现出光与影的瞬息变化,具有明显的朦胧印象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当时作为法兰西艺术学院的一名作曲专业的学生,受到绘画、文学方面的影响后对音乐创作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一部作品必须受自然音阶所包含的那几个音的约束?为什么和弦连接必须依据从紧张到松弛、从不谐和到谐和的解决模式?为什么音乐的表达要受呈示、发展和再现这种框框的制约等。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从学生时代开始,即开始反对死守传统的学院教条,试图摆脱陈腐的传统,在创作中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因而被一些人贬斥为“印象主义者”,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类称呼已经不完全是贬义了。至今国际上许多音乐评论家把德彪西称为“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他在与传统形式风格决裂的同时,也为20世纪诸多以“现代派”名称出现的音乐流派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音乐可以说是连接浪漫派音乐与现代派音乐的一条纽带,是一个音乐新时代的端倪,是20世纪音乐许多主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原点。
  [HTH]二、艺术风格是在传统的继承中发展的,即继承中求发展
  作为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他的音乐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是20世纪及未来音乐的一座里程碑。那么他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是德彪西首创,还是从前辈作曲家那里学来的?如果是继承中求发展,那么他继承了多少?又发展了多少?下面从他的代表作品《牧神午后》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方法上作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的德彪西曾经在俄国生活过一段时期,担任梅克夫家的家庭教师和家庭首席乐师,因此接触了一定数量的俄国音乐及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这些异国的风情和阅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889年在巴黎博览会中他再一次听到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的一系列俄国专场音乐会,他再次被俄国音乐作品的那种特有的情调及作曲家们辉煌的配器深深地感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精神上的导师——穆索尔斯基。他被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特质性格、特色所吸引。后来他潜心研究穆氏的作品,从中发现了在节奏与和声上他前所未见的自由,没有解决的不协和音、新颖的曲调、经过变化的拍子,并且找到了一种穆索尔斯基经常使用的,从古老的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旋律写作技术——“旋律调性”[2]。
  德彪西继承了这一技术,同时又发展了它。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可以把曲调中的任何一音当成新的、临时的主音被持续、延长、强调,从而形成“焦点”转移,进而达到曲线的效果,这正是“牧神主题”原形与变形14次写作的主要秘密。有趣的是,这首作品的写作也是先有对象,后来谱曲。较之与德彪西的主题、变形写法,两者技法相同,同出一源——古老的俄国民歌及格里高利素歌。穆索尔斯基为师,德彪西为徒,同时德彪西又发展了这种手法。
  [HTH]三、德彪西独特的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形成及其音乐风格特征
  德彪西运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曲创作技巧,打破了传统的曲式、和声结构,无调性和声的运用,把音乐带进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领域。
  “德彪西对由俄罗斯乐派和斯堪的那维亚民族乐派援引出来的新颖的音阶产生了共鸣,他很喜欢听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格里格的和声。在1889年巴黎博览会上,他听到了爪哇乐队的演奏,迷人的节奏、音阶和色彩都和西方音乐的旧框框形成鲜明对比”[3]。
  德彪西非常独特的音调感使他对其他类型的调式音阶产生了兴趣,例如使他的音乐带来了古色古香味道的中世纪调式,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为了勾画出非常简朴、古老而遥远的事物形象,在中世纪调式的基础上,他强调基本的音程——八度、四度、五度,使它们作平行的进行。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听不到古典、浪漫时期那种凯旋式的最后终止,下例他的钢琴前奏曲《西风看见了什么》的最后几小节中,他创造了一种结束方式。平行运动在古典和声体系中是被禁止的,但恰恰是这种被禁止的进行迷住了德彪西。下面选自《格拉纳达的夜晚》的几个小节中,完全是由单一的和弦结构组成的。
  德彪西还喜欢在低音部持续一个表示明确调性的和弦,同时在上方的和弦又给人以脱离这个调到另一个调的印象。这样,就使得印象派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是在这二者之间摇摆。这样,古典和声的基本对比之一就被抛弃了。印象主义促进了大、小调体的崩溃,它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这效果就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通过对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音乐作品风格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能看到,作曲家创造性思维在作品风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推动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是什么呢?那就是思想上和审美原则上的“反叛性、排斥性、变异性”。正如王进在他的著作所指出的:“一部完整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视为一部和声发展史;如果再从更细微、更具体的侧面上观察,其实也是一部不协和理念的发展史;推动它发展前进的力量就是‘反传统’。”[4]
  [参 考 文 献]
  [1] 沈旋,谷文娴,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55
  [2] 王进二十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1):38
