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有一位年轻的原住民流行歌手——纪晓君,她尽可能坚持着用自己的母语和虚词的民族特色演唱,用民族精神去感动听者。与其称她是一位“流行歌手”,还不如称其为“卑南族歌唱家”,认同其为一名来自南王部落真正的卑南族歌者。
她的古调,最自然地告诉你南王部落的族群生活,里面有忧伤,有开怀,有祝酒,有复仇,全是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听她的歌声,可以感怀她民族的灵光,而她唱起古调,也得到了归属感。
少数民族的文化总是让人觉得“惊艳”,就好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少数民族歌舞汇演”一样,其中台湾原住民的表演更是精彩。台湾原住民朋友,在一个政治极端复杂、文化中西交融的地区,仍维系部落文化的纯质,鲜活、热情,闪耀着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魅力,也反衬了我们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勃发。
有很长一段时间,原住民的同胞被称作“番人”,这个明清时就传用的不尊重字眼,带有汉人思想的曲解与调侃。民族间最需要理解,要真诚去理解对方才能营造出“平等、友好”相待的局面。
在对于高山族的民族划分上存在有单方面的、不妥当的地方。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高金素梅小姐就曾表示,希望海峡这岸的同胞们了解到,他们并不仅是一个族,而是有十四个,他们渴望大陆能给予他们以认同。
在大陆,至今还有一些族群也处在无定论的状态,因地域相应被划分到别族中,像摩梭人在滇成了纳西族,而在川则归于蒙古人,这种民族的失落感使他们始终不情愿接受。我们应该再多些认同与理解,在“不同而和”的理念中,保留其个性,共进、繁荣,客观又人性化地给予那些至今无民族定论的族人更多的关注。
自古不论哪个族群,不管大小,也不论先后,最怕的都是消亡,后人们都是希望能繁衍生息,子系万派,以告先灵保佑。中国人最不忘本,华夏各族都始终保持着祖先的传统,坚守着祖先的名字。
高金素梅领导的“还我祖灵”的运动,也可说是“正名”运动,告诉世界“高砂义勇队”不是日本人,要为其在靖国神社除名。既显示了原住民不忘先人的精神,让世界听到了我们民族情感的呐喊,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守住了自己的族格。
由于大陆没有对原住民的认定,那些台湾“绿营”政客就以原住民归属来划清与大陆的界限,这对于原住民的利益是损失。的确,从语言与人种上,台湾原住民是划属到南岛语系的民族,但绝不只是与南岛有关,还有大陆沿海。
听到某些政客说原住民不是中国少数民族,不属于中华民族时,感觉很无奈,“中华”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众多民族的共存集合,“中华”不代表同化,不代表消解,代表的是和谐繁荣与共同进步。
台湾问题的解决,而今又赢来了一个新时机,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铸成台湾极度敏感的政治神经,我们要主动回应。
我们统战的对象也应有原住民同胞,不能再笼统定义,由“高山族”的概念扩展为今日的“十四大族群”,不仅仅是名称与数量的改变,敏感的原住民同胞会看到大陆的重视,会感受到族群的分量,会得到心灵的慰藉,会因此而做出有利于两岸和解统一的贡献,它的意义远胜于政治或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胡总书记会见台湾原住民团体,已经看到了成果,何不“趁热打铁”,让大陆也承认他们的十四个族群呢?等到将来科学地认定所有的族群,中华大族群会更加“百花齐放”。
台湾风灾时,高雄市长陈菊曾邀达赖至台祈福,引来了岛内各界人士的反对声讨,原住民同胞也在其中。其实,达赖也是一直在寻求民族归属的,但是,他呆在西方望东方,望穿了就有归属感吗?长久寄人篱下,失去根基,愚昧地举着“雪山狮子旗”,向世界乞讨西藏,那原本是清朝赐予的一面军旗,“狮震雪山”,象征着中央政府的威严,可笑的是一些民主的地方竟然悬挂这面封建的旗子。使用过少女腿骨法器和儿童人皮的小鼓,丧失了人性;自己定了个“大藏区”,却细节地承认麦克马洪线以南为境外,丧失了族格。
一个民族,应当培养自己的归属感,然而决不等同于分裂。如今的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藏密文化的世界远扬、藏区建设的蓬勃兴盛都可以作为台湾原住民同胞无限憧憬美好未来的依据。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会在获得更广泛认同后得到真正的归属。
