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芬芬和她的青春电影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a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芬芬,当今台湾新生代女导演。广告界出身,2004年,电视单元剧《手机有鬼》获金钟奖。在电视界崭露头角,并屡创佳绩。之后,由小屏幕转战大银幕,迄今虽只拍摄两部电影,但成绩斐然。2007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沉睡的青春》,初战告捷,荣获新加坡亚洲新人展最佳剧本奖,后斩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台湾新导演等奖项;2009年执导第二部电影《听说》,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电影成为当年台湾最卖座电影。可以说,郑芬芬这位广告、电视、电影三栖新锐女导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台湾本土导演新势力。
  
  《沉睡的青春》:在时空的穿越中唤醒
  
  这是个发生在十年前的故事。陈柏宇和蔡子涵在国中时曾是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蔡子涵喜欢上了同班同学许青青,并让好友柏宇分享了自己这个暗恋的秘密,但是柏宇却觉得徐青青不值得蔡子涵去爱。为了证明对徐青青的爱能给自己勇气,某夏日午后三点,在蔡、陈两人经常去的瀑布旁,不会游泳的蔡子涵跟着陈柏宇跳下了瀑布,结果却再也没有醒来——蔡子涵被摔死了。当呆呆的陈柏宇被闻讯赶来的蔡妈妈,问及自己儿子是怎么死的时,陈大吼一声,从此便“疯”了 。人们看到了“疯子”陈柏宇,却不知道他为什么“疯”,陈的病因像蔡的死因一样永远地沉睡在了瀑布下的小溪里。陈柏宇得的是人格分裂症。每天下午三点他会准时变为蔡子涵,仿佛是蔡子涵借陈柏宇的躯壳又回到了人间。
  十年后,“蔡子涵”终于鼓起勇气找到自己暗恋过的女孩青青,并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爱情。毫不知情的青青以为这就是长大后的蔡子涵,内心孤独的青青很珍惜“蔡子涵”的这份真诚的爱,并深深爱上了蔡子涵。但真相总会大白,青青知道了深爱她的“蔡子涵”不过是发病中的陈柏宇,但青青贪恋这份“三点之后”的爱情。随后,陈柏宇居住的疗养院要拆迁了,陈柏宇要移民美国了,深爱青青的“蔡子涵”就要消失了。此时,青青想尽一切努力留住“蔡子涵”,而陈柏宇想在临走前亲眼见到蔡子涵。最后,三点后的“蔡子涵”在那个瀑布旁,看到了站在瀑布下小溪里捞口琴的青青,仿佛回到了十年前,为了证明对青青的爱能给自己勇气,三点后的“蔡子涵”——患病中的陈柏宇,像十年前一样张开了双臂,跳下了瀑布。
  影片没有讲究时间顺序,自然流畅地讲述这个凄惨又离奇的故事,而是采用顺序、倒叙相结合的手法,以十年后的开始、十年前的结束而开始;并以十年后的结束、十年前的开始而结束。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手法中,十年后为明线,正面展现;十年前为暗线,侧面渗透,使得整个故事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悬念迭起。
  影片以对十年前的故事一无所知的徐青青为叙述起点,以徐青青与“蔡子涵” 的相识、对“蔡子涵”身份的辨别以及对蔡子涵死因的探究为主线贯穿始终,并以疗养院里的苏医生对陈柏宇的病情探寻和治疗为辅线穿插其中。这种叙事结构的设置,客观上使得整部影片成了观众,成了徐青青以及苏医生对十年前发生过的故事进行探究的过程。故事之外,是故事的“最高叙述者”——导演,她讲述了故事并参与了叙事,总是在关键时刻用字幕的形式,提前一步把答案提示给观众,给观众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
