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华北新闻战线上的尖兵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her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专攻经济。不久因家贫转入可以公费就读的铁道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何云毅然停学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1932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他编辑《中国论坛》杂志,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共同领导“民族解放大同盟”,并担任宣传部部长。他不顾个人安危,整日奔走呼号。1933年被国民党上海宪兵司令部逮捕,被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他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却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坚贞不屈地同敌人顽强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重新合作,国民党当局在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的严厉斥责下,不得不把何云等同志释放出来。出狱后,组织上派他在南京编辑《金陵日报》,不久又调往武汉《新华日报》社工作。从此,何云就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奉献毕生。


  攻坚克难 站稳脚跟
  1938年秋季,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总馆决定在晋东南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决心在广阔的华北战场上开辟一块紧密配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12月,何云率领原晋冀豫党委《中国人报》部分人员及他从西安带来的几位新闻工作者和十几名印刷工人,还有一台铅印机,到达沁县南部的后沟村,着手筹备创刊工作。他们刚开头就碰到许多困难:印刷工具和材料缺乏,精通新闻业务的干部极少,收报机、发报机短缺,办报经费更难筹措。当时交通线与运输工具忙于战争,这一切都给报纸发行和材料运送带来很大限制。面对种种困难,何云充分发动干部职工献计献策,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何云首先招收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与陆续从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单位来到抗日前线的一小部分文字和美术工作者一起,构成了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基本队伍。他又动员老师傅带徒弟、传技术,使年轻的新工人逐步掌握了印刷技术,为报纸的早日发行创造了必要条件。
  缺少编辑人员和印刷工人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机器设备、印刷材料还是跟不上。一部破旧的印刷机,土制的字架上只有一副老5号铅字,一无铜模,二无铸字炉,更没有打纸型的设备。这样,仅有的一副新铅字必须每天频繁使用。从1939年1月份创刊起,不到3个月铅字就全部损坏了。到了4月初,只好改用老5号仿宋字印报,但仿宋的铅字笔画太细,没印几次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又因为骤然从新5号改为老5号,每版报几乎减少了1500字,内容显得不如以前丰富,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提出批评。面对此种情况,何云广泛发动群众出主意,召开“诸葛亮会议”。最终创造出了“半铅模”手制打纸版的大刷子和土纸打版的简易办法。到5月13日,土制的新5号铅字终于完全有了保障。此外,大家还用木刻刻写大标题字,用木刻代替照相制版。找不到油墨,何云和工人们就设法把银元焊在油筒底部,派人化装成卖油郞巧妙地穿过几十道封锁线,到敌占区秘密地组织货源,从太原城中搞回部分油墨和印刷器材。
  1939年7月,日军打通了白晋路,进而实施“蚕食政策”,占据了大部分县城,报社一步步地退向深山。自1939年4月起到1942年11月的3年多里,报社搬迁过7次:沁县后沟——沁县计刀岩——武乡大坪——辽县后庄——武乡安乐庄——辽县山庄——辽县熟峪——涉县桃城。在战事频繁的几年里,为防不测,每搬一次家都同时在几个地方设点。敌人碉堡林立,沟墙纵横,纸张和油墨很难再从敌占区购进。
  在何云的领导下,王显周、吴盛明、赵伦和葛乃昌等在辽县(今左权县)后庄试用水力石碾轧制纸浆,按报纸尺寸制成丝网,造出了适用于印刷的样纸,取得初步经验后于1941年在邢台明水组建了纸厂。以后又改造了黎城石壁底纸厂,还在源泉、毛岭底、杜阁老等地设厂,并大力扶持太南、太岳等地的民办纸厂,基本解决了印刷用纸问题。油墨消耗量大,就利用太行山上的油松、蓖麻油和密陀僧为原料,制造出适用的铅用油墨,做到了油墨全部自给。
  当时,朱德总司令欣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连克难关,节节胜利,特远道赐奖报社300元,并写信鼓励道:“继续提高创作热情,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抗战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在此带动影响下,从太行到太岳、冀西到豫北,敌后根据地的前方将士和各级党政机关人员,一致响应领导发出的募捐办报资金的号召,节衣缩食,慷慨捐款,使报社资金积累到1万余元,使该报发行到3万多份。
