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在内镜下行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息肉在内镜下行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84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传统组与内镜组,各42例.传统组行传统直接息肉切除术治疗,内镜组在内镜下行电凝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传统组患者治愈33例,无效9例,治愈率为78.6%;内镜组患者治愈40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5.2%;内镜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6±5.9)min、(47.2±9.3)ml,内镜组分别为(25.8±4.1)min、(10.5±2.6)ml,内镜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2/42),明显低于传统组19.0%(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道息肉在内镜下行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较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N1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胃癌的21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胃腺癌,术前未接受放化疗,均接受D2或D2+淋巴结清扫。统计各组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219例患者共清扫6
目的通过测定胃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Ki-67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应用ADC值从分子水平诊断胃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MRI检查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87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全组患者均经术后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将MRI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免疫组化Ki-67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