  [3] [俄]罗伯特·希柯克音乐欣赏[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68
  [4] 王进二十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汪立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其作品大部分都比较难以上手,以往的演奏者在演奏中很少涉及汪先生的作品。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汪立三钢琴作品全集》的出版,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其部分较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进行分析,阐述了汪立三先生的作品是如何打造了一条中西交融的道路,并对目前业界对汪先生晚年创作作品的褒贬不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汪立三;钢琴作品
期刊
2014年9月《当代音乐》更名改版之初,徐敦广主编就邀我写篇关于著名作曲家陈受谦的文章。虽然我与受谦已有三十多年的交往与合作,但拿起笔来蓦地觉得有些茫然。原因是我们之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受谦为我国乐坛奉献了太多太多的佳作;受谦的人格魅力在音乐圈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谈。凡此种种的太多太多,唯恐一篇文章是难以企及的。  熟悉受谦的人都知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方媒体关于受谦的报道林林总总。其
期刊
[摘要]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创作的手法大胆夸张、辛辣讽刺,内容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大多根据民族习俗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唱词大量使用生活用语和方言土语,通俗、生动、形象,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妙趣横生。演唱时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一气呵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
期刊
[摘要]  湖南花鼓音乐,是我国的特色艺术文化之一。笔者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对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戏进行了实地采风走访调查,了解了益阳南县地花鼓音乐的前景以及现状,说明了益阳南县地花鼓音乐传承的意义与困难,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法和对策来对该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花鼓音乐;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  随着云南彝族“四大腔”之一的“海菜腔”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对于濒危的彝族文化的调查研究便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文力图通过对另一“四大腔”之一 ——“山药腔”的音乐本体分析来引起同行学者对于该彝族文化的注意。  [关键词]  山药腔;音乐本体;研究;继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4-0059-
期刊
[摘要]  当前音乐高考培训班数量众多,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虽然其为高校输送了大批的生源,但是其招生和授课方面的急功近利,严重违背了考生的自然条件和艺术教育规律,制约了考生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加剧了伪音乐人才的泛滥。  [关键词]  针对性;流动性;功利性;竞争性;两面性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
期刊
[摘要] :本文将对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作品《蝴蝶》与散文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该曲是舒曼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舒曼擅长写作套曲形式作品、创作手法自由疏放的特点。希望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蝴蝶》作品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对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在语言美和音乐美相互交融的境界中来体会舒曼音乐中的内涵与美感.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时期;散文
期刊
[摘要]  五脏、五音、五官、五行、五色等等之对应关系,构成了祖国医学发展历程中“本于神”的理念;“本于神”源于《针灸甲乙经》之“精神五脏论”的开篇,这部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子部》的中医巨著,是针灸之学形成与发展的根基。本文试图将视角放在中医与音乐学之交叉研究的领域,通过对“五音”之学的解读,讨论中医“辩证施治”原理及其“本于神”之理念的耦合。  [关键词]  五音;辩证施治;“本于神” ;音乐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延边大学舞蹈作品为例,着重分析了道具在朝族舞中的作用。单一的道具本身并不能产生情感内涵,只有通过演员的合理运用使其与舞蹈语言融为一体,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才能更好地表现舞蹈主题,抒发人物情感,同时道具的合理运用也对舞台环境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道具;朝族舞;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7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4-0120-02 
期刊
[摘要]  “音名主题”是西方音乐创作中一种古老的主题组织形式,通常从“人名”或“地名”中提取字母,进而用适当的方式将它们“转化成”相应的音高,以形成音乐主题。音名主题既是作曲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法,也是当代音乐分析中比较有意义的现象。由此,本文选择我国青年作曲家符方泽的大提琴独奏曲《琵琶上路》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作品的整体分析,进一步指出作品中音名主题的用法及其表现意义。  [关键词]  音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