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重启”美俄关系

来源 :今日财富·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y_ch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执政以来,为了缓和小布什执政后期严重对抗的美俄关系,对俄国政策的新调整,分析了两国关系的新变化。 美俄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接触与对话”成功的实现了“重启”,并在削减核武器、东欧导弹部署、阿富汗反恐战争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关键词】美俄关系;奥巴马;梅德韦杰夫
  
  一、奥巴马上台后推行美俄关系“重启”政策
  (一)美俄关系“重启”的背景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实际上是俄国对北约东扩和美国部署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强硬反应。由此,美俄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对抗,中断了一系列的沟通和谈判,双方的“新冷战”势头似乎愈演愈烈。按照梅德韦杰夫总统的说法,两国关系“几乎是降到了冷战时期的水平。”
  然而,2009年1月,奥巴马作为美国的第44任总统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的现任总统,这给美俄关系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契机。奥巴马接手的美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对内经济上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外关系上,小布什的单边主义外交使美国陷入外交孤立。这样奥巴马上任后就面临着内拯美国经济,外塑美国形象,重振美国“领导地位”的艰巨任务。为此,奥巴马不得不采取一些列措施改革内政外交,恰好美俄关系的改善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因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国际上丧失人心,虽有斩获但也让美国的形象受损,遇到遏阻。所以奥巴马打算消除小布什对外政策中严重对抗成分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不仅要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而且要改善道德形象和增加软实力的权威,以便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改变小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强硬外交政策,重新调整为多边主义的“巧外交”,宣布“重启”美俄关系,通过“对话、接触与合作”缓和小布什后期以军事对抗为主的美俄关系,以期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寻求俄国的支持与合作。
  当然奥巴马新官上任也需要政绩,而改善对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由此,美俄双方开始了“重启”之旅。
  (二)系“重启”的实现
  2008年11月9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的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和俄罗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都表达了为全球稳定和发展,建立建设性积极互动的决心,双方一致同意两国负有共同责任来解决“全球性的严重问题”。2008年12月,奥巴马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提出,重新定位美俄关系的意义重大,并且承诺,将重新考虑美国在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
  第一,拉开“重启”的序幕。2009年奥巴马的上台就与梅德韦杰夫通电话,表示要扭转美俄关系的这种恶化势头,改善日渐衰退的美俄关系。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也呼吁俄美应减少对抗,通过对话解决问题。2009年2月,奥巴马在国会的演讲中强调:美国迎来了外交新时代,我们正在用语言和行动向世界表明,接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2009年3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日内瓦会谈时就按下了象征美俄关系“重启”的红色按钮,并将在各领域展开合作,拉开了美俄“重启”进程的序幕。
  第二,正式开始“重启”。 2009年4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外政策委员会演讲时声称:“与俄罗斯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2009年4月,两国总统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强调,“两国互为敌视的时代早已结束”,双方将超越冷战思维,开创双边关系的新时代,并将把语言变成有利于双边关系的实际行动。2009年4月,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在伦敦参加20国峰会期间举行首次正式会晤后,发表了《联合声明》,两国首脑均表示双方敌对的时代已经结束,两国存在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这标志着美俄关系“重启”进程的正式开始。
  第三,成功“重启”两国关系。2009年7月,奥巴马总统访俄期间,美俄两国总统均称,将摒弃冷战思维,开创双边关系新的一页。两国还发表联合声明,同意消减战略核武器,并决定成立,由两国总统直接领导的美俄关系合作发展总统委员会,以此促进美俄关系长期的、稳定的、全面的发展。2010年5月,奥巴马向国会递交了自其任职以来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提出,美国与俄罗斯要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稳定、务实、多维的关系”,又提出一个强大、和平、繁荣且尊重国际规则的俄罗斯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还进一步强调美国“将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以应对暴力极端主义,特别是在阿富汗”问题上。两国在吉尔吉斯坦政权更迭问题的相互协调,进一步营造了双边关系的良好氛围并于2010年6月,成功实现了梅德韦杰夫总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在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且签署了大量的有利于俄国“技术创新”的经贸合作协议与合同。同意进一步扩大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奥巴马更是承诺无条件的支持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这就正式承认了俄罗斯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两国首脑在此期间的“汉堡外交”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奥巴马在与梅德韦杰夫的华盛顿会晤后,宣称美俄关系已成功“重启”。
