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视角看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导向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围绕转型升级积极研究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那么,在这个“转”、“升”的过程中,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如何在整体规划、建筑布局乃至生态环境中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和责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无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一致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依据考古发现所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历史发展轨迹:公元前8000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人类的城市就已经产生;在我们中国,也发现了迄今6000-4000年历史的古城都邑遗址。城市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以城市为主导推进的结果,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简朴的聚集方式,使之逐步进入到了人口高密度聚集、财富高度集中、商业贸易高度发达、社会交往日趋增多、文化艺术乃至教育科技日益繁荣的文明发展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认为,城市自身的发展则是以文化为主导促进的结果,它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为城市的多元、开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伴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很多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成为整个社会向前突飞猛进的前沿高地。毋庸置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又一次巨大飞跃和变革,它标志着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城市已经聚集了世界上主要的物质财富和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数量,世界已整体性地进入到了城市时代。在这个历史发展大潮中,我们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新型现代工业,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加现代城市的基本构成因素,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内涵,从而带动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以城市化发展为重大契机,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4.6亿人上升到2010年的6.3亿人,10年里增加了1.7亿的城镇人口。“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城镇人口数亦将超过农村人口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发展的问题上,有很长一个时期走进了误区。单看近几十年,我们有些城市假“现代化”、“国际化”之名,大笔挥就一张张新蓝图——不管这座城市是古老还是新兴,亦无论这座城市所延续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多么丰富有多么重要,一律用林立的高楼来代替,一把抹去了千百年来凸显城市个性的历史痕迹,让我们随便走到哪里都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一时间,无论是沿海发达城市还是内地欠发达地区,一个比一个上得急、干得快、整得大,盲目攀比,急功近利,众多旧城老街纷纷倒下,代之以大批“火柴盒”状——就像是一个模子浇铸出来的建筑拔地而起;道路建了又挖、挖了又填,几乎每个城市都在重复再重复地进行着这种“热火朝天”的建设,而那些缺乏远见的“远景规划”,经常带来诸如“暴雨一来就淹路、车辆上路就拥堵”的尴尬局面。再有,都市风、广场风、草坪风和CBD风一阵接着一阵刮,每一次狂风过后,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就被磨平一次,更无奈是那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最后有很多成了垃圾工程、烂尾工程。城市记忆缺失,城市特色流失,“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消耗的钢铁和水泥是全球的一半,而新建的建筑寿命却只能持续25至30年——美国的建筑寿命达到74年,英国则达到132年;还有,由“威尼斯风情”、“加州阳光”、“巴黎春天”、“挪威森林”、“地中海”、“曼哈顿”命名的街道小区营造着莫名其妙的异域情调,好像这样一点缀就成了“国际城市”,有了“国际特色”;城市的边界感被无序膨胀的城市发展破坏殆尽,城市的版图也被“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弄得面目全非,由此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诸如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等,已经成了城市的通病。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在确定城市发展的核心导向层面上出了问题。城市是人的物质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如果说经济建设造就的是一座城市的骨骼,那么文化建设所赋予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座城市才能形神兼备,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从城市的兴衰盛亡中,无不看到城市文化逆转嬗变、消长沉浮、对峙冲突的影子,文化城市化、城市文化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的城市,并非单单是以高楼大厦为标志,高楼大厦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现代化则必须建立明确的“城市导向”。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以文化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加注重以文化作为城市规划的定位基准,更加注重以文化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包括聚集优势产业,选择符合低碳要求的新兴产业,引导城市的布局和整体建筑的风格,促进城市品牌的打造等。不可否认,我们过去比较习惯的以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指标代表城市质量的评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过去比较熟悉的以资源、区位为主的传统竞争优势也正在或已经被人才资源、金融资本、现代传媒和文化创意等新的优势构成要素所替代。
  准确把握: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传承保护与特色创新的有机结合
  纵观世界大大小小的城市,最富魅力的还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对历史文化一定要善待。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最根本的还是看它是否保留了比较丰富、质量比较高的历史文化遗存。以扬州为例,自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筑邗城,扬州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但其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从未中断,各个时期留下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如瘦西湖、古运河、雕版印刷和18.2平方公里的古城大遗址,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成为今日体现扬州城市文明、展示扬州城市历史、延续扬州城市文脉、彰显扬州城市底蕴的“最佳媒体”。他们在对待这些文化遗存方面确立了整体保护、原真保护、永续保护、活态保护、公众参与的理念,他们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洋气、比楼的高度、比GDP,而是比特色、比文化、比内涵、比“软实力”。他们不仅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点”,而且还把保护的范围由点到“线”扩大到“片”和“面”,从而形成整体保护的效果;不仅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基本要求,而且还照顾到居住其间的市民日常生活之便、舒适安全,让保护的古城街区、老屋旧宅“活”起来,在合理利用中实现功能转换;不仅文物保护部门要做好工作,而且还注意扩大公众参与的程度,共建共享,让“全面保护”变成“全民保护”的自觉行动;不仅抓保护,而且抓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走“高端、高效、低碳、低耗”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任期内的一届政府要做好,而且还以地方法规和相关制度约束持之以恒,不因主政者的变动而改变,像接力赛一样坚守历史文化保护的责任。扬州的做法有三点启示:   一是现代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宏观上,不搞大拆大建;微观上,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诸多元素的保护,哪怕是一盏壁灯、一件装饰、一个招牌、一堵旧墙,都不要随意改掉,尽可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与弥合,使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之间能够交融对话,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延续。
  二是现代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承接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承接是延续,真正具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决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中心,也不仅仅拥有时尚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它一定会应有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它能够在承接中给人们“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创新是发展,是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个开放的城市中,多种文化元素会不断地进入城市,城市的文化内涵总是处于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城市文化的包容性有别于乡村文化的“守成”式,因此总是给人以充满新鲜活力的感觉。