  十年后的某个下午,一个自称“蔡子涵”的年轻男子到女孩徐青青的钟表铺修表,他表情木讷、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第二天早上,青青发现“蔡子涵”昨晚睡在了表铺门前,青青叫醒他后,他竟一脸的莫名奇妙,好像不曾记得昨天发生的事情。摄影机继续对准已走出了青青视野的“蔡子涵”,观众会发现这时的“蔡子涵”性格活泼、顽皮捣蛋,与昨天的他简直判若两人。“蔡子涵”一路走一路恶作剧地来到了一个疗养院,这里的苏医生叫他“柏宇”,当他坐到一个卧室里手忙脚乱地作画时,字幕出现“这是青青第一次遇见的蔡子涵,却不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陈柏宇”。
  那么,这个青年人到底是“蔡子涵”还是“陈柏宇”就成为影片的第一个悬念,给影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起了观众无尽的探究欲望。接下来,自称“蔡子涵”,却被医生唤作“陈柏宇”的年轻人,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往返于青青的钟表铺和医院。当观众在等着“蔡子涵”的身份谜底时,青青却浑然不觉地沉浸在与同学蔡子涵的甜蜜爱情里。事情在“瀑布一游”后发生了转机:青青要求“蔡子涵”带她去一个无人的地方吹口琴,蔡带青青来到了一条瀑布下面的小溪里的石头旁。不巧,青青的口琴不慎落入水里,“蔡子涵”在寻找的过程中意外跌入水中,这时字幕出现“蔡子涵不会游泳,也不懂得挣扎,所以陈柏宇常骂蔡子涵不够勇敢,最后还是陈柏宇出来救了大家”。
  随后“蔡子涵”浮出了水面,并再次转换了性格,冷冷的抛下了青青走回了医院。回医院后,苏医生对“蔡子涵”或“陈柏宇”进行病情询问,此时,“蔡子涵”或“陈柏宇”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事实似乎越来越清晰。其后,还是青青的一个电话,加快了真相浮出水面的进度。生病的“蔡子涵”没能如往常般准时去找徐青青,青青便给蔡家打了个电话欲询问原因,却得到了子涵早就去世的消息。这时,观众能断定穿梭于钟表铺与医院的青年应该是陈柏宇而不是蔡子涵,但陈、蔡到底是种什么关系?影片的第二个悬念出现,这个更大的疑问激发着观众的兴趣,蔡子涵的死亡又使影片罩上了几分恐怖色彩。随后,急切要知道真相的青青带着“蔡子涵”找到了蔡爸、蔡妈。在两位老人悲伤的讲述中观众和青青知道了陈、蔡本是好友,十年前的某一天却忽然一死一疯的真相。
  陈、蔡二人的身份搞清了,青青的疑问解答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家几乎都能确定,蔡子涵的死与陈柏宇的疯有着直接关系,但具体的情景却随着当事人的一死一疯,沉入了水底。十年来,蔡爸、蔡妈想知道儿子的死因,却又不忍心追问疯了的陈柏宇,而备受精神折磨;苏医生有信心把陈柏宇的病治好,只是苦于找不到他发病的原因而无从下手。这都引起了影片的下一个悬念,即蔡的死亡真相及陈的发病原因。
  最后,谜底在那个瀑布旁揭晓,逃出疗养院要见蔡子涵一面的陈柏宇,凭着本能走到了两人常去的瀑布旁。这时青青正在瀑布的小溪下寻找丢失的口琴,望着小溪中的青青,陈柏宇转换成了“蔡子涵”,低喊几声 “我要勇敢”后,他高呼着“青青我爱你”,跳下了瀑布。十年,蔡子涵亦或陈柏宇用纵身一跳给了青青答案,画面中微笑的青青不一定能知道十年前的真相。但观众却彻底明白了,因为导演用字幕告诉我们“陈柏宇觉得青青不值得蔡子涵去爱,蔡子涵为了证明对青青的爱能给自己勇气,十年前的某个夏日午后三点,跟着柏宇从瀑布上跳了下来”。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一切不合理的、或神秘或恐怖的情节,都在十年后“蔡子涵”的纵身一跳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陈柏宇会选择午后三点变为子涵,为什么柏宇会在蔡妈询问儿子死因的一瞬间精神崩溃......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纵身一跃的“蔡子涵”会像十年前一样永远地沉睡在青青的脚下,还是再一次被陈柏宇救起?当初,陈柏宇为什么会说徐青青不值得蔡子涵去爱?蔡子涵跟着陈柏宇跳下瀑布是一种打赌行为还是蔡子涵偷偷为之?......影片以悬念开始,又以悬念结束。每一个观众都能还原成自己认为的故事,这里没有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情绪。
  可见,导演的主旨不在故事,而是在故事的别样讲述中吸引读者去思考去体味生命的那份孤寂。