  (三)关系“重启”的几个领域
  美俄在按动“重启”按钮之后,并没有停留在语言和政策层面,更是在行动上也开始摈弃小布什时期那种严重对立,互不相让的“僵硬”做法,开始进行实际行动的接触与合作。
  首先,双方关系的改善是以削减核武器为突破口的。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既不影响美俄战略力量的对比,又可以避免双方耗巨资在战略武器方面进行军备竞赛,而奥巴马上台之初,就提出了要建立“无核化世界”的主张。
  2009年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也表示,美国和俄罗斯肩负着领导国际社会努力减少核武器数量的特殊责任。2009年7月,奥巴马访问俄国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武器的一致意见》的文件,此后,双方就此问题进行了频繁协商。2009年11月美俄首脑在参加新加坡APEC会议期间,同意在新条约得到批准之前达成“过渡协定”。 2010年4月,美俄首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签署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以代替2009年底到期的旧的条约。这就意味着美俄在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也有利于世界局势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对于最能使俄国感到缺乏安全感的东欧导弹部署问题,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久,就主动致信梅德韦杰夫,表示美国存在不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性。
  2009年7月奥巴马访俄期间曾表示,如果来自伊朗或北朝鲜等国的导弹袭击的威胁消失,美国也就没有必要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了。而俄罗斯也积极回应的表示,如果美国能够放弃部署东欧反导系统,俄也将取消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计划。2009年9月,奥巴马就决定放弃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同时宣布部署针对伊朗短程导弹的改进型防御系统,并邀请俄罗斯共同建立联合反导系统。俄方对奥巴马这个“勇敢的”决定,立即投桃报李,在不惜交纳大量违约金的前提下推迟了向伊朗交付S—300型防空导弹系统,而且拒绝向伊朗出售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也一改过去反对制裁伊朗的调子,反对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并在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决议中,投了赞成票。当然,美国也作出了让步,涉及俄重大利益的许多项目,包括布什尔核电站等不在制裁清单中。俄罗斯的态度正符合了美国暂停东欧导弹部署的真实目的:利用俄国来解决伊朗的核扩散问题。
  第三,北约东扩一直是美国侵吞俄罗斯地盘的重要手段,也是美俄关系针锋相对的关键之一。在第二轮北约东扩完成后,美国第三轮北约东扩计划主推的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这两个国家是曾经的“独联体”成员,被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地盘。美国推动格、乌入约,必然是要触动俄国的利益中枢。美国为了缓和与俄国的关系在这个敏感问题上也做出了缓和的姿态。
  2008年12月的北约26国外长会议再次拒绝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请求。随着奥巴马的上台,虽然美方仍然强调“北约的大门是开放的”,但是,为了缓和小布什政府后期的对抗形势,暂时不再将“格、乌入约”问题提上日程。
  第四,美俄两国的合作在阿富汗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双方在这一领域有安全和利益上的共同需求。
  2009年7月奥巴马对俄国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美军过境俄罗斯领土向阿富汗运输武器装备和人员协议》。2010年11月的里斯本北约峰会期间,在北约—俄罗斯理事会首脑会议上,俄国允许北约借助俄罗斯的通道向阿富汗运送包括装甲车在内的更多物资,俄也向阿富汗提供直升机和人员培训等。由于奥巴马把反恐战场的重点东移到了阿富汗,大量的驻阿增兵和给养需要运输,而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空军基地却被吉议会关闭,而俄给美提供的运输线即可节省运输时间更能节省大批运输开支。这对美方来说是有利的支持。当然,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客观上也有利于俄罗斯和中亚的安全。
  此后,美俄双方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一步步深化,大量的物资和人员通过俄空中和陆路运往阿富汗,缓解了美15%的运输任务,推动了美在阿的军事行动。当然,俄也从中获得了巨额的利益。而且在俄罗斯的推动下,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也签署了吉尔吉斯斯坦同意“马纳斯”机场作为美军向阿富汗运送物资的中转协议的命令。
  第五,美俄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有限,但也有一定的进展。2010年2月,俄外交部明确提出将与欧盟和美国建立“现代化联盟”,希望借助欧美实现俄社会经济的现代化。2010年5月,奥巴马向国会递交了因俄格冲突而被搁浅的《美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2010年6月,梅德韦杰夫访美的目标之一就是走访美国“硅谷”,学习经验,吸引投资,为打造俄国“硅谷”创造条件。俄美之间达成许多具体协议准备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美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许诺帮助俄实现“经济创新”。梅德韦杰夫在访问美国期间,双方还决定在2010年9月30号之前完成有关俄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谈判,10月30号,双方在有关俄国“入世”的所有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12月9日。
