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樊篱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l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险明撰文《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方法论批判》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主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与超越对这一主题原有认识中存在着的樊篱息息相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其他文献
于建嵘撰文《新型城镇化:权力驱动还是权利主导》指出,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片面理解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土地问题和土地制度改革,也未对户籍、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甚至通过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方式获得城镇化的建设资金,这些催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枪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热兵器在战争中的杀伤力提高愈益明显。继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清朝武器愈显颓废,与之相应的武举制度也愈显落伍。丁日昌、沈葆桢等人提出的改革武举的建议体现出早期武举改革思想的零散、不成系统同时又具有进步意义的时代特点。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武举改革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同时又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的特点。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追求富国强兵的思路历程。
周庆智撰文《社会制衡:基层公共权力的界限》指出,社会组织的自治源于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而不能只是具有政府控制下的社会管理的工具意义。首先,让社会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没有独立的社会组织,就不能明确基层公共权力的边界。
王浦劬等撰文《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模式与机制分析》指出,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实践中的政策扩散模式具有不同的实现机制,主要有学习机制、竞争机制、模仿机制、行政指令机制、社会建构机制。
于沛撰文《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指出,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后现代思潮对历史学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传统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编撰学的挑战;二是在后现代史学思潮影响下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对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而言,这两方面的挑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方面,
刘锋杰等撰文《当代中西文论“向外转”的理论异质探析》指出,在近年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中,阶级政治意识进一步淡化并转换升华,与文化政治的内涵有所接近,在将人的一切生活领域都纳入政治的思考之中时,使得阶级政治逐步走向了生活政治。
钱大军撰文《再论“权利本位”》指出,权利本位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即获得广泛的认可,但也备受质疑。权利本位理论中的权利主要是作为“类”存在的普通的民众个体的权利。因此,权利本位理论是为个体权利保障而构建的理论。权利本位理论不仅包含普通民众或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含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