  青青,很早就被母亲遗弃,继而被只等着母亲归来的父亲遗忘,生活遗忘了她,她也回馈给生活以遗忘,她尘封一个记忆,拒绝回忆过去,甚至拒绝父亲跟她同住,而选择独自承受孤独。“蔡子涵”带着十年前浓浓的爱敲开了青青的心扉,带她找出了尘封多年的青春和回忆,但这种短暂的幸福注定以悲剧结尾,因为帮她把沉睡的青春唤醒的“蔡子涵”根本不存在并将永远消失。青青大胆抛弃了一直没有勇气离开的家,想要留住“蔡子涵”,哪怕只是“三点之后”的爱情,可是她最终等到的是“蔡子涵”的纵身一跳。不管落入水中的陈柏宇是死是活,“蔡子涵”都将永远离去,那么谁还能给她勇气,让她继续面对未来,和刚刚被唤醒的记忆。
  陈柏宇,亲眼目睹了自己好友瞬间消亡,年轻的他没能承受住这份沉重的打击。一个鲜活生命瞬间消亡的震撼及把好友推向死亡的自责把他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十年间,他一直躲在自己的精神枷锁中不肯走出,最后,他变为“蔡子涵”,重演了十年前的一跃,落入水中的陈柏宇会不会再一次出来拯救大家,谁都无法给我们个明确答案。
  蔡爸、蔡妈中年丧子却不能追究死因,想努力摆脱儿子的阴影。病态的陈柏宇却时时要回来提醒,年迈的他们试图通过转移住所来摆脱心灵的折磨,可仅凭换个居住环境能不能摆脱内心的伤痛,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有多少把握。还有十年前就已去世的蔡子涵,不过是遭遇了爱情,却因这份最美的爱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
  这是一群有过伤痛的生命,导演想做的,是要宽慰这些孤寂的灵魂。所以,影片不需要赤裸裸地展现,而是要诗意地、浪漫地呈现。因此,在导演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悬疑式的叙事技巧中,一个悬念刚水落石出,另一个悬念又在烟雾迷蒙中浮出水面。而这些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疑问,却不是被紧张地剪辑在一起,而是以漫不经心的姿态,缓缓地驶向十年前的真相。影片的节奏是缓慢的,音乐是抒情而伤感的,色彩是温暖又不乏虚幻的。
  影片营造的是个浪漫、温暖又虚幻的世界,但愿那些受伤的灵魂能从这里找到最真的心灵慰籍!
  
  《听说》:残缺生命下的完美人生体验
  
  郑芬芬善于在大生活中体验小感动。她总是从小处着手,看似漫不经心地放大生命中难以察觉,却又耐人回味的情绪和感悟。细腻、柔和、浪漫是她的一贯风格。《沉睡的青春》诠释的便是青春的消失和生命的寂寞、纯真但残酷的青春、幸福又苦涩的爱恋以及留守的痛苦及舍弃的艰难。让我们在诗一般的意境中,缓缓体验了唤不醒的记忆——走不出的青春,这种正常人所经历的残缺的生存体验。《听说》则恰恰相反,讲述的虽是残缺生命的故事,展现的却是这种满载遗憾的生命经历的完整、完美的生存体验。如果说,《沉睡的青春》悬疑式的叙事、残酷的青春话语、晃动的DV风格都使影片笼罩了浓浓的实验气息,那么《听说》则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按照顺序的叙事结构,采用朴素、自然的影像风格,讲诉了听障人群的情感经历,表达了普通人群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爱情、友情、亲情......
  
  他,天阔,故事的男主角,骑在轻便、可爱的袖珍摩托车上欢快地向我们驶来。天阔简单、阳光、帅气,更重要的是他单纯、快乐,嘴角会不由自主的往上扬起,就连套在拖鞋里的脚丫子,都要不安分地离开脚踏板高高翘起。安静地躺在他车后座红色塑料筐里的是白色的便当盒。这是一个行走在送便当路上的大男孩——纯真、调皮,一个普普通通但努力“天天开心”的独一无二的便当男。
  天阔带着爱心便当,漫不经心地驶向了智障运动员集训的游泳馆,却在那里遭遇了一见钟情的爱情——秧秧。初见秧秧时,她正兴高采烈地用手语给听障姐姐讲故事,致使天阔本能地认为,秧秧和她姐姐一样,也是位听障女孩。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天阔也会手语,他能读得懂秧秧,重要的是,爱情不需要语言只需用心去感受。秧秧在天阔眼里简直是独一无二的精灵,她肆无忌惮、张牙舞爪讲故事的样子最是独特,她嘴角一扬,就是世界上最甜美、温暖的微笑,甚至她那笨拙地奔跑的姿态,在天阔看来,也是一只雀跃于水上、热情奔向自由的水鸟。这一切的一切,都永远地定格在他的心中,凝成永恒的记忆。当他撅起嘴巴、扬起手指夸张地比划着世界上最动听的名字“秧秧”时,他分明十足地品尝到了那浓浓地甜蜜——爱情的滋味!
