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萨博靠不靠谱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
  月20日,瑞典地方法院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的破产申请,中国企业参与的萨博“救援”行动落幕。
  如果萨博破产清算后法院估价的资产在支付优先债权人阶段就耗尽,像庞大、青年和萨博供应商等一般债权人,以及持有萨博优先股的通用汽车公司等,都将面临无款可偿还的尴尬境地。
  历经半年令人眼花缭乱的谈判、考察、协议,青年汽车、庞大汽贸、北汽集团甚至传言中的东风集团等中国企业先后登场,这一幕大戏却最终在萨博汽车原东家通用汽车的强硬反对之下,无法实现。
  相比此前类似的腾中收购悍马品牌这一案例,萨博收购案有更多值得探讨之处。而对于本意借收购萨博提升自身技术、品牌和话语权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该做哪些反思,是值得梳理的。
  这场最初曾被外界与腾中收购悍马的“不靠谱”程度并论的并购案,开始曾被普遍认为“出人意料”,尤其是庞大汽贸这个经销商的介入,也开了中国企业并购海外汽车品牌的先例。
  但在庞大汽贸与青年汽车联合收购萨博最为外界看好的8月,庞大汽贸董事长庞庆华对于这桩“买卖”的信心让人印象深刻。
  为何强调“买卖”这个词?庞庆华的思路显然与整车企业的领导人进行并购不同,他一以贯之的思路,就是期望复制独家代理斯巴鲁模式带来的高利润和品牌影响力。无论拿下双龙、巴博斯(奔驰四大御用改装品牌之一)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权,还是加大阿斯顿•马丁等豪华品牌的引入,无一不是遵循此种思路。
  另一位“庞总”,青年汽车董事长庞青年基本也遵循了类似的思路。这家一直期望在乘用车领域有所作为的民营企业,在推出莲花品牌后,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品牌向上的层面,都需要一个更具实力的合作者。在经济危机后国际上大把甩卖的汽车品牌中,萨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含金量仍在,显然符合这些急速扩张中的中国买家胃口。
  显然,两位“庞总”的并购动机,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性之举。庞庆华关于投资可能“打水漂”的回应,也颇显中国企业家的智慧,事实上,以购车款名义打到萨博账户的这4500万欧元,不仅在当时避免了发改委对于海外投资的审批限制,也在萨博破产后的今天,让庞大汽贸成为享有第二优先权的债权人。
  但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出人意料。
  在经历了多次协议变更后,青年汽车与庞大汽贸在收购萨博中的诉求,已经基本体现在11月1日三方关于全盘收购萨博的《谅解备忘录》中,但11月8日通用汽车的一纸反对声明,最终将萨博汽车推入了破产境地,使得三方计划全部落空。
  表面上看,在萨博汽车隶属于通用汽车的20年间,其技术、零部件供应都与母公司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中方股东与萨博汽车的协议可能损害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利益”的理由,仍有表决权的通用汽车反对理由无可厚非。
  但仔细考察这桩收购,从一开始萨博汽车进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开始,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资金支持。
  不过中国买家想要的显然更多。对于已经亏损超过十年,并且仍欠供应商超过5亿欧元的萨博汽车而言,它的选择已经不多,从投资入股到全面收购,萨博方面出让更多以挽救这一品牌。
  不能说中方买家没有仔细考察过萨博汽车,但他们看到的显然都只是希望看到的部分。到了需要通用汽车表态的时候,中方才发现许多不该忽略的因素。
  全面收购对于通用汽车的“刺激”便是被忽略的因素,尽管因为庞大方面的“诚意”,庞庆华获得了穆勒会去“做通用汽车的工作”的保证,但此时的主导权显然已不在中方。
  之后,随着青年汽车方面未能履行《认购协议》协议之外打款7000万欧元的非协议内容,萨博方面以失去信任的理由单方面违约,最终走入破产重组。
  对此庞庆华有诸多不解。但出于不干涉经济因素不出手的瑞典政府,以及出于全球市场利益因素投反对票的通用汽车,也许比“资金无底洞”亏损的萨博品牌更值得中国企业认真思考。
  
  作者为资深汽车媒体人
其他文献
尽管2012新年伊始,全球黄金原油期货一度获得2%-4%的涨幅,但在前涨后跌中走完2011年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全年未能延续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两年的上涨走势。  2011年下半年起,铜、铝、锌、铅等基本金属,以及原油、农产品等全面震荡下行,棉花期货累计下跌37%,铜累计下跌23%,白银、小麦、食糖等跌幅均在两位数以上。至年底,涵盖全球19种大宗商品、跟踪衡量一揽子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期货指数累计
期刊
当下有种流行看法,认为一国在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时,存在一个很难跨越的“中等收入陷阱”,很多分析人士据此提醒中国要防止跌入这一陷阱,特别是在谈及收入分配或改革困境时。  世界发展,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中等收入陷阱”规律吗?   “中等收入陷阱”的说法2006年最先由世行提出,其在当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针对东亚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提出了这一概念。“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涵义是,一个经济