(摘自《档案界》网站)
她的古调,最自然地告诉你南王部落的族群生活,里面有忧伤,有开怀,有祝酒,有复仇,全是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听她的歌声,可以感怀她民族的灵光,而她唱起古调,也得到了归属感。
少数民族的文化总是让人觉得“惊艳”,就好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少数民族歌舞汇演”一样,其中台湾原住民的表演更是精彩。台湾原住民朋友,在一个政治极端复杂、文化中西交融的地区,仍维系部落文化的纯质,鲜活、热情,闪耀着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魅力,也反衬了我们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勃发。
有很长一段时间,原住民的同胞被称作“番人”,这个明清时就传用的不尊重字眼,带有汉人思想的曲解与调侃。民族间最需要理解,要真诚去理解对方才能营造出“平等、友好”相待的局面。
在对于高山族的民族划分上存在有单方面的、不妥当的地方。台湾少数民族代表高金素梅小姐就曾表示,希望海峡这岸的同胞们了解到,他们并不仅是一个族,而是有十四个,他们渴望大陆能给予他们以认同。
在大陆,至今还有一些族群也处在无定论的状态,因地域相应被划分到别族中,像摩梭人在滇成了纳西族,而在川则归于蒙古人,这种民族的失落感使他们始终不情愿接受。我们应该再多些认同与理解,在“不同而和”的理念中,保留其个性,共进、繁荣,客观又人性化地给予那些至今无民族定论的族人更多的关注。
自古不论哪个族群,不管大小,也不论先后,最怕的都是消亡,后人们都是希望能繁衍生息,子系万派,以告先灵保佑。中国人最不忘本,华夏各族都始终保持着祖先的传统,坚守着祖先的名字。
高金素梅领导的“还我祖灵”的运动,也可说是“正名”运动,告诉世界“高砂义勇队”不是日本人,要为其在靖国神社除名。既显示了原住民不忘先人的精神,让世界听到了我们民族情感的呐喊,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守住了自己的族格。
由于大陆没有对原住民的认定,那些台湾“绿营”政客就以原住民归属来划清与大陆的界限,这对于原住民的利益是损失。的确,从语言与人种上,台湾原住民是划属到南岛语系的民族,但绝不只是与南岛有关,还有大陆沿海。
听到某些政客说原住民不是中国少数民族,不属于中华民族时,感觉很无奈,“中华”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众多民族的共存集合,“中华”不代表同化,不代表消解,代表的是和谐繁荣与共同进步。
台湾问题的解决,而今又赢来了一个新时机,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铸成台湾极度敏感的政治神经,我们要主动回应。
我们统战的对象也应有原住民同胞,不能再笼统定义,由“高山族”的概念扩展为今日的“十四大族群”,不仅仅是名称与数量的改变,敏感的原住民同胞会看到大陆的重视,会感受到族群的分量,会得到心灵的慰藉,会因此而做出有利于两岸和解统一的贡献,它的意义远胜于政治或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胡总书记会见台湾原住民团体,已经看到了成果,何不“趁热打铁”,让大陆也承认他们的十四个族群呢?等到将来科学地认定所有的族群,中华大族群会更加“百花齐放”。
台湾风灾时,高雄市长陈菊曾邀达赖至台祈福,引来了岛内各界人士的反对声讨,原住民同胞也在其中。其实,达赖也是一直在寻求民族归属的,但是,他呆在西方望东方,望穿了就有归属感吗?长久寄人篱下,失去根基,愚昧地举着“雪山狮子旗”,向世界乞讨西藏,那原本是清朝赐予的一面军旗,“狮震雪山”,象征着中央政府的威严,可笑的是一些民主的地方竟然悬挂这面封建的旗子。使用过少女腿骨法器和儿童人皮的小鼓,丧失了人性;自己定了个“大藏区”,却细节地承认麦克马洪线以南为境外,丧失了族格。
一个民族,应当培养自己的归属感,然而决不等同于分裂。如今的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藏密文化的世界远扬、藏区建设的蓬勃兴盛都可以作为台湾原住民同胞无限憧憬美好未来的依据。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会在获得更广泛认同后得到真正的归属。
(摘自《档案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