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做“教书匠”,94岁正当年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书是一种情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老师的基本功”
  2015年,已年届90的谢绪恺,深感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偏重演绎推理,学生学起来倍感吃力。他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写一本通俗易懂的高数参考教材,让学生尽快手握高等数学这块工科“敲门砖”。
  谢绪恺说:“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学数学是‘铸剑’,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用剑’。作为一名老教师,想到许多学生还没有拿下高数这个‘拦路虎’,心中总觉得不安。”
  手写22万字书稿,手绘100多张图表,10余次校稿……2016年12月,《高数笔谈》出版了,让人感觉沉甸甸的。
  这本书,受到如潮的好评:“深入浅出,非常棒的高数科普读物,适合成年人阅读。”“这样的高数教材,请给我来一打。”……
  正当此书在各大书店、网上书城都供不应求之际,谢绪恺又悄悄开始了《高数笔谈》姊妹篇《工数笔谈》的写作。
  “数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它的简洁之美和逻辑力量,这给人以追求真理的勇气。复杂问题说简单,并不是水平就低了;简单问题说复杂,也不是水平就高了。”为学生解决学习数学的难题,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谢绪恺“乘胜追击”、完成《工数笔谈》的动力之源。
  谢绪恺在书中把很多生产实际情况精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定理还原成现实场景,努力让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他们一扫压在心头的困惑和阴霾。
  据谢绪恺介绍,他在书中讲解卷积定理时,以吃馒头为例,“馒头在胃里消化是按指数函数递减的,那么我讲卷积定理就从这里入手。很多工程实际问题同吃馒头的例子如出一辙,卷积的重要性在于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说到概率论时,谢老举的例子就是国际乒联改制,从每局21分制改成现在的11分制。“这是国际乒联有意为之,因为通过概率可以计算出来,比赛时间越长,中国选手技术好的优势就越明显,胜率也就越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给学生喝一杯水,自己要先准备一大桶水。谢绪恺写书时,书桌上几乎没有参考书,功夫都下在动笔之前。他说:“图书馆里相关的书基本都要读一遍,弄懂吃透,装在脑子里。写书、教学都要厚积薄发。”
  育人是一种责任:“我最看重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谢绪恺眼里,数学教育应担负起传播科学精神的使命,因为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利器,更是人类思维的“体操”。
  “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要教会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知识。先怀疑,再实证,才能有所创新。学数学或者其他学科,要学思想方法,把知识应用起来。”谢绪恺感慨道。
  “数学这个学科本就是源于生活生产实践。”谢老表示,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视角,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并带动学生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其他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學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实证。”
  “我有55年的教学经验,别的事做不好,这件事能做好。”低调的谢老,其实有着高调的过去。他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无线电专业,说起来,还是曾任东北工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教授的学长。
  早在1957年全国第一届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学术成果就得到了钱学森等学术巨擘的认可;32岁时,他提出的“谢绪恺判据”,让国际自动化学界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成果;现代控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中文教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也是由他撰写的。
  或许,正是这种“跨界”的思维和学科交叉的经历,造就了谢老宽广的学术视野。他总是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把“难啃”的高等数学讲得有意思、易接受。谢绪恺在书中这样写道:“本书第一步是希望读者知晓工科数学主要内容的实际含义是什么;第二步是启发读者去怀疑并思考这是为什么;第三步是盼望读者敢为人先做点儿什么。坦诚地讲,笔者也正在前行,三步并未走全,愿与大家共勉。”
  在长达55年的教学历程中,谢老教书育人两不误。他认为,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学知识是一方面,做人更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好,学问越大危害越大。“做学问要先做人,一个人要懂得学习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要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要卸下名缰利锁。”
  同时,谢老也认为坚持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有毅力的学生总能做出成果,我总和他们说,凡事都要持之以恒,这也是我的经验”。
  回报是一种幸福:“我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所有和谢绪恺接触过的人,都有一种如沐春风、如照暖阳的感觉。挺括的白衬衫外套一件毛背心,整洁中透着儒雅,朴素中不失风骨,谢老专注地坐在简陋的书桌前伏案写作的身影,让人感受到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韵和气度。
  对于自己在90岁以后仍然用手写的方式不停地著书立说,谢老总是笑着说:“我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我想利用余下的时光,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写出来,流传后世,帮到他人,作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回报。”
  谢老说,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以非常享受的心态,看待手中的事情。“我没有发愁的事,心情愉快,身体也就更健康了。改革开放40年了,国家取得的成就非常了不得,我还能为国家做点儿事。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做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那我就更快乐、更幸福。”