期刊
投资者对于中国股市的纠结,并未随年底的股市收官而终结。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证监会主席更迭、证监会发布一系列治市政策之后,人们对2012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充满期待。  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最重要。  郭树清的话不难理解,即资本市场改革要立足于制度层面的构建、市场体系的健全。以此推之,只有健全了一套高效、透明而又规范
期刊
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关于银监会叫停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声音不时响起,特别是在9月份绿城陷入“调查门”后,许多信托公司的地产信托业务报批后就不见动静。  “房地产信托我们还在批,只是放缓了审批节奏。”近日,银监会的一位官员否认了“只报不批”一说。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信托行业监管已经相当严格,对地产信托项目层层审批,采取了总量控制,放缓了节奏。  他还透露,目前实行的“审批制”还将延续下去。 
期刊
2011年,中国概念股在“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残酷。  “从‘香馍馍’变成了‘冷板凳’。”在2011年12月的沃特金融峰会上,一位企业家这样对记者形容。据悉,该企业家辛苦创办的企业于2010年在纽交所上市,却在近期惨遭“猎杀”。  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华尔街,中国上市企业一年来遭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猎杀。在这个市场上,中国概念股选手空有一手花花绿绿的牌面,却苦于不知如何与资深
期刊
在国有企业工作多年,曾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的王勇,在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卸任后,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国资委主任的最佳人选。性格沉稳、做事严谨的王勇,上任5个月后,2011年末首次公布了自己对央企的监管思路,即“做强做优”。  国资委2003年成立后,国资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中央企业越做越大。截至2011年,已有38 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在央企逐渐做大之际,王勇提出了“做强做优”的新思路,
期刊
元旦前后,位于深圳华强北的茂业百货人流熙攘,那里是深圳最热闹的商场之一。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包头,一个地产项目刚刚以“茂业”命名:2011年12月15日,茂业国际(00848.HK)公告,其全资附属子公司深圳茂业商厦出资3.5亿元收购包头一宗地产项目,总发展费用预计12.58亿元。这将是深圳首富黄茂如掌控的茂业系“地产+零售商业”发展模式在包头市的复制。  茂业系及黄茂如的名字自2004年起
期刊
月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关于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的公告。  公告披露了2010年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违规提供担保、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以及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等问题。  权威部门人士指出,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2011至2013年,中国银行业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的35%将到期,地方政府集中偿贷压力较大。  银
期刊
梁上燕的元旦格外忙碌,即使在飞机上,需要她审核的文件依然排得满满当当。“几乎天天都在出差,你也知道,梁总需要管的事务比之前更多了。”星河湾人士说。  这与近期围绕星河湾的白酒传闻息息相关。岁末年首,广州地产开发商星河湾以出人意料的跨界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其“改行”做高端白酒的说法短时间内在房地产界掀起波澜。  “这是一个久谋而后动的过程。”1月16日,星河湾董事副总裁梁上燕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由
期刊
酒罢宴散之际,正是身退之时。  3月22日上午,北京金融街的中移动总部大楼内,王建宙最后一次以董事长身份进行内部讲话,面对台下员工的掌声,他数度鞠躬,感慨“了无遗憾”,就此作别掌舵近7年半的中移动。  当天,中移动正式宣布换帅:集团董事长王建宙退休,由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奚国华接任。  这是“王建宙时代”的落幕。2004年10月,王建宙调任中移动总经理,同年底,中移动用户2.042亿,收入1924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