  真是天公作美,天阔亲眼目睹了秧秧摔倒在地的情景,这无疑给了天阔一个英雄救美的绝好机会,在奔向医院的路途中,天阔带着秧秧紧张慌乱而又甜蜜地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横冲直闯,一个初遇爱情的男子的真诚表露无疑。于是有了女主人公的感激之情,于是有了男主人公索要联系方式的顺理成章。这一切不过是世间每天都在上演的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开始在爱情中摸索,体验着相思的酸甜苦辣。处于主动一方的天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尽办法走进秧秧的生活,推掉眼前要买便当的顾客,偷偷留一个便当给她,会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猜测她的行踪,会亲自做价格不菲的美容汤,然后找个合适的理由送到她的手中,到她工作的地点,体会她的坚辛与不易。当然,他们偶尔也会吵架,理由不外是要用天阔的整钱还是秧秧辛苦等来的碎钱来付款而引发的小误会,于是有了赌气,于是有了请求原谅,于是有了犹豫不决——不过是普通的男追女爱。
  但是,这又不是普通的爱情故事。由于相遇时的误解,在彼此眼中,对方是个听障患者,这对残缺的生命怎样才能有份完美的爱情?显然天阔更加释然与坚决,在看到用手语讲话的秧秧时,他不是遗憾,而是甜蜜的想象她的声音像林志玲还是蔡依林,在下雨时他想到的是让她听到下雨声,因为那是“思念的声音”,在他们因误会而冷战的时间里,彼此都尽心思的去讨好对方,绞尽脑汁地去取悦对方。
  唯一的顾虑是父母是否能接受一个听障儿媳,当这份顾虑也被消除后,天阔就决绝地奔向了自己的爱情,大声的说出了自己心底的爱。相比天阔的坚决,秧秧要犹豫的多,她犹豫不是因为嫌弃天阔的残缺,而是她有一个听障的姐姐需要照顾,她对未来要照顾两个听障的亲人没有信心。所以,当他们吵架之后,秧秧的冷漠,在天阔看来是肯不肯原谅自己,而在秧秧而言,却是能不能接受天阔。在姐姐消除了她的顾虑后,她不再躲避,勇敢地选择正视自己内心的真爱。游泳池旁,天阔不是用手语,而是用声音大声喊出了对秧秧的爱,秧秧只是喜极而泣,并没有过多的追问,因为是不是听障人,对彼此而言从来就不重要。也许是导演太过善良,让这份听障人的爱情,以一个常人乐见的爱情结局完美落幕,但是真正感动人的并不是不留遗憾的完美结局,而是一个残缺生命对另一个残缺生命简单而美丽,朴素又浪漫的爱情表白:“想让你听到思念的声音”。
  
  作为一部听障题材的影片,其实真正的听障角色只有一个——秧秧的姐姐林小朋。一对手足情深的姐妹,两个花样年华的女孩,不同的是,一个是青春靓丽、健康活泼的正常人,而另一个是同样青春靓丽但有听障缺陷的残疾人。她们,母亲早逝,父亲远在非洲,只留姐妹二人相依为命。
  影片开始时,姐姐已经辞掉了工作,正为四年一次的残奥会进行紧张的集训,生活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妹妹的肩上,致使妹妹身兼数职,每天连吃顿快餐都要见缝插针、慌里慌张。但是妹妹是开心、快乐的,她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姐姐的事业就是她的事业,姐姐的梦想就是她的梦想。她的个人物品中处处都有“前进听障奥运,叫林小朋第一名”的标语。但是,对姐姐来说,妹妹这种为自己而活的生活态度,带给了自己很大的精神负担。对她来说,挺进奥运拿金牌,只是她生命当中重要的事情之一,她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妹妹把梦想依附到自己身上的做法,使得奥运金牌对于自己变得异常沉重,她别无选择只有往前冲。
