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基于网络信息环境平台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热门话题,并且逐步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激发课程情趣、优化教学结构、启迪学习思维、促进因材施教和开展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情绪力
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明确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学生,而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爱因斯坦强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群体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存在强烈的依赖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平台,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良好情境,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
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人所共知的“乌鸦喝水”音频资料,并引导学生在观赏中思考:“为什么乌鸦把一些小石子放到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呢?”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加上声情并茂的效果,势必会激发小学生的情趣性思维。不仅如此,他们还能从视频中初步感受到“由于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空间,所以水面才会上升”的现象和道理。“情境铺设心境,心境决定学情”。正因为如此,“乌鸦喝水”这一故事中所蕴藏的数学道理,对于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数学知识大有裨益。
二、利用网络,创设资源平台,培养自主感知力
由于科学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工具来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性过程,致使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等一些知识,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机械识记。众所周知,喜爱动画是孩子的天性,多媒体技术则是制成美妙动画效果的“行家里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形成“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良好效果,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强学生的探究感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内容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软件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亮点;然后从该亮点引出两条不同颜色的射线,同时闪烁亮点与这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以此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再将其中的一条边固定下来,移动这个角的另外一条边,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进一步从中感知数学道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首先运用“荡秋千”方式形成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等,然后借助多媒体动画效果来展示画圆的过程。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理解相互间的联系。
三、利用网络,创设表象情境,启迪自主反思力
小学生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性思维不足,他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感知来获取各类知识的。只有把实际感知有效地丰富起来,他们才能进一步形成概念,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现象的内在规律。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形象直观的课件,创设一种更具引发力、更有启迪性的表象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这不仅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
比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师应把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性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的线段图,创设以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变色”“闪烁”和“移动”等手段来突出重难点部分,有效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并寻找条件与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化抽象为具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审视和理解题意,从而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创设展示空间,构建自主合作力
校园教学对象是由众多性情各异的个体学生组成的群体。无可规避的是,学生群体之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不能“拒绝学生、选择学生、淘汰学生”,而应当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有教无类”的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来实现“人(包括师生)机互动”功能,不仅可以更多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计算阴影部分面积”这一题目,从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到稍难的三角形、半圆,图形求解的技巧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想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完成学习任务,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出多种图形供学生自由选择:让优等生挑战复杂图形,让中等生选择稍难图形,让潜能生由易到难地逐步攀升。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积极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活动。最后,在全班挑选各种图形的最佳答案并予以评选,让学生们在共享之中逐步地消化、轻松地学习。果真如此的话,不仅最大化地实行了因材施教和节约化教学,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创设榜样情境,培养自主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項内外兼修的艺术实践工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把对思想教育和能力素养的培养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在厚积薄发中赢得事半功倍且深刻持久的效果。而恰恰这一点,被许多一线教师所忽视淡化或抛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指导理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义务。
教师除了在课堂活动中启智益能、寓育于教外,还应当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图、文为一体的优势功能,对学生开展学习品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活动。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从来就是不乏其人、不乏其事。比如,“数学王子”高斯那些勤于学习、善于思维的故事;“发明大王”爱迪生那些刻苦钻研、潜心创造的故事;海伦·凯勒那些艰难成长、不屈不挠的故事;还有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成长历程等。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数学教师应善于运用丰富多元的励志元素塑造学生的情感品质,让他们的精神之花越发娇艳。
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在提高其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平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如此,通过堂上堂下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经历了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包括:茫然、焦虑、喜悦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情绪力
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明确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学生,而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爱因斯坦强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群体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存在强烈的依赖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平台,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良好情境,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
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人所共知的“乌鸦喝水”音频资料,并引导学生在观赏中思考:“为什么乌鸦把一些小石子放到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呢?”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加上声情并茂的效果,势必会激发小学生的情趣性思维。不仅如此,他们还能从视频中初步感受到“由于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空间,所以水面才会上升”的现象和道理。“情境铺设心境,心境决定学情”。正因为如此,“乌鸦喝水”这一故事中所蕴藏的数学道理,对于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数学知识大有裨益。
二、利用网络,创设资源平台,培养自主感知力
由于科学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工具来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性过程,致使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等一些知识,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机械识记。众所周知,喜爱动画是孩子的天性,多媒体技术则是制成美妙动画效果的“行家里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形成“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良好效果,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强学生的探究感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内容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软件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亮点;然后从该亮点引出两条不同颜色的射线,同时闪烁亮点与这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以此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再将其中的一条边固定下来,移动这个角的另外一条边,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进一步从中感知数学道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首先运用“荡秋千”方式形成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等,然后借助多媒体动画效果来展示画圆的过程。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理解相互间的联系。
三、利用网络,创设表象情境,启迪自主反思力
小学生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性思维不足,他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感知来获取各类知识的。只有把实际感知有效地丰富起来,他们才能进一步形成概念,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现象的内在规律。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形象直观的课件,创设一种更具引发力、更有启迪性的表象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这不仅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
比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师应把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性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的线段图,创设以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变色”“闪烁”和“移动”等手段来突出重难点部分,有效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并寻找条件与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化抽象为具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审视和理解题意,从而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创设展示空间,构建自主合作力
校园教学对象是由众多性情各异的个体学生组成的群体。无可规避的是,学生群体之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不能“拒绝学生、选择学生、淘汰学生”,而应当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有教无类”的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来实现“人(包括师生)机互动”功能,不仅可以更多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计算阴影部分面积”这一题目,从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到稍难的三角形、半圆,图形求解的技巧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想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完成学习任务,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出多种图形供学生自由选择:让优等生挑战复杂图形,让中等生选择稍难图形,让潜能生由易到难地逐步攀升。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积极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活动。最后,在全班挑选各种图形的最佳答案并予以评选,让学生们在共享之中逐步地消化、轻松地学习。果真如此的话,不仅最大化地实行了因材施教和节约化教学,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创设榜样情境,培养自主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項内外兼修的艺术实践工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把对思想教育和能力素养的培养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在厚积薄发中赢得事半功倍且深刻持久的效果。而恰恰这一点,被许多一线教师所忽视淡化或抛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指导理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义务。
教师除了在课堂活动中启智益能、寓育于教外,还应当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图、文为一体的优势功能,对学生开展学习品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活动。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从来就是不乏其人、不乏其事。比如,“数学王子”高斯那些勤于学习、善于思维的故事;“发明大王”爱迪生那些刻苦钻研、潜心创造的故事;海伦·凯勒那些艰难成长、不屈不挠的故事;还有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成长历程等。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数学教师应善于运用丰富多元的励志元素塑造学生的情感品质,让他们的精神之花越发娇艳。
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在提高其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平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如此,通过堂上堂下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经历了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包括:茫然、焦虑、喜悦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