  《扬子晚报》.国际快报.2009年7月7日。
  根据美【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文提炼.新华网.2010年5月27日。
  《美国宣布放弃东欧反导基地计划》.《世界知识》.2009年(19)期。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加强监理工作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理;措施    工程建设监理就是通过对工程建设者的行为进行监控、督导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
期刊
郑跃文神话的较完整版本,以及对郑跃文核心企业家能力的分析   郑跃文有擅长说服人的本事,极富感染力。对于这一点,科瑞集团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有切身体会。  11年前,郑跃文成功地说服了5位在政府、银行、国企担任高级职务的朋友下海,一道创业。1995年,富有鼓动力的郑跃文又感动了两位老人,促使科瑞集团和亚太世纪集团合并,该项合并进一步奠定了科瑞集团的未来根基。当时的亚太世纪集团首脑,现任科瑞董事局主
期刊
在可见的将来,H股将会不可避免地重新定位——市盈率获得提升,水涨船高,各主要板块将会经历整体性的调整,而B股更是A股合并的不二选择  随着QFII正式投入A股市场,QDII的消息更是连绵不绝;香港上市的国企红筹又适时出现井喷行情,海内外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起码在短期内会得到充分肯定。  在如此良好的预期下,应该探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及这种预期对A股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QDII已越过可行性讨论
期刊
尽管存在虚热征兆,但是相对于庞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潜在市场,批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像一种时尚生活一样,EMBA毕竟是一种更健康商业文化的开始  EMBA像不像企业家的黄金马桶?  虽然不雅,而且不无讽刺,但却似乎也并不为过——中国的“EMBA”每天平均学费高达2500元人民币。  “因为觉得值嘛。” 婷美集团总裁赵强说,他是把自己的“人生设计”和读EMBA联系在一起的。  不错,在中国任何一个开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第二波民主化回潮官僚威权主义政权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起。这种制度选择为追求秩序和发展而牺牲民众政治自由,是一种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进程受挫后选择的修正性现代化发展道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历史形成的经济不发达,权力过度扩张的政治现实,专制的政治文化,以及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共同促成了官僚威权主义政权的勃兴。  【关键词】官僚威权主义;现代化;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发达;制度
期刊
允许发债为中国券商开辟了一条低成本融资之路。但这条路对市场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      王志伟这几天格外忙碌。     苦苦等候一年多的银河证券近日终于盼到了获准发债的东风,作为公司发债筹备组的专门负责人,他怎么能不心情愉悦、分秒必争呢?     8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允许合格券商申请发行债券。9月2日,5个配套实施
期刊
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我们相信,当人们认识到彼此既相联系又相约束时,在友好的气氛中通过国与国之间所给予的某种调节就可以找到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由于观察人民币的角度不同,评价人民币与其自身货币比值的标准也不同,经常会出现一些貌似有理,但实与国际贸易发展不相协调,有悖于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声音。  考察一下“西方药方”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轨迹是有趣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
期刊
近年来北京城里兴起的商业会所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  商业会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俱乐部公司(Club Corp)开办了第一家商业俱乐部——休斯顿大学俱乐部(University Club of Houston)。早期的商业俱乐部形态其实更像是只对会员开放的餐饮俱乐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演变,如今的商业俱乐部以创造适合洽谈生意的商业人文环境为理念,而设施和服务更得
期刊
本文试图以微观经济为基础,分析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一些原因并且对长期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简要地分析。  (一)由国民收入恒等式的表达式:Y≡C+S+T=C+I+G+X-M,其中Y、S、T、I、G、X、M分别代表国民收入、储蓄、税收、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和进口。加以变换,有:X-M=(S+T)-(I+G)。由此式可以看出,对外部门的均衡依赖于国内部门的平衡。换言之,当且仅当储蓄与政府税收等于私人
期刊
正在推进的新闻改革被观察人士看作中国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入的新闻改革把“行业报刊”率先推倒了市场化边缘。这里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刘树国拿起最新一期《南方民航报》浏览起来。  这位《中国民航报》的副总编在紧张工作的间隙,从来不忘关注那些来自“地方”的同行。  时间对他们来说一样“宝贵”。今后究竟是生,还是死?他们可能已绑在了一根绳上。  自今年6月,中国新闻出版业“祭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