  事情在小朋被烧伤后发生了逆转。姐妹俩居住的小区发生了火宅,这时,小明正趴在床上熟睡并听不到任何动静,而秧秧因为跟天阔约会未能按时回家。结果,小明的嗓子被呛伤进而影响了训练成绩,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后,姐妹俩同时陷入了精神的煎熬,妹妹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为自己没按时回家,眼看姐姐的梦想——也是自己的梦想,就要付之一炬,因而异常的失落和自责。姐姐同样伤心、难过和烦躁,但不是责怪妹妹的失职,更多的是对妹妹的愧疚。对姐姐自身来说,能不能参加奥运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她为自己打碎了妹妹的梦想而难过,她认为她带给妹妹的只有负担,就连这次赎罪的机会都将失去。姐妹俩的这种精神煎熬,在姐姐歇斯底里的大爆发中得到了彻底解脱。姐姐说“你不应该牺牲你一辈子来成全我”,妹妹说“你不是我的负担,你是我姐姐,你是我的骄傲”。一瞬间,姐姐的沉重,妹妹的委屈都归于轻松和平静。
  最终,姐姐以轻松的心态退出了这次奥运会比赛,却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准备下一次比赛——退出并不等于放弃。妹妹也终于放下“要照顾姐姐一辈子”的心理包袱,勇敢的奔向了自己的爱情。影片最后,比赛中的小朋微笑着向我们游来,画面戛然而止,那么她能不能拿到那块梦寐以求的金牌呢?其实这已不再重要,梦想不是金牌,而是心底的那份坚持,况且妹妹说过“你不是我的负担,你是我的骄傲”,小朋永远都是第一名!
  
  天阔的父母是经营着一家便当铺的普通生意人。母亲“碎碎念”、“嘴硬心软”,父亲憨厚、慈爱,他们善良、勤奋、乐观、慈爱而又不失可爱,挺着已中年发福的身躯,认真、勤奋地生活着,为生计忙碌着。他们是对平凡的夫妇,又是伟大的父母,尽管父母对独子的爱形式不同、方式各异,但都爱而不溺,娇而不惯。
  父亲忙碌时便喊着儿子过来帮忙,母亲却更加担心儿子的身体。表面看,母亲因为儿子没有卖完所有的便当,所以“逼”他吃完剩下的便当作为惩罚,实则是她在想方设法给儿子补充能量。只要儿子还没结婚,在母亲那都是小孩,所以母亲仍会像他小时候一样,骗他说剩饭会娶麻子老婆,而逼着儿子把掉在桌上的剩饭粒吃掉;也会出其不意地在儿子屁股上打一下,再欣赏着儿子抗议的神情说声“真可爱”;察觉到儿子谈恋爱后,他们会为儿子的成熟而欣慰,当儿子拿着价格不菲的爱心便当去讨好自己心仪的姑娘,母亲会很心疼的提醒他要多收钱,同时又为儿子能享受到爱情的甜蜜而窃喜;而当发现儿子在恋爱中遇到挫折而精神失落时,则会由父亲出面,找儿子作一场男人跟男人之间的谈话,探出儿子的心结,扫除儿子的精神障碍。
  天阔父母对天阔的这种简单而又深沉的爱,集中体现在知道儿子喜欢上的是个听障女孩后。对大多数父母来说,自己的宝贝儿子不嫌弃以至欣赏、喜欢一个可爱的残障女孩可能不难,但要让她作自己的儿媳,接纳她为家庭的一员却需要很大勇气。
  天阔父母在得到消息之初,也掩饰不住满脸的遗憾和失落。但他们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激烈反对、软硬兼施甚至歇斯底里,有的只是短暂的沉默,以及沉默后的理解和接纳。因为他们发现,这个残缺的生命能给儿子快乐,能让儿子忧伤。他们对儿子的最高要求也是唯一要求便是“一定要开朗”,所以他们坚信这个女孩残缺的身躯之外一定有别样的美,他们感谢这份独特的美曾经带给儿子的快乐,并恳请它重新让儿子快乐起来。于是,他们怀着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去接纳和欣赏一个残缺的生命。
  无论是对儿子的支持还是对残障女孩的接纳,其实都是父母对子女的最简单却又最厚重的爱,那就是“一定要开朗吆”!(责编/九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