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环境的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园本课程的开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自然环境,开发幼儿科学教育园本课程,可以多层次地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彰显园区教育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为广大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提供契机。本文立足自然环境,以园本课程《大自然的小奥秘》为例,重点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活动实施三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如何建构科学教育领域园本课程。
  【关键词】自然环境  科学教育领域  园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71-02
  科学领域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科学教育领域的实施要求,可以概括为“贴合生活”和“自主探究”。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探索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指出,在实施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应当带领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寻找“活教材”,用活的教育环境,活的教育内容,建构活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切入点,设计园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开拓幼儿视野,增强幼儿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坚持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从幼儿兴趣点、社会生活经验、科学知识这三个维度进行选择,结合本园区的自然环境建设情况,和幼儿一起构建科学领域园本课程体系,并组织多样的主题活动,借此将幼儿的经验与大自然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幼儿在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整体全面的发展。为直观说明科学教育领域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文以园本课程《大自然的小奥秘》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明确园本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开发园本课程的指导和依据。在进行科学教育领域园本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开发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以夯实园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最需考虑的问题便是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哪些自然资源可以促使幼儿实现健康成长。这是因为以自然资源为载体的园本课程是为了促使幼儿真正实现长远发展所服务的,所以幼兒教师必须要确定以幼儿为本的园本课程目标,由此构建园本教材,且要据此制定科学的短期课程目标,以便顺利实施园本教育活动。
  在开发园本课程《大自然的小奥秘》时,我们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省编教材普适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园本课程。以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实施要求为依据,旨在引导幼儿在与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探索科学规律,积累科学经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进一步进行探索的兴趣。在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大自然的小奥秘》的课程目标设定为:在大自然的活教材中,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运用多感官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初步掌握观察学习的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大胆进行探索,在建立感性的科学认知过程中,树立科学探索意识;通过园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引导幼儿在感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索、积累科学探究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乐于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不断增强信心,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生活规则;萌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将幼儿科学领域与大自然有效联系起来,着眼于引导幼儿体验大自然,获得健康发展。如此,本园全体教职工人员都在为园本课程而努力奋斗,也会按照这一课程的主目标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园本课程教育计划,从而真正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二、丰富园本课程内容
  在上述园本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我们从幼儿兴趣点、社会生活经验、科学知识三个维度出发,经过幼儿的初步探索,生成了包括“生活中的植物”“奇妙的昆虫”“有趣的水”和“多变的天气”四个模块的园本课程内容。这四项课程内容都是以本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幼儿全面认识自然、认识生活,使其能够不断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园本课程的宏观目标驱动下,幼儿教师则可按时按量引导幼儿参与园本探究活动,切实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经历。如此,也可不断丰富幼儿的科学常识,可对幼儿的现实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在开发“生活中的植物”模块的课程内容时,我们发现园区幼儿对种植区土豆、大蒜发芽的过程非常感兴趣,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小问号。为了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影响因素,在幼儿激烈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了“种子发芽了”“植物的器官”“种子的成长比赛”三个相互衔接的具体的课程内容,且小班、中班、大班分别开展不同梯度的活动。如此详细的课程,丰富了科学教育领域内容,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对植物生长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也为老师组织教育活动指出了方向。实际上,不同年龄段、处于不同成长环境的幼儿在园本课程活动中的需求并不一致,所以在实施园本课程活动时,幼儿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指导原则,切实优化幼儿的课程体验感,让幼儿以异步状态实现共同发展。
  三、组织园本课程实施
  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幼儿园科学领域园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实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引导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园本课程的实施要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保障儿童的发展权,注重课程的过程性和儿童经验的获得。因此,在实施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从活动前、活动中等环节入手,给予幼儿自主体验的机会。
  1.活动前的准备。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他们乐于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活动,且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和观察。但活动内容、活动环境等会对幼儿的活动需求产生影响。因此,在组织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基础,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在活动环境的营造上,要注意对活动场所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幼儿活动的安全性。同时,要根据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适时给予有效的支持。在“种子发芽了”课程教学中,我们在活动的准备过程,和幼儿一起搜集植物种子、玻璃杯、土、花盆、喷水壶等材料,并有效进行家园沟通,引领家长和幼儿一起探讨“种子发芽了”的故事,并设计自己的实验计划,为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此,幼儿则可及时了解促使种子发芽的科学条件,也可在园本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使其按照科学方法去照顾种子,促使种子发芽,真正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2.活动中的引导。科学活动的参与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在组织科学领域教育活動的时候,教师要想真正地引导幼儿参与到科学活动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的活动环境。比如,在开展“种子发芽了”活动时,我们会利用多媒体呈现种子发芽的情境,在视频中幼儿看到,一颗埋藏在土壤中的种子,在阳光、雨水的滋润下,破土而出,长出一颗小嫩芽。在看到这一场景的时候,不少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根据幼儿给出的问题,趁机将活动内容展现给他们,并将提前准备好的活动材料摆放出来。这时候,幼儿都跃跃欲试,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自己准备了哪些材料、计划怎样做实验。有的幼儿采取水培的方式,将玻璃杯中倒入水,然后将种子放到玻璃杯中;有的幼儿采取土培的方式,将种子放进装满土的花盆中,再喷洒上水。每天都细心的照顾它们,并做好种子发芽的观察记录。该活动的实施不仅给予了幼儿亲身实践的机会,还使幼儿在体验中,积累了实验经验,感知了种子发芽过程,掌握了简单的观察记录方法。另外,在组织园本活动时,幼儿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同伴交往活动,因为幼儿的个体认知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自主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且园本课程活动有部分课时任务的操作难度较高,幼儿并不能独立完成活动体验。在这时,幼儿教师就应该组织丰富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幼儿及时与同伴共享科学探究经验,通过集体讨论与合作去引导幼儿以集体智慧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为幼儿的全面进步做准备。如此,也可直接改善园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效果,不仅可有效丰富幼儿的成长经历,也可不断健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品格,更易于促使幼儿实现健康成长。