  三是现代城市发展要切实加强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的培养。一座城市,最能让人着迷的正是城市的文化。而城市的文化往往是通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眼界打开,路堵了就单纯地修路,房子不够住就建“火柴盒”,建出来的城市就只能是冷漠的钢铁水泥森林。特别是在城市的文化价值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的规划、建设要从功能型转向文化型,要以艺术眼光和精品意识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嵌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做到“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保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就像芬兰著名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伊利尔说的:“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毕竟,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今天我们对待城市文化的方式,也就决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路子。我们要建设的是“文化家园”,而不是“世界公园”;我们要建设的是有着明确定位和特色文化优势的城市,而不是伦敦、巴黎或是上海的克隆、再造和复制。
  高度重视: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获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亦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同时指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进步。可以预见,城市的这种伟大的动力和中心作用未来将继续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需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十分强烈的。发达国家一刻离不开城市,发展中的国家要进入发达国家更必须依托这个中心,这是20世纪的历史经验。”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化进程在内在需求和外力挤压的多重作用力下大踏步地向前推进,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展冲动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英国将城市化程度从30%提升到70%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我们国家据说用40年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发展快本身并不坏,但如果在快速发展中新型城市文化不能跟着一起成长,市民文化建构不能迅速提升层次,那么,这样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将无法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多样需求,也就很容易出现城市社会那种“文化空疏”和“成长性缺失”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采用更多的方法就是靠盖高楼、拉电线、修马路、建立交来拓展城市空间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怎样快速致富,人们最容易忘却的就是文化的命运。因此,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对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意义至关重要,它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形象特征起着核心导向的重要作用。
  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城市的文化精神也随着这一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而变得更加深厚、更加稳定、更加恒久。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尽管城市高耸的楼宇相似、纵横的街道相同,但其城市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却是各异的,由此形成城市间不同的地方特色,这是最为宝贵的,不能轻易地将其抛弃。同样,文化是城市发展取之不竭的脉源,它不仅塑造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同时也对他的居住者施以品位、追求、眼界、气度及美好生活层面的塑造,所谓“大染缸”、“大熔炉”的比喻,都是说的城市文化精神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思考要努力的,就是实实在在地把城市的“软实力”转变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建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就怎样生活。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城市的生命力来自城市经济与文化的有序展开。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的商业交流和文化营造,才能给一个城市带来长久、持续的活力。一座现代城市应该是知识性的聚集和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展现,是贸易、金融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在这里完成工作、居住、生活、娱乐和交流,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完备的城市系统,包括医疗、教育、娱乐和运动休闲,拥有自己的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和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是,虽说目前中国大地新城建设方兴未艾,但有相当一部分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他的居住者忍受着远远劣于乡间的生存环境,还在污染、拥挤、嘈杂和紧张的气氛中奔忙,却不能享受到美好生活,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多多关注的。如果能像扬州那样在城市发展上定位“人文、生态、精致、宜居”,能像扬州那样温馨地提出“给你宁静,还你活力”,那就好了。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混凝土细观力学模型,将自密实堆石混凝土离散为自密实混凝土、块石及两者交界面3个组分构成的多相介质,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通过三相介质力学参数的基础性试验,分别
<正>~~
期刊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近年来,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和全新医学模式
摘要:  《海贼王》讲述的是一群有着执着精神,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主人公路飞是一个对海贼王有着执着精神,努力要成为海贼王的人。他带领草帽海贼团在伟大航路与敌人拼死搏斗,寻找自己的梦想。《海贼王》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喜悦和感动的同时,还不断的激励着我们思索人生的道路应该要怎样走才完美。  关键词:《海贼王》;执着精神;草帽海贼团员;影响  一、《海贼王》及主要成员简介  《One piece》(
一直以来自命我可以只是我不做,只是真的要承认:你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励志这种事情往往只放在心里,行动上的进度却没有变更。  习惯了与人相伴,形影单只就会别扭不安,其实真的没什么,只是你觉得你看起来很孤独。可是你又懂孤独吗?我明白你希冀着自我躁动着随心,手脚却常被不必要的杂念束缚,担心不被理解,不敢面对当你真的让大家看到你的努力后的失败。可是,你真的就满足于现在吗?  有些时候要看起来很轻松更是对自我
重庆北部的合川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這样的文化氛围中,合川的少儿美术活动也频繁开展,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活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了合川儿童以乡村生活、浓墨重彩为主的绘画艺术语言。合川区的少儿书画活动,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展起来,至七十年代中晚期,就开始举办各种少儿书画作品展览。1984年合川市举办了第一届少儿书画现场赛,此后每年“六一”节前就举办一次少儿书画现场赛,至1997年
许多为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艺术中获得了灵感。优秀的平面设计应尽力地寻找乡土的共鸣。中原传统艺术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传
通过对2011年7月3日的茂县棉簇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沟道内复杂的地形地貌特
针对倒T型混凝土薄壁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期易产生裂缝这一问题,研究了裂缝成因和开裂机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倒T型薄壁混凝土结构早期的内外温差、后期基础温差是这类裂缝
摘要:建筑美术课作为建筑装饰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环境和特点,也有别于艺术院校美术的问题。它既不能把美术院校的绘画基础课全盘照搬也不能无视美术教学的规律性。如果说艺术院校的美术课侧重于感情表现的话,建筑美术则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认识。下面我就建筑装饰专业美术课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建筑装饰;美术教学;探析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理科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分虽然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