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案导学;特点;步骤;问题;
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5—0075—0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上的内容获得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帮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习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学案导学”最为基本的教学过程。本文所指的“学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为基础,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的学生学习方案。在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案的编写,这样学案的教学效果更佳。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特点
1. 面向全体学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教师在编制学案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要关注成绩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这部分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结构鲜明学案的学习,激发起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品质,这就达到了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2. 凸显合作学习意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诸多显著的特征,合作学习就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为了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首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在每个学习的小组中选出一个或者多个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学生对学案的自学以及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团队协作,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减少了部分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为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 注重开放与灵活:学案可以是针对某一节具体教学课,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章节内容总结复习。由此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灵活多变,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机动灵活。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学案和教案的编写上。
二、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步骤
1.教师提供学案,学生自主先学,产生个性问题。为了使“学案导学”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编写学案,一般在课前发给学生。通过发放给学生的“学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对课本上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做标注。在“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不会盲目,而是变得有的放矢。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得到解决,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学生们己经掌握理解的知识;对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带到课上通过老师讲解或与同学交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并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2.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解决教学基本问题。通过之前进行的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对已经学习并掌握的知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还没自主搞清楚的知识都有了一定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在上课时,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及本科目中的地位如何。对于某些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学习方式也很多,例如,学生个体发言、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及教师的提示等这些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带头作用,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范围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解决重点难点。高中历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前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为基础的。高中历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示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进来,适时地对学生所面临的疑惑进行提示,即使某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们面临的疑惑,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解决了,但是,对其他小组而言仍旧是疑难点。此时,教师可以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学习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可以对”学案导学”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二是精讲环节。在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迅速定位、提取对学生而言难度大的知识点,在现场进行全面的讲解,同时,讲解过程中确保思路清晰,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蔡扬宗
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5—0075—0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上的内容获得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帮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习得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学案导学”最为基本的教学过程。本文所指的“学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为基础,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的学生学习方案。在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案的编写,这样学案的教学效果更佳。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特点
1. 面向全体学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教师在编制学案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要关注成绩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这部分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结构鲜明学案的学习,激发起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品质,这就达到了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2. 凸显合作学习意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诸多显著的特征,合作学习就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为了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首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在每个学习的小组中选出一个或者多个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学生对学案的自学以及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团队协作,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减少了部分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为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 注重开放与灵活:学案可以是针对某一节具体教学课,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章节内容总结复习。由此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灵活多变,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机动灵活。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学案和教案的编写上。
二、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步骤
1.教师提供学案,学生自主先学,产生个性问题。为了使“学案导学”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编写学案,一般在课前发给学生。通过发放给学生的“学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对课本上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做标注。在“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不会盲目,而是变得有的放矢。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得到解决,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学生们己经掌握理解的知识;对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带到课上通过老师讲解或与同学交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并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2.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解决教学基本问题。通过之前进行的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对已经学习并掌握的知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还没自主搞清楚的知识都有了一定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在上课时,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及本科目中的地位如何。对于某些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学习方式也很多,例如,学生个体发言、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及教师的提示等这些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带头作用,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范围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解决重点难点。高中历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前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为基础的。高中历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示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进来,适时地对学生所面临的疑惑进行提示,即使某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们面临的疑惑,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解决了,但是,对其他小组而言仍旧是疑难点。此时,教师可以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学习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可以对”学案导学”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二是精讲环节。在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迅速定位、提取对学生而言难度大的知识点,在现场进行全面的讲解,同时,讲解过程中确保思路清晰,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