  英勇无畏 辛勤办报
  1939年7月初,何云正在潞城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开会,突然接到敌寇进占沁县的消息。他十分惦念报社人马和财物的转移,连夜往回赶,飞奔到襄垣与沁县交界的虒亭镇时与敌遭遇。他急中生智调头奔上山岭,幸被我军所救,即刻返回北方局和领导研究了对策,又冒着生命危险趁夜闯过日军封锁线,赶回白晋线以西的报社,当机立断指挥全体同志带了比生命更宝贵的机器、铅字和财产,冒着敌机的轰炸赤身蹚过齐胸深的漳河水,搬迁到路东武乡县八路军总部驻地附近,很快恢复了报纸出版工作。
  1940年8月,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我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为及时报道胜利的消息,何云分派记者随军采访,当天写出报道,协助总部参谋处编写传单式的捷报,把一个个胜利消息飞快地传播给广大军民,扩散到敌占区。期间,何云时而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时而随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奔走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工作。当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和陈克寒带了部分记者和油印机,跟着彭副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报道写好后,立即审阅刻版,油印发行。在激烈的反“扫荡”烽火中,虽然报社的大型机器被埋藏和转移了,但报纸出刊从未中断。   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何云拖着被多年监狱生活折磨得十分虚弱的身体,夜以继日地顽强工作着。他每日工作,除了发稿,就是召开紧急会议,在四个版的大样阅完后,还有一堆书简文稿待他审阅,有时他还要赶写社论与专论,常常一灯荧荧苦思到深夜。即使生病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1941年初冬,日军井关三十六师团和第四、第九混成旅团一部共约5000兵力,陆空配合向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进攻,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在何云的周密安排下,大家用牲口驮着事先做好的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工人和编辑人员编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和鬼子转山头,一面设法印报。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天,但这份2万多字的日刊一直坚持出报。在吃饭休息的空隙,何云就命令架起电台收听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新闻刊印出来飞传各地,提供给党政军领导参阅,指导当时的对敌斗争。
  深谋远虑 培训人才
  何云一向重视人才培养。1938年11月在山西屯留县寺底村大庙里,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记者训练班,该班学员结业后都分配到报社各部门工作。1940年7月到1941年3月底,在辽县后庄村举办了华北《新华日报》职业学校,培训13至18岁的青少年学员30多人,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报社的排字、打版、电台、木刻、医务、总务等部门工作。1941年在辽县西臭水印刷厂办青年徒工文化补习和印刷基础知识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为解决当时《新华日报》社急需人才及支援各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先后选派许多优秀编辑人员去帮助各地方报社开展工作。在《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带动下,仅晋东南各地创办报刊即达100多种,这些报纸的出版发行,扩大了敌后根据地的宣传阵地,鼓舞了华北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何云组织和管理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战火中得到蓬勃发展,不仅国内广大人民都在关注它,连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都长期订阅它。何云还先后编印了《中国人》周刊、《抗战生活》等期刊,联系和培养了几千名工农兵通讯员,壮大了抗战新闻队伍。同时,这个报馆不仅印发了45万册社会科学方面的读物、马恩列斯经典名著及学校用书,还印刷了5000余万份传单与布告。在敌后物资技术万分困难的条件下,印发这么多的抗战精神食粮,真可谓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
  日伪害怕《新华日报·华北版》,拼命歪曲它,派兵围剿它,并妄图彻底摧毁它。敌人利用东京的《朝日新闻》和天津《庸报》、北平《新民报》、山西《新民报》等各式各样的日伪报刊,大肆吹嘘:“华北的《新华日报》在我清剿、扫荡中被彻底毁灭。”然而,当敌人“扫荡”的炮火硝烟还未燃尽的时候,我们就在山沟里恢复了铅印报纸,以铁的事实粉碎了敌寇汉奸的宣传攻势。何云等革命先辈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起来的新华“蓓蕾”,在广阔的华北原野上,迎着烽烟和战火竞相怒放!
