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盈余管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z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一)研究意义
  从1991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因为过快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像银广夏、绿大地等重大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在中国频频曝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中国的GDP在不断地高速发展,随之诞生的企业要寻求资金来拓宽业务,为了吸纳资金,很多会选择上市来融资,在中国上市的“门槛”比较高,很多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钻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来粉饰报表。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台一个新的会计准则,总会有人去研究,找出其漏洞,进行盈余管理。西方证券市场发展起步早,特别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证券市场比我国早200多年起步,各项政策和体系都较我国完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惯用的手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规范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意义,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良好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介绍
  1.盈余管理
  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文献中有几个被广为引用的有代表性的定义。1.Scott(2000年)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2.Healy和Wahlen(199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判断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达到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3.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4章永奎、刘峰(2002)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5.程书强(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为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和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余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鉴于上述学者的阐述,本文将盈余管理定义为Scott的观点“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2.财务舞弊的定义
  美国注册舞弊检查师协会1993年对财务舞弊做了如下定义:有预谋的,故意误报或遗漏重要的事实或会计数据,误导阅读者并且在現有信息的情况下会导致其改变判断或决策。
  我国2001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一错误与舞弊》中对舞弊的定义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区别
  美国1999年的《蓝带报告》中认为盈余管理是“蓄意选择形式上被GAAP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而实质上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而对于违反GAAP的会计处理,《蓝带报告》将其表述为“欺诈”。需要指出同时国内还广泛使用着“利润操纵”、“会计操纵”等概念。王跃堂(2000)认为利润操纵是“上市公司违反会计管理违法行为”;林长泉等(2000)则认为“利润操纵是以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为媒介,通过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对披露的利润信息进行事前有意的加工,处理已得到期望的报告利润”。
  从而本文认为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的根本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在法律或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财务舞弊则是以违法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
  二、国内外盈余管理理论研究
  (一)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希利(Healy 1985)发表的篇名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论文,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希利认为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的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Sweency(1994)对由于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她选取了1980-1989年间第一次违反债务条款的130家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另外又选中130家未违约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公司,以检验公司在违约年份前后(违约前5年和后2年)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结果她发现只有在不增加现金流出时,管理当局才会选择变更会计方法来推迟债务违约,如果造成明显的现金流出,即便可能推迟债务违约,管理当局也不会选择这种变革。[希利的观点转引自:威廉R.斯科特[10]的著作《财务会计理论》,译者:陈汉文]
  王跃堂(2000)以A股公司三大减值政策(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的选择为例,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及其经济动机的实证研究表明,西方的“奖金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设在中国缺乏明显的证据支持。魏刚(2001)等曾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概括为“扭亏为盈假设”、“配股资格假设”和“高价发行假设”新三大假设,这些假设已经被国内许多学者所证实,如陆正飞和魏涛(2006)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存在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行为。苏娜(2011)对经理人薪酬探析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的新规定中,给了企业当局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以及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给盈余管理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参考各方学者的观点,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研究
  1.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方法
  Bruns和Merchant (1990)在对649个经理人士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在实务中,大部分经理至少运用几种方法来管理短期利润。这些方法包括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采纳特定会计政策的时机和构建特定交易等。典型的盈余管理方式是应计盈余管理,该方式主要通过收入的提前加速确认和费用的减缓确认已经来改善当期盈余。除此之外还有借助真实交易来构造盈余管理。Rocychowdhury(2006)将此种方式定义为“管理者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而刻意营造的,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相偏离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往往只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业绩目标。随后的研究,将真实盈余管理的操控活动总结为:经营活动操纵、投资活动操纵和融资活动操作三种方式。
  2.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利润包装手法
  (1)关联交易
  魏明海、谭劲松、林舒(2000)曾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包括商品购销和劳务、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计收资金占用费、实行资产或债务重组。
  (2)地方政府财政扶持企业
  陈晓、李静(2001)曾详细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提升业绩的行为。
  (3)应计利润
  陆建桥(2002)曾对亏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陈小悦(2000)[15]在检验配股权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时发现,临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0%-12%之间)的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對照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9%以下或12%以上),因此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美国的股票市场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的,而我国的情况则不同,上述3个是经调查后,排名前三位的利润包装手法。
  (三)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1.审计与公司治理
  李东平等(2001)分析了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关系。他们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夏立军、杨海斌(2002)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和监管政策诱导性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边际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因此在总体上注册会计师没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因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管理层手里,所以当企业管理者观察到企业治理结构无效时,操纵利润以提高股价融资能力便是其理性的选择。
  2.会计准则
  肖时庆(2000)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一文指出,财务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葛家澍(2002)指出,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准则规范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既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找并填补其中的真空地带,也要检视当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3.市场监管
  谢德仁(2011)就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做过研究分析,得出是资本市场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总结
  通过上述对研究文献的回顾和评述,现有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围绕管理当局为何操纵盈余、如何操纵盈余以及这种行为的后果展开。目前,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盈余管理采用了哪些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备了。因此,有关这些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不大可能成为未来的学术贡献。相反,将来的研究贡献将来自: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以及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历史上有不少财务丑闻是由于缺乏对盈余管理的管制所引起的。而经前人的分析,市场监管力度在制约盈余管理的因素中起着最为关键的因素,但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方向是“双向”的,这是相关制度制定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 (1),第15-18页.
