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地处浙江嘉善县的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虽建镇至今仅600年,却完整的保留下明清古建筑,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从明清开始,西塘的街渠就依河而建,民居也临水而筑,到如今便也自成特色:“桥多弄多廊棚多”。在西塘,104座桥,古厚淳朴,倾听着千年流水低吟、浆橹浅唱;122条弄,深幽奇妙,记载了两边屋舍变迁、旧事新人;而那千百年静静矗立的廊棚,也不知为多少个朝代的人遮挡过烈日与风雨;还有西塘的河埠、梁柱、门窗、脊饰以及瓦当都在诉说着它千年故事。
同样为江南古镇,似乎南浔的深宅大院里有一股官宦气;乌镇的古朴街巷里有一股书卷味;而西塘连片随意的格局中悠悠地飘荡着一股世俗平民的淡泊闲适之风。也许这是南浔出张静江,乌镇出茅盾,而西塘出越剧大师顾锡东的因缘。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平平淡淡才是真。
每一粒纽扣都有一个故事
西塘的任意一处都镶进了平淡的气质,繁华的西街上有个纽扣博物馆,乍看并不起眼,但这个占地不足三百五十平方米的地方却给大家拉出一场有关纽扣的精彩大戏。
现在的西塘中国纽扣博物馆位于1927年西塘商人薛幼民的旧宅。分上下两层,共有上万粒纽扣展品。从原始社会的“带”到现代社会的“塑料扣”、“有机扣”、“树脂扣”——走进纽扣博物馆就像踏入纽扣的海洋。
“古代纽扣展区中展示的是中国纽扣从原始社会到唐代的过程。”导游告诉记者这个阶段都以带代扣:“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展区可以看到纽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以各种材料为带子束缚到金属纽扣的制作过程,“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手工业发展后,布纽扣和圆形纽扣慢慢代替了带扣,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纽扣不仅实用,将衣裳组合在一起,使其严紧、保温、仪表整齐,而且还添加了点缀的功能。”点缀功能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盘花扣,《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形式各异的盘花扣更平添了身姿的曼妙。
博物馆二楼中厅,“纽扣王”身边围满了游客。这颗纽扣总重420公斤,直径1.8米,厚度18厘米,比平常见到的28型纽扣大一百倍,是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纽扣两边还有对联,上联“日财万萝”寓意着这个纽扣的厂家每天可生产一万萝的纽扣;下联“风采凌罗”说明西塘生产的纽扣最漂亮、最精致。这颗纽扣的周边还雕刻有九条龙和古钱币,象征着西塘的纽扣远销国外誉满全球,西塘的百姓是靠着它发家致富的。一颗小小的纽扣,不仅诉说着一段和衣服相关的历史,更是西塘人勤劳发家的一个印证。
陶善生一生的纽扣缘
在纽扣博物馆的一楼有一个用蚌壳做纽扣的第一代手工作坊,老师傅正给旅游团的游客现场操作如何制纽扣,“先从贝壳上冲出毛胚,再经过成形、打磨、压花、钻孔、抛光等多到工序制成。”没一会,一颗晶莹透亮,闪烁着珍珠光泽的纽扣做成了。
老师傅叫陶善生,今年67岁,西塘大舜乡人,做纽扣快有50个年头了。“2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我父亲学做贝扣。”民国初期的长袍马褂用的还是布扣,自从手工机器在江浙一带盛行后,陶师傅就跟着父亲学做贝扣,那时不间断的机器加工,每天也只能做1万颗。“现在在我们大舜工厂用现代化的大机器制作一天能出4万—5万颗纽扣呢。”近几年,陶师傅曾被许多工厂和外贸公司高薪聘请技术顾问,最终都因离家太远而辞职回来。“给再多的钱都不及在自己家做事安心、方便。”现在陶师傅是纽扣博物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游客多时给大家示范制作贝扣工序。简简单单的清闲工作与西塘安安稳稳的环境很合拍。“我喜欢西塘,因为它淡淡的味道。”
要说是纽扣世家,陶师傅是个不折不扣的纽扣传人。“我爷爷是做布扣的,从父亲那个年代有了机器就开始做贝扣。”陶师傅欣慰的是,与纽扣的缘分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的三个女儿都在大舜的纽扣加工厂做“塑料扣”、“有机扣”。无论是布扣、贝扣还是现在的塑料扣,在陶师傅眼中都是一件件宝贝,随意拿起一粒扣子他都能准确的说出所属时代,给我们拉出一段故事。
纽扣,他,纽扣博物馆——这是一幅西塘最寻常不过的图景,却也是西塘最让人沉醉的地方。平平淡淡却又那么真实地活着,在西塘的点点滴滴里,却蕴藏着西塘的真味。
记者手记
一颗最寻常不过的纽扣,却能投射出西塘人民勤劳致富、聪明智慧的影子。不光是纽扣,拣起西塘随意一处都包含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爱西塘,不仅是它粉黛瓦墙橹声悠扬,更是这“活着的千年古镇”处处藏着的故事和人情味儿。
除中国纽扣博物馆外,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根雕馆、明清木雕馆,可以展示西塘文化、民俗生活的陈列馆比比皆是。这个曾经的浙北重镇,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创造了许多财富——但现在的它却显得那样低调,内炼不张扬。
时间匆忙,我只粗“读”了纽扣博物馆。真的好想停下脚步,回头再去看看西塘,读一读这个历史古镇,感受它那份独有的宁静和平淡。放慢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转载自浙江在线)
