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消除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巧家县中寨乡中心学校,云南 巧家)
  
  [摘 要]:在农村中小学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厌学一直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学生给予高度重视,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消除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知识爆炸性的扩张,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切,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知识更新。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很多特殊的现象,比如:很多中学生对知识的看法是“学好不如玩好,考试作弊就能好”,“读书无用”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他们,于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产生了厌倦感,如何转变他们的求知观念,消除厌学心理,提高综合素质,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生厌学心理主要表现
  
  (一)学习方面的厌学心理
  进入初中,科目增多,课业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这一切使他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感到十分不适应,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于是,学习成绩慢慢下降,对学科知识就感到枯燥无味,令他们厌倦。
  学生家长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认为分数高,成绩就好,反之,就让孩子辍学回家,但是在农村中学生中,学习底子差的占绝大多数,他们觉得学习难度大,理解困难,使其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自己心理无奈、焦躁,厌学心理就逐步产生了。
  (二)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厌学心理
  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直接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学生,采取歧视、挖苦、冷漠的态度,学生就会感受不到温暖、爱护和重视,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特别高,只要学生一回到家里,就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留一点儿空闲时间,表面上对子女关心得无微不至,但实质这种压制性的教育方法,只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自身心理产生的厌学心理
  进入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第二性特征渐渐发育,性意识慢慢成熟,再加上初中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对异性充满了向往和好奇,渐渐地,自己就陷入了早恋的苦恼中,早就把学习抛在脑后。
  学生的种种厌学现象真让人感到担忧,同时,也让人感到只有消除他们的厌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
  
  二、消除厌学心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人而存在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只有主体地位确立,主体作用才能发挥。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其次,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更有人,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促使学生能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其三,是信任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对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那些犯过错误、成绩不好、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
  2.严谨治学、尊重个性差异
  从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当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尤其对学习成绩差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绝不放弃,不然,学生厌学心理会越来越严重。
  3.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爱生不够,现实生活中,会有学生不尊师,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破坏学习秩序,因此,师爱不是解决师生关系的唯一办法,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教师也可以用惩罚来保证教育的实现,但惩罚要有度,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侵犯身体,损伤心灵。
  (二)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重视,寻找厌学的心理原因,转变其学习态度,具体方法是:(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时,发泄不能自控,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发泄的合理渠道,转变他们的厌学情绪。(2)培养自制能力,青少年的自制能力依赖性强,教师进行辅导与咨询时,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自理、自制能力都不强,我们在调节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方案,一步步转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学习情绪,因此,学校应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只有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才能让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他文献
讲政治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虞国庆最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对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做好工作,以良好的姿态迎接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一些同志担心,强调讲政治会冲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回到过去“突出政治...
人生的辩证发展过程●郑庆生80年代以前,许多人把人生观等同于世界观,直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出做人原则,论证人生问题。如冯定的两本讨论人生观的书,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谈做人,“不从人生而谈人生”。在10年“文革”中,“人生观”这个术语受冷落,被...
“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李会明知识是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知识是个抽象的名词,但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准,基本上可以作为显示知识的指标。信息经济及其所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兴起,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密集...
【摘 要】学生的数学解题错误就是学生“创造”出来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修正“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本文辨证分析了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 解题错误 原因对策    1 问题缘起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进行学习的。”钱学森也曾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感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 环境 生活习惯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处于身心
[摘要]:高中阶段是我们的学生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更加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高中阶段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和谐的亲子关系对高中生心身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 亲子关系 不良亲子关系    高中阶段是我们的学生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当他们升到高三年满十八周岁时,作为学校,我们将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成人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树立“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这一理念,运用多种措施,构建“双服共进”的家校合作模式,利用先服务后合作的教辅共进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是通过调查了解,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人格培养、环境适应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注
摘要:竞争观念和形式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培养他们争取胜利时候的团结合作精神,可以激励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向往,可以把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品质、意志、性格等)进行有的放矢地迁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激励教学方法当作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要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体育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激烈的竞争性。而运动竞赛正是我们运用竞争机制的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徐庆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基本经验作出的系统、全面、深刻的历史总结。它包括我国社...
埃里克·奥林·怀特论不平等王列编译对平等的诉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