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石林空气中水-石灰岩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岩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下溶蚀和雨水淋溶作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林景观形成的两种主要过程。石林地区雨水、地表水、溶窝水和溶沟水的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溶沟和溶窝中的土壤、藻类、苔藓和地衣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碳酸盐岩岩面水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以土壤和低等生物为媒介的间接溶蚀强度要大于雨水的直接淋溶作用。不同类型的水岩作用机理的差异和不同的溶蚀强度在石林景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在溶沟下部采集的水样的电导率、TDS、HCO3^-和Ca^2++Mg^2+含量都大于在上部采集的样品,水在沿石壁向下运移的过程中
其他文献
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是目前国内外柴油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添加剂。不同降凝剂的复配是改善降凝剂降凝效果的最为方便、有效和实用的方法。
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石笋氧同位素为亚洲季风演化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靠的证据。然而,关于石笋氧同位素指示的气候意义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选取了位于神农架地区海拔1 250~2 25
在贵州省中西部地区采集了地表水、织金洞和石将军洞不同年份和季节的洞穴水样进行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地表水的δDv-SMOW和δDv-—SMOW平均值分别为-56,15±2
对石桥小流域碳酸盐岩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灌草丛地、水保幼林荒草地、坡耕地土壤砂粒含量依次减少,物理性粘粒含量依次增多,说明坡耕地土壤粘质化最严重;灌草丛地水稳
2008年12月10—13日,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届五次会议在桂林隆重召开,包括学术委员会主任汪集畅院士、副主任林学钰院士、薛禹群院士、袁道先院士以及俄罗斯科学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钧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贵荣共同编著的《中国北方深部岩溶》和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钧汇编的其本人论文选集
通过川东北诺水河溶洞群石笋的年代学分析,发现多支时代跨越35~40kaB.P.的石笋记录了发生时间在38~39kaB.P.的事件:有的石笋发育中断,有的石笋生长轴心发生了变化,有的石笋则刚刚开始发
5月23日,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贵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香港大学、贵州大学、中国地质
期刊
中国和马来西亚Sarawak的Mulu喀斯特区发育的大型洞穴厅堂和天坑都与小洞道有关。它们主要沿破碎带发育,有些沿潜流带发育,其岩块崩塌并非仅与渗流排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