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许多人对于塘养或网箱养殖鱼类不屑一顾,动辄便要吃野生鱼。
何处才有正宗的野生鱼呢?
我有个朋友,人称“吃客”。杭州人叫“吃客”者,大抵就是现在称作“美食家”的人。介绍道,你如果想吃野生鱼,只有钱塘江边餐馆做的鱼肴最地道,因为江边农庄烧的鱼,品种多、新鲜,味道好,是地道江上渔民捕获的野生鱼。
我们一行闻讯,赶往江边探个究竟(上泗双浦镇),领队“吃客”对于江畔餐馆了如指掌,说道:“吃野生鱼,江边各家餐馆做得都不错,直接从渔船进货,少了渔贩、菜场环节,比城里要便宜。我去吃过几次,多是熟人,不会糊弄人。”
走进大厅,老板迎上前,说道:“刚从渔民手中进货,我立马叫人烧。”
片刻之后,菜肴就端上来了,第一盘是清蒸刀鱼。
吃客熟门熟路,说道:“刀鱼是洄游鱼类,一种名贵鱼品,难于网箱养殖,前几年水质欠佳,数量减少,叫出了天价。
好在近年水质有改善,别处引为稀罕的刀鱼居然浮上餐桌。”
他说:“刀鱼以‘鲜、嫩’二字名列鱼肴榜首。古人将它列为‘天下第一鲜’,吃刀鱼以清明前最好。早年清明节,百姓菜篮里装几条刀鱼回家,犹如过中秋吃只阳澄湖大闸蟹,价贵,但亲友难得聚餐,百姓虽说节俭,到了节日也舍得花钱。现在不同了,刀鱼数量少,好多地方价格几经滚涨,高得咋舌,谈价色变。
刀鱼不同于常鱼,出水后在网中拼命挣扎,几分钟就死了。菜场用碎冰包裹,多半是隔天货,品质与价格大打折扣。这里吃刀鱼却是新货,不信?
看一下就晓得,不是上宾,好东西是不上桌的。”
众人定睛观看,果见鱼体窄长而偏薄,呈银白色,汤色微红,鱼身不长,形若尖刀。刀鱼,又称“刀鲚”,鱼鳞极细,色如银。刚出水时,银光闪闪,修长若刀,故而得名。
杭州人吃刀鱼以钱塘江产为佳品。
做好此菜的功夫全在于火候,如鱼体过小,只须8 min就行。
不过,我还是喜欢吃炸刀鱼,做功亦不复杂,先将刀鱼洗净,切段,放入碗中加入盐、鸡精、花椒粉、料酒、姜葱腌制15 min;将腌制的鱼沾干淀粉,放入油锅,中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也可倒上卤汁,则其味更好。
而今,许多款爷行程匆匆,哪有时间“慢嚼细品”,想吃刀鱼,又怕刺多,食时,分拆鱼骨、刺芒功夫多。餐馆便独创了去骨刀鱼片、刀鱼茸等,做出来的菜味道虽逊色一点,也很受欢迎。
民国时,浦阳江上的渔民有吃“刀鱼饭”的习俗,方法是将刀鱼钉在木架上或锅盖上,置于饭锅中蒸煮,饭熟了,鱼也烂了,鱼肉掉在饭中,鱼刺则留在木架或锅盖上。此法简便,鱼香饭熟,又不忧鱼刺。
另一种制作刀鱼的方法,称“鱼皮法”,就是先揭鱼皮,带出部分鱼刺,然后,刮出鱼肉,覆盖在鱼皮上靠肉的那面,再以刀背或木柄轻拍,鱼刺便留在肉皮中,用刀抹一下,便成了骨刺全无的刀鱼肉了。
乾隆南巡时,过渡钱塘江到绍兴去,在岸边小酒店中吃了一碗刀鱼汁面,连声称绝。那么,这款受到皇帝夸奖的名肴是如何制成的?
我考查过书籍,方法是,采用去刺取肉后的鱼骨,熬成汤,加上用刀鱼肉精心炒成的刀鱼松一同烹制,此面汤浓如乳汁,肥而不腻,清香味鲜。
难怪皇帝吃了也夸口!不过,吾辈只是书中读到,并未吃过。
听父亲说,早年吃过一款尾印鲚鱼,做法是将刀鱼切去头尾,鱼肉刮下,以马尾筛底砑或稀释,挤镊去细刺,用鱼模子印成鱼片,再按上鱼尾蛋清裹着烧,吃客称之“没骨刀鱼”或“刀鱼煨面”。吾辈只是耳闻,并未吃过。
何处才有正宗的野生鱼呢?