地处浙江嘉善县的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虽建镇至今仅600年,却完整的保留下明清古建筑,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从明清开始,西塘的街渠就依河而建,民居也临水而筑,到如今便也自成特色:“桥多弄多廊棚多”。在西塘,104座桥,古厚淳朴,倾听着千年流水低吟、浆橹浅唱;122条弄,深幽奇妙,记载了两边屋舍变迁、旧事新人;而那千百年静静矗立的廊棚,也不知为多少个朝代的人遮挡过烈日与风雨;还有西塘的河埠、梁柱、门窗、脊饰以及瓦当都在诉说着它千年故事。
同样为江南古镇,似乎南浔的深宅大院里有一股官宦气;乌镇的古朴街巷里有一股书卷味;而西塘连片随意的格局中悠悠地飘荡着一股世俗平民的淡泊闲适之风。也许这是南浔出张静江,乌镇出茅盾,而西塘出越剧大师顾锡东的因缘。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平平淡淡才是真。
每一粒纽扣都有一个故事
西塘的任意一处都镶进了平淡的气质,繁华的西街上有个纽扣博物馆,乍看并不起眼,但这个占地不足三百五十平方米的地方却给大家拉出一场有关纽扣的精彩大戏。
现在的西塘中国纽扣博物馆位于1927年西塘商人薛幼民的旧宅。分上下两层,共有上万粒纽扣展品。从原始社会的“带”到现代社会的“塑料扣”、“有机扣”、“树脂扣”——走进纽扣博物馆就像踏入纽扣的海洋。
“古代纽扣展区中展示的是中国纽扣从原始社会到唐代的过程。”导游告诉记者这个阶段都以带代扣:“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展区可以看到纽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以各种材料为带子束缚到金属纽扣的制作过程,“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手工业发展后,布纽扣和圆形纽扣慢慢代替了带扣,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纽扣不仅实用,将衣裳组合在一起,使其严紧、保温、仪表整齐,而且还添加了点缀的功能。”点缀功能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盘花扣,《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形式各异的盘花扣更平添了身姿的曼妙。
博物馆二楼中厅,“纽扣王”身边围满了游客。这颗纽扣总重420公斤,直径1.8米,厚度18厘米,比平常见到的28型纽扣大一百倍,是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纽扣两边还有对联,上联“日财万萝”寓意着这个纽扣的厂家每天可生产一万萝的纽扣;下联“风采凌罗”说明西塘生产的纽扣最漂亮、最精致。这颗纽扣的周边还雕刻有九条龙和古钱币,象征着西塘的纽扣远销国外誉满全球,西塘的百姓是靠着它发家致富的。一颗小小的纽扣,不仅诉说着一段和衣服相关的历史,更是西塘人勤劳发家的一个印证。
陶善生一生的纽扣缘
在纽扣博物馆的一楼有一个用蚌壳做纽扣的第一代手工作坊,老师傅正给旅游团的游客现场操作如何制纽扣,“先从贝壳上冲出毛胚,再经过成形、打磨、压花、钻孔、抛光等多到工序制成。”没一会,一颗晶莹透亮,闪烁着珍珠光泽的纽扣做成了。
老师傅叫陶善生,今年67岁,西塘大舜乡人,做纽扣快有50个年头了。“2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我父亲学做贝扣。”民国初期的长袍马褂用的还是布扣,自从手工机器在江浙一带盛行后,陶师傅就跟着父亲学做贝扣,那时不间断的机器加工,每天也只能做1万颗。“现在在我们大舜工厂用现代化的大机器制作一天能出4万—5万颗纽扣呢。”近几年,陶师傅曾被许多工厂和外贸公司高薪聘请技术顾问,最终都因离家太远而辞职回来。“给再多的钱都不及在自己家做事安心、方便。”现在陶师傅是纽扣博物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游客多时给大家示范制作贝扣工序。简简单单的清闲工作与西塘安安稳稳的环境很合拍。“我喜欢西塘,因为它淡淡的味道。”
要说是纽扣世家,陶师傅是个不折不扣的纽扣传人。“我爷爷是做布扣的,从父亲那个年代有了机器就开始做贝扣。”陶师傅欣慰的是,与纽扣的缘分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的三个女儿都在大舜的纽扣加工厂做“塑料扣”、“有机扣”。无论是布扣、贝扣还是现在的塑料扣,在陶师傅眼中都是一件件宝贝,随意拿起一粒扣子他都能准确的说出所属时代,给我们拉出一段故事。
纽扣,他,纽扣博物馆——这是一幅西塘最寻常不过的图景,却也是西塘最让人沉醉的地方。平平淡淡却又那么真实地活着,在西塘的点点滴滴里,却蕴藏着西塘的真味。
记者手记
一颗最寻常不过的纽扣,却能投射出西塘人民勤劳致富、聪明智慧的影子。不光是纽扣,拣起西塘随意一处都包含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爱西塘,不仅是它粉黛瓦墙橹声悠扬,更是这“活着的千年古镇”处处藏着的故事和人情味儿。
除中国纽扣博物馆外,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根雕馆、明清木雕馆,可以展示西塘文化、民俗生活的陈列馆比比皆是。这个曾经的浙北重镇,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创造了许多财富——但现在的它却显得那样低调,内炼不张扬。
时间匆忙,我只粗“读”了纽扣博物馆。真的好想停下脚步,回头再去看看西塘,读一读这个历史古镇,感受它那份独有的宁静和平淡。放慢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转载自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