  与谢绪恺的交流总是很轻松、很舒服的。老人家头脑清晰敏锐,讲话逻辑层次像数学定理一样明晰。“我今年94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打电话也从来不用翻电话簿。”他能把常联系的出版社编辑的手机号全部背诵下来。
  94岁高龄仍然保持着很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还能写出《高数笔谈》和《工数笔谈》这样引人入胜的高数参考书,谢老将其归结为持之以恒地锻炼。“1963年春天,我的血压高压达到了180毫米汞柱,但我必须要教课。于是,我就坚持每天早起慢跑,风雨无阻,一直到今天。”如今,谢老还坚持每天做保健按摩,早上起床后、午休后和晚上泡脚的时候都要做一遍,每次10分钟。
  谢老认为,坚持锻炼除了能让身体健康之外,还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住在养老院期间,谢老每天在写作之余,还要打台球、乒乓球,健身、健脑两不误。“没有好身体,就无法完成写作。身体好了,工作效率就高。我用数学公式计算打台球的角度,成了养老院的台球冠军!”谢绪恺幽默地说。
  “高数三部曲”的第三部,谢老已经写完了5本稿纸,他预计写完16本稿纸才能够完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谢老一直在路上,他志在千里。
  (摘自《东北大学报》2019年4月15日)
其他文献
73岁的张先生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前几天吃饭突然噎着了,不能说话,家人立即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医生进行了相关检查,结果查出了反流性食管炎。  张先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老年人在吃饭时如果经常出现噎食,可能是食管出现病变,建议尽早去医院做食管内镜检查,排查是否患有食管炎或胃食管反流病。  老年人容易出现噎食现象主要有几方面原因:咀嚼功能不良、吞咽动作失调、胃酸分泌过多、咽喉部黏膜萎缩、脑血管病等
期刊
衣服是一个人的门面,如果存放不当,或是吃火锅、炒菜油烟大或是衣服潮湿晾不干,都会有怪味。一旦衣服出现怪味是没有办法穿出去的,但是扔掉也很可惜,这里教给大家一些除衣服怪味的方法。  小苏打加洗衣粉。将小苏打和洗衣粉攪拌好放在一个小容器里,把衣服放在准备好的溶液中浸泡20分钟。过20分钟后,用手简单搓洗,最后用清水冲净就行了。  用牙膏清洗。将衣服弄湿,然后在上面刷一层牙膏,刷完牙膏后晾3分钟左右,再
期刊
每当家人在一起闲聊往事时,我已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就会讲起自己的4次“失算”经历。说着说着,父亲就会像小孩一样,显出一脸的难堪之色。  父亲的第一次“失算”是没让大姐报考外国语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大姐参加了高考,成绩高于两所高等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家是外国语学院,一家是工商管理学院。父亲执意让大姐报考工商管理学院,理由是:“现在连大城市都见不到外国人的影子,学外语有什么前途?”谁知,仅仅几年的时
期刊
心理故事  那天心理诊所刚刚开门,一位60多岁的大姐就急匆匆地进来了,她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把人吓了一跳。她说:“我孩子还有救吗?”经过认真询问,孩子并没有什么“危险”,倒是她本人患上了“子女未婚恐惧症”。  心灵解析  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父母要看着孩子把“人生大事”一项项完成了,才会觉得一生完整,一旦儿女偏离了这个轨道,他们往往觉得很难接受。  但如今,生活、生存的狀态不再是
期刊
唠叨又称絮叨、啰唆。人老了,大多爱唠叨,对某些事反复说、多次说,生怕别人不知道或忘掉了。对待老年人的唠叨,有些年轻人或者儿女们不理解、不耐烦,有时候会发生争执、顶撞,惹得老人生气。不过,也有一些人喜欢听老人唠叨。如有的儿孙们喜欢听老人给他们讲陈年旧事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知识、经验等,有些老夫老妻之间喜欢听对方的嘱托、提醒、叮咛。  老年人唠叨,大多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人老了,脑子迟钝、健忘,对事
期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味精就等同于“害人精”,甚至致癌。  实际上,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通過刺激人的味蕾,让人感受到鲜味。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更不会影响大脑、使人变傻。谷氨酸钠存在于很多天然的食材中,如猪肉、牛肉、羊肉、海鲜等,即使不使用味精也会接触到它,所以没有必要害怕吃味精。  有人说谷氨酸钠是化学合成的,其实,在谷氨酸钠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中基本上不使用化学原料,而是使用玉米等原料发酵而成。
期刊
诗人王维曾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描绘的乡村景致令人神往。大自然的田园风光,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热衷的主题,也是一些官员和将士晚年的归隐之地。现在,宁静的乡村,成为不少城里人养老的风水宝地。他们远离尘嚣,重归大自然,以旅游、移居、還乡、租赁等模式居于农村,过起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北京老人乡下养老不愿回城  随着农村的许多“新鲜血液”拥入城市工作
期刊
一  李明英从工厂退休后,独自居住在重庆。从忙碌中停下来,李明英一下子被孤独、空虚包围。生活一旦没有目标,时间就会被拉得很长。退休后的李明英成了各类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坐在沙发上毫无节制地吃薯片、喝饮料成了她的常态。不知不觉间,原本90多斤的她猛然增加到190斤。母亲渐渐发胖,在西安工作的儿子石磊都看在眼里,他劝母亲生活要规律,可李明英数年如一日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2018年5月,李明
期刊
那天,社区主任罗大妈上门找到老妈,说:“吴姐呀!最近上级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清凉一夏’的活动,丰富居民暑期文化。我们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搞中青年、老年和少儿夏日风情服装秀。本次活动本着时尚、简朴、环保的宗旨,体现幸福快乐的元素。其他两场我找了专人策划。你在老年人中威信高、号召力强,就挑起这副重担啊!”  一番吹捧让老妈心花怒放。她是个爽快人,观念前卫,又敢于担当,想起有广场舞大妈和退休的潘老师等做
期刊
张阿姨和老伴在遛弯的时候被热情的售楼人员拉进了售楼中心看他们刚开的商品房楼盘,张阿姨和老伴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买房意愿,但是随后张阿姨去了另一个城市的女儿家住了几天,回来却发现老伴签订了该商品房的购买合同并支付了订金,合同上签的就是老伴的名字。张阿姨认为,合同上没有自己的签名,自己并未同意买房,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合同无效,并退回订金。  房地产公司则认为张阿姨和她的老伴是夫妻关系,两人有家事代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