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式;学习方法
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才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的目标。而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實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一、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实践的过程。学生亲身体验这种过程,主动探究,就能够引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与新情景、新信息、新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形成新观念,产生新思路来解决新问题。如,教材中有一个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书上的实验设计是先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慢慢滴入稀盐酸,一直到溶液刚刚变成无色为止。我在做该实验时是这样设计的:先直接将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让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反应,原因是他们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此时,我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因势利导,设计问题思考:(1)分析实验,假如这个反应能发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生成产物。结果学生发现这个反应即使能发生也看不到实验现象。(2)如何才能看到反应是否发生呢?通过系列的引导设问,全班的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思维被打破,立即有学生想到,可以借助上一节学过的酸和碱遇指示剂变色来帮助观察。于是老师再来演示上述的实验,那结果就截然不同,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二、在探究实验中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比较、选择
探究性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且首先意味着知识的选择与比较,没有知识的合理选择和比较,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也就没有建立在知识产生和发展基础上的其他发展。如,在学完化学肥料后,我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设计几种氮肥(碳酸铵、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的检验,学生的设计思路很多,我就引导学生从实验的难易程度、现象的明显清晰程度等方面来比较选择,找到最佳的方案。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所学过的离子的检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升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在家庭小实验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实验探索的机会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可利用学生身边容易得到的物质进行的科学小实验。如,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相混探究“1 1是否一定等于2”的小实验,巩固了教材中“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的观点;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水净化器的小实验,结合了教材中的净水原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水的净化和过滤的理解。新教材的特色就是安排了多个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增长了化学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实验中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内容,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任晓丽.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科学咨询,2009 (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初级中学)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式;学习方法
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才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的目标。而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實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一、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实践的过程。学生亲身体验这种过程,主动探究,就能够引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与新情景、新信息、新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形成新观念,产生新思路来解决新问题。如,教材中有一个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书上的实验设计是先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慢慢滴入稀盐酸,一直到溶液刚刚变成无色为止。我在做该实验时是这样设计的:先直接将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让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反应,原因是他们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此时,我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因势利导,设计问题思考:(1)分析实验,假如这个反应能发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生成产物。结果学生发现这个反应即使能发生也看不到实验现象。(2)如何才能看到反应是否发生呢?通过系列的引导设问,全班的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思维被打破,立即有学生想到,可以借助上一节学过的酸和碱遇指示剂变色来帮助观察。于是老师再来演示上述的实验,那结果就截然不同,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二、在探究实验中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比较、选择
探究性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且首先意味着知识的选择与比较,没有知识的合理选择和比较,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也就没有建立在知识产生和发展基础上的其他发展。如,在学完化学肥料后,我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设计几种氮肥(碳酸铵、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的检验,学生的设计思路很多,我就引导学生从实验的难易程度、现象的明显清晰程度等方面来比较选择,找到最佳的方案。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所学过的离子的检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升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在家庭小实验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实验探索的机会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可利用学生身边容易得到的物质进行的科学小实验。如,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相混探究“1 1是否一定等于2”的小实验,巩固了教材中“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的观点;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水净化器的小实验,结合了教材中的净水原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水的净化和过滤的理解。新教材的特色就是安排了多个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增长了化学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实验中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内容,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任晓丽.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科学咨询,2009 (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初级中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