  [2] 蒋义宏,魏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高永琦,苒茂盛.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4),第22-26页.
  [4] 陆建桥,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一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 (12),第20-25页.
  [6] 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3版)[M].陈文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 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 陈立军,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7),第8-12页.
  [9] 娄邵华.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J].《时代经贸》,2008(6),第17-22页.
  [10] 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第20-25页.
  [11] 刘重.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11).第4-9页.
  [12]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3] 贺志东,新会计准则释疑[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4] 杨模荣.新会计准则下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8(7),第33-37页.
  [15] 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4),85-107
  [16] Healy,P.M. Wahlen, J.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2).
  [17] Jones,J.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8),193-223.
  [18] Key, K.G. Political cost incentives for earnlng management i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23),309-337.
  [19] Rocychowdhury,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es, Vo1.42, 2006
其他文献
【摘要】 自2014年保监会出台《保险公司次级债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来,越来越多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筹集资金,本文介绍了我国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发行情况,接下来分析了次级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因偿付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司在发行次级债时应该综合考虑,同时发行次级债可能带来很多风险,保险公司不应该过分依赖这种筹资方式提高偿付能力。  【关键词】 次级债 发行情况 偿付能力  一、保险公司
期刊
1845年,外商银行登陆中国,此后一直保持与法律偏离、失控的状态。稍有所改变的标志就是中俄在1896年《银行合同》的签订。虽然中国在华俄道胜银行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但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对外商银行进行控制。这个历程也是伴随着银行的法制化和领事裁判权的历史。这个过程总体是渐进式的。对外商银行法律制度的设计如何被纳入到整个中国银行法律体系是对这一过程的精确描述。外商银行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银行法律体系的一部
期刊
重复保险是相对于单保险而言的一种保险制度,在我国通常称其为重复保险。我国最新的《保险法》经过一系列修订于2009年10月开始实施,其中重复保险的条款也进行相关修订,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重复保险的法律法规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针对现行《保险法》中重复保险的相关条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保险法》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助力。  一、重复保险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目前学术界对于重复保险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四种退出方式,并简单分析了这四种退出方式在我国的现状,最后探讨如何选择PE退出渠道。  【关键词】 私募股权基金 退出方式  一、私募股权退出方式概述  IPO、并购、回购和清算是常见的四种退出方式,其中,IPO和并购由于退出收益较高,在国内外市场均占较大比重,属于主动退出选择:回购一般在投资企业未达到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要求时发生,清算在投资企业颜临破产时采用,这两
期刊
【摘要】 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许多问题也运行中逐渐显现出来,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转移支付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 转移支付制度 财权与事权 分税制 财税体制改革  一、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转移支付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1、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  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中
期刊
一、引言  所谓风险,就是损失的不确定性(Fishchhof (1985》。而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如何控制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10年至2013年《中国保险年鉴》的最新统计数据和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表相关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数理分析,确定风险因素与整体风险及风险因
期刊
1 企业年金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年金形式,又被称作职业年金、补充养老金、私人养老金、雇主承办计划等。它是由雇主发起建立的,旨在为职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障以外的退休、死亡和因病伤残等收入保障的养老金计划。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我国的企业年金是信托形式下的缴费确定型年金,采用基金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和职工将年金基金资产委托给年金基金的受托人管
期刊
一、前言  (一)研究意义  公司业绩评价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企业利益相关方获得业绩信息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良好的企业业绩评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价值,指导企业的战略规划及决策,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然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中,企业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
期刊
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中著名的“哈佛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保险产业组织问题。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行产业组织应用问题研究的经典范式。  一、SCP范式概述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其中市场结构是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主要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煤矿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保障。然而在采矿中,安全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采矿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煤矿采矿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出一些加强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采矿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能更好地应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