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同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设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探求规律一解释应用”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普遍模式。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的实例,我们都可以看到情境的作用愈来愈大。情境创设的理念在教师头脑中深深扎根。特别是在展示课、评优课中,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得到听课者的好评之目的。但不可避免地看到,在情境创设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当看学生是不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是不是被调动起来了。所以,在情境创设中,不仅要注意到情境的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直观性和生活性等特点,还要注意到情境的目的性、定向性、高效性、学生思维能力培養的阶段性和数学性等方面,这样才能以情境推动课堂,以情境激发思考。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初巾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从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需要的动机为中心,充分让他们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但片面强调主体发展的自发性,就会降低学习的效率。“泼墨如银。惜墨如金。”在教学上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切不可把数学课堂变成一节故事课、朗诵课。情境创设要时时注意它的数学属性。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利息》一课
师:过年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生:放鞭炮,走亲戚,玩个痛快……(学生就是不说压岁钱)
师: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是得到压岁钱。(没辙的教师只能自己说)有了压岁钱你会怎么办?
生:交给妈妈,买学习用品,支援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小朋友……
师:老师认为将压岁钱存入银行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存进银行有哪些好处呢?
反思教师用心良普,为了达到某种情境效果,置教学效率于不顾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数学的“问题”功能。
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面临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时,在当前状态下还难于理解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和新的数学结构。其次才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具体环境或氛围。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与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甚至是群体的学习气氛等学习环境。因此,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呈现的形态和组织方式。
很明显,问题是核心的、木质的,而情境是辅助的、形式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任何置问题于从属地位,盲目追求情境效果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
二、从问题情境的学科特色角度分析,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当问题情境与火热的生活紧密相连时,既能突出生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样的生活情境一定要具有数学的内涵。应当是披着生活外衣的数学问题。如果创设的生活情境不涉及数学的本质,或是围绕情境进行活动时,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进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那么,这样的情境价值又何在呢?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案例教授《平行线》一课
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突然停电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不能用空调,热死了!停电时间长了,电器不能用,我们就吃不到冰淇淋了……
师:是呀,停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那么,你们知道也是怎么送到你们家的吗?
反思为了找到“平行线”的原型——两根输电线。教学绕了一个大弯,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费时费力。
三、从问题情境的作用时间来看。要处理好时效性与延展性的关系
问题情境主要作用于当堂,但当一节课结束时。如果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不带一点遗憾地走出教室,那么,这一节课的情境创设还不到位。学起于疑、成于思,每节课结束时,应设法给学生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提供素材,使学生有“课已完而味无穷”之感,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此时情境的创设可以为下一节课作准备,也可以促使学生将本节课内容上升到思想层次,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甚至是去寻求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史料,增加对数学的了解。
案例 八(下)第十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师: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学生了解到当长方形中宽与长的比值为0.618(即黄全分割)左右时,这样的长方形最美观。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宽和长的比值为0.618吗?你知道人的身体上哪些量的比值为黄金比吗?
反思留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总之,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
一、从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需要的动机为中心,充分让他们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但片面强调主体发展的自发性,就会降低学习的效率。“泼墨如银。惜墨如金。”在教学上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切不可把数学课堂变成一节故事课、朗诵课。情境创设要时时注意它的数学属性。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利息》一课
师:过年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生:放鞭炮,走亲戚,玩个痛快……(学生就是不说压岁钱)
师: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是得到压岁钱。(没辙的教师只能自己说)有了压岁钱你会怎么办?
生:交给妈妈,买学习用品,支援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小朋友……
师:老师认为将压岁钱存入银行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存进银行有哪些好处呢?
反思教师用心良普,为了达到某种情境效果,置教学效率于不顾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数学的“问题”功能。
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面临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时,在当前状态下还难于理解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和新的数学结构。其次才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具体环境或氛围。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与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甚至是群体的学习气氛等学习环境。因此,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呈现的形态和组织方式。
很明显,问题是核心的、木质的,而情境是辅助的、形式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任何置问题于从属地位,盲目追求情境效果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
二、从问题情境的学科特色角度分析,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当问题情境与火热的生活紧密相连时,既能突出生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样的生活情境一定要具有数学的内涵。应当是披着生活外衣的数学问题。如果创设的生活情境不涉及数学的本质,或是围绕情境进行活动时,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进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那么,这样的情境价值又何在呢?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案例教授《平行线》一课
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突然停电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不能用空调,热死了!停电时间长了,电器不能用,我们就吃不到冰淇淋了……
师:是呀,停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那么,你们知道也是怎么送到你们家的吗?
反思为了找到“平行线”的原型——两根输电线。教学绕了一个大弯,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费时费力。
三、从问题情境的作用时间来看。要处理好时效性与延展性的关系
问题情境主要作用于当堂,但当一节课结束时。如果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不带一点遗憾地走出教室,那么,这一节课的情境创设还不到位。学起于疑、成于思,每节课结束时,应设法给学生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提供素材,使学生有“课已完而味无穷”之感,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此时情境的创设可以为下一节课作准备,也可以促使学生将本节课内容上升到思想层次,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甚至是去寻求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史料,增加对数学的了解。
案例 八(下)第十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师: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学生了解到当长方形中宽与长的比值为0.618(即黄全分割)左右时,这样的长方形最美观。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宽和长的比值为0.618吗?你知道人的身体上哪些量的比值为黄金比吗?
反思留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总之,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