我有个朋友,人称“吃客”。杭州人叫“吃客”者,大抵就是现在称作“美食家”的人。介绍道,你如果想吃野生鱼,只有钱塘江边餐馆做的鱼肴最地道,因为江边农庄烧的鱼,品种多、新鲜,味道好,是地道江上渔民捕获的野生鱼。
我们一行闻讯,赶往江边探个究竟(上泗双浦镇),领队“吃客”对于江畔餐馆了如指掌,说道:“吃野生鱼,江边各家餐馆做得都不错,直接从渔船进货,少了渔贩、菜场环节,比城里要便宜。我去吃过几次,多是熟人,不会糊弄人。”
走进大厅,老板迎上前,说道:“刚从渔民手中进货,我立马叫人烧。”
片刻之后,菜肴就端上来了,第一盘是清蒸刀鱼。
吃客熟门熟路,说道:“刀鱼是洄游鱼类,一种名贵鱼品,难于网箱养殖,前几年水质欠佳,数量减少,叫出了天价。
好在近年水质有改善,别处引为稀罕的刀鱼居然浮上餐桌。”
他说:“刀鱼以‘鲜、嫩’二字名列鱼肴榜首。古人将它列为‘天下第一鲜’,吃刀鱼以清明前最好。早年清明节,百姓菜篮里装几条刀鱼回家,犹如过中秋吃只阳澄湖大闸蟹,价贵,但亲友难得聚餐,百姓虽说节俭,到了节日也舍得花钱。现在不同了,刀鱼数量少,好多地方价格几经滚涨,高得咋舌,谈价色变。
刀鱼不同于常鱼,出水后在网中拼命挣扎,几分钟就死了。菜场用碎冰包裹,多半是隔天货,品质与价格大打折扣。这里吃刀鱼却是新货,不信?
看一下就晓得,不是上宾,好东西是不上桌的。”
众人定睛观看,果见鱼体窄长而偏薄,呈银白色,汤色微红,鱼身不长,形若尖刀。刀鱼,又称“刀鲚”,鱼鳞极细,色如银。刚出水时,银光闪闪,修长若刀,故而得名。
杭州人吃刀鱼以钱塘江产为佳品。

做好此菜的功夫全在于火候,如鱼体过小,只须8 min就行。
不过,我还是喜欢吃炸刀鱼,做功亦不复杂,先将刀鱼洗净,切段,放入碗中加入盐、鸡精、花椒粉、料酒、姜葱腌制15 min;将腌制的鱼沾干淀粉,放入油锅,中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也可倒上卤汁,则其味更好。
而今,许多款爷行程匆匆,哪有时间“慢嚼细品”,想吃刀鱼,又怕刺多,食时,分拆鱼骨、刺芒功夫多。餐馆便独创了去骨刀鱼片、刀鱼茸等,做出来的菜味道虽逊色一点,也很受欢迎。
民国时,浦阳江上的渔民有吃“刀鱼饭”的习俗,方法是将刀鱼钉在木架上或锅盖上,置于饭锅中蒸煮,饭熟了,鱼也烂了,鱼肉掉在饭中,鱼刺则留在木架或锅盖上。此法简便,鱼香饭熟,又不忧鱼刺。
另一种制作刀鱼的方法,称“鱼皮法”,就是先揭鱼皮,带出部分鱼刺,然后,刮出鱼肉,覆盖在鱼皮上靠肉的那面,再以刀背或木柄轻拍,鱼刺便留在肉皮中,用刀抹一下,便成了骨刺全无的刀鱼肉了。
乾隆南巡时,过渡钱塘江到绍兴去,在岸边小酒店中吃了一碗刀鱼汁面,连声称绝。那么,这款受到皇帝夸奖的名肴是如何制成的?
我考查过书籍,方法是,采用去刺取肉后的鱼骨,熬成汤,加上用刀鱼肉精心炒成的刀鱼松一同烹制,此面汤浓如乳汁,肥而不腻,清香味鲜。
难怪皇帝吃了也夸口!不过,吾辈只是书中读到,并未吃过。
听父亲说,早年吃过一款尾印鲚鱼,做法是将刀鱼切去头尾,鱼肉刮下,以马尾筛底砑或稀释,挤镊去细刺,用鱼模子印成鱼片,再按上鱼尾蛋清裹着烧,吃客称之“没骨刀鱼”或“刀鱼煨面”。吾辈只是耳闻,并未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