  求真务实 作风严谨
  何云从筹办到主持报社工作,3年多如一日,表现了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强的党性。报社繁重的领导工作,还有其他社会活动,凡是党交给的任务他无不欣然受命,干则有成。报纸上的社论、国际问题评论,很多出自他手。他为人热情开朗,作风严谨,要求干部对待每项工作都要认真细心,准确无误。
  何云常强调“严谨”二字,并以身作则。他审阅报纸大样十分仔细,不放过一字一句的纰漏;他通过编委会和社委会总结或布置工作时,总是实事求是,从不说大话、空话。对报纸工作的每道程序,他都会兢兢业业地尽到总编辑的责任,发排的稿子件件要经他审阅修改,排印出来的稿件大样也要经他最后审阅签发。许多编辑、记者、校对人员,就是在他这样的工作作风影响下,逐渐成长为独立工作的编采骨干。
  对于政治上和文字上的问题,何云更是一丝不苟。报上所印出的每个字都经过他再三的推敲和考虑,碰到重要指示和领袖文章他更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校阅,直到没有一点差错为止。何云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影响到全报馆,在报社的同志们中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
  编、印、发某个环节出现困难或问题,何云总是亲临一线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他关心爱惜人才,其情既深且切。新闻干部到职或记者从事重要新闻采访归来,他总是亲自接待,给予鼓励和支持。他曾专门派人教印刷老工人学习文化,还与刚吸收入党的知识分子彻夜谈心。工余时,他同大家议时局、谈人生,话题不拘,谈笑风生。
  壮烈殉国 光耀千秋
  “烽火丛中驰赢马,问道何处梦难题”。1942年5月,侵华日军3万余众,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带领下,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当时,《新华日报·华北版》驻扎在辽县东南部。5月23日,何云接到八路军总部反“扫荡”命令后,迅速展开转移埋藏物资设备的工作,率领报社机关随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向外线转移。何云先将笨重印刷机化整为零,又摸黑把拆开的一个个零部件藏到山洞中。为防电器原件和电池埋在地下受潮,就将其放入油桶内,用锡焊封口,再在桶表涂上油蜡,摸着黑一桶一桶背到野外的地沟里埋好。24日晚上,报社的埋藏转移工作全部完成,何云下令将战地出版使用的简易印刷机及纸张、油墨、铅字等分别捆绑在8匹骡子的鞍架上,等候出发。
  5月25日黎明,报社驻地周围,敌人枪声步步逼近,何云带领200多人的报社队伍,在一个警卫排的掩护下与总部一起向根据地附近的庄子岭、寺子沟转移。由于敌人疯狂“扫荡”,报社队伍只能分散突围,而何云率领部分编辑、电务、印刷工人组成轻装小分队,继续出油印报。直到28日天亮前,大部分同志突出了包围圈,何云等还未冲出。天亮后敌人以密集的队形开始搜山。他当机立断命令部分同志转移到庄子岭去隐蔽,与上级取得联系后再出油印报,又组织电务科的五六个同志从另一个方向去庄子岭,约定太阳落山后在庄子岭集合。但夜幕降临时,电务科的几个同志发现何云不幸在辽县大羊角附近的岩峧突围中壮烈牺牲。他们把何云的遗体抬到半山坡的一棵大树下,搬了很多石头垒起来以避开敌人的视线。这位年仅38岁的新闻尖兵,为开拓华北敌后的新闻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同时牺牲的还有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和国际版编辑缪乙平、黄中坚等46位同志。
  1942年9月1日,青年记者协会延安分会举行了追悼何云及全体新闻界殉国烈士纪念会。1986年5月,由太行新闻史十字会、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发起,经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华北新华日报社驻地及何云等烈士的牺牲地修建了一座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杨尚昆的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习仲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人格风范永铭心田。习仲勋同志生于1913年,为了纪念他的百岁诞辰,现将我所亲历的几件往事写
期刊
摘要:医院的门诊收费室是每一位患者就医的必要环节,收费室工作的管理以及收费室员工的服务质量对于患者的就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医院门诊收费室员工工作现状着手,分析医院门诊收费室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列举出医院对于加强门诊收费室工作管理的一系列政策,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完善,培养职业素养,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门诊收费室;工作管理;自我完善  前言  医院的门诊收费室是患者就医的第一步程序,医院的
在低碳经济的背量下,旅游业也必然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目前低碳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估算,指出了云南地区发展低碳
企业管理是企业内外系统运行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管理.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充分利用拥有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以取得良好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人文和政策等优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台资走向的新变化和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动态,不断拓展漳台农业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形
期刊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法宝,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为期一年左右的“党的群
期刊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称VC)又称之为创业投资,是将股权投资作为主要形式,投资人把资金主要投入到蕴藏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并为企业的管理、技术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认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与毛泽东之间曾经产生过多次分歧。陈云是个有言必发的人,尤其是对待党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陈云采取了不同的进言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直言规劝、委婉进言和迂回战术等,仅从这几种方式的运用中就可以看出陈云进言的艺术性。  直言规劝  “大跃进”期间,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被定为1070万吨,而1月至7月累计钢产量只有370
期刊
前不久,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专家经过为期一周的现场审核,宣布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牙膏厂通过了HACCP体系认证,同时也证实,这是迄今为止全球首家通过HACCP认证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