  3.活动后的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结束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形式进行小结。一般采用集体小结和分组小结的形式,通过幼儿分享、师幼互动的方式,总结探索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总结失败的经验,通过“问题讨论法”分析原因,引发深度学习,支持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就如在“种子发芽了”课程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便及时组织了活动总结,让幼儿反思自己是如何照顾种子发芽的,种子尚未顺利发芽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如何改善等等。如此,幼儿便可及时总结活动得失。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适当赏识、表扬幼儿的能动行为,肯定幼儿的科学探究成果,以便让幼儿在接下来的园本探究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阶段以自然资源为媒介来构建园本课程可以不断优化幼儿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促使幼儿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要全面整合本地的自然资源,由此构建特色化的园本课程,以便进一步优化幼儿教育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花君.小小一园田 课程好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探寻与尝试[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37.
  [2]代惠艳.让课程追随孩子——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10):185+188.
  [3]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11.
  [4]覃小丹,彭思思.浅析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江丛刊,2018(23):295-296.
其他文献
【摘要】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一定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规范地写好汉字,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写好汉字也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本方面的能力,中学阶段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从字词转换为阅读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关键时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无疑是提高了对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深入研究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先是简要分析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其次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
期刊
【摘要】历史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生接受完整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拼图。通过对学生进行的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对现今世界有着全面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高效并且高质量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初中历史教学一直在研究的方向,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文章便从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角
期刊
【摘要】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和评估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师应提早将具有一定科研潜质或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学生带入科研活动中,适当让其参与到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中,一方面使其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其建立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质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本文将从科研工作的一般方法和角度出发,以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普通本科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开发
期刊
【摘要】新课程不断深入推进的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学互动模式的兴起与应用可以说是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该模式属于新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模式的应用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应用这一模式也能锻炼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模式的应用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模式的
期刊
【摘要】现在的高年级小学生,课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小学生面对太过抽象的数学课程,会渐渐磨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高年级小学的数学教育问题,随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参与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教学 对策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方式,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认为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 重要性 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
期刊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关乎幼儿的整体发展。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两大重要系统,两者如何实现良好沟通与和合作来展开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需要我们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为根本,积极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家园合作 指导 家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在
期刊
【摘要】经济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必修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专业建设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做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课程 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54-02  经济学是高等学校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式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职英语作为中职院校中重要的一项科目,其学习成绩直接影响了学生日后的综合能力、职业发展等。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要充分借助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本论文立足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其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