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的艺术沉思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anw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约死亡》发表于《北京文学》1994年第3期,距今已26年了。作者自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探索普通人之死”,小说也确乎是作者深入一所临终关怀医院进行采访的产物。为了探究人濒临生死界真实体验的秘密,她甚至预约了一次“死亡”,冒充临终患者在病房“卧底”了一个夜晚。小说本本真真地带着我们随同作家,经历了这个完整的采访过程。
   说实话,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个下意识的抵拒躲避与阅读时终被带入、被吸引乃至有点欲罢不能的心理交战的过程。掩卷时我终于对自己说:这不是一篇真实得骇人的临终医院采访手记,而是以目击、亲历得来的关于死亡的真材实料为骨骼,加以艺术的点染、生发、深思之后结晶而成的小说。它具有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手法呈现的生理、病理的精确性和冷静观照的透视力,同时又具备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那种在仁者的博爱统摄下对环境和人物浑和交织的饱满的艺术描写,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对人世的善意。作者是善于在骨骼上生肉、添肌、注血、点睛、提神的艺术家。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篇现在被认为有些经典性的名作,我是第一次阅读。首先吸引我的是小说准确、生动地点染、烘托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的社会状态、时代氛围、风俗时尚,乃至日常饮食器用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熟悉并感到亲切的。临终关怀医院初兴时,因陋就简的窘况,在那张还残留着“税务局”白漆字样、油漆得浓淡不匀的院长办公桌上,深细坚牢地活画出来了。当时方兴未艾的出国潮中陷于伦理困境中的那个戴着变色镜的瘦瘦的男子,他的形色状貌和微妙的内心起伏,被描写得纤毫毕现。小白在作家面前“表演”出来的那个年代北京街头“人市”的场景,以及交易双方相互心理揣摩的招数,读起来感觉那么鲜活,超出局外人经验的真实、生动。在那位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来访者詹姆斯博士与虽然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但又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民族自尊心的齐大夫对话之间,那种隐隐的心理较劲,被写得像静水里的暗涌一样,让人频受触动……总之,在90年代中期那个改革开放发展阶段出现,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种种社会现象、街头风景、衣食住行、人物谈风,被作家完整、准确记录在小说里!这种直到细节细微处还严谨地坚守着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毕淑敏的小说艺术最让我击赏的地方。我不知道我这种小说审美观念——对人物、事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描写的清晰和准确的苛求——是不是早已过时。但我隐隐地猜测到,这可能是导致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比狂放的现代主义作品更耐读、更具备“经典性”的一个潜在的铁则吧。
   在这样一篇以下沉生活采访记的形式出现,又设置了五六个人物的中篇小说里,很难要求作者在人物描写上达到深厚和结实的质地。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小觑这位最具平民色彩的作家在状写人物上的勾摄本领。小说依作家采访顺序写了初办的临终关怀医院院长、依违于决绝与眷恋之间的准法兰克福人、护士小白、驻院医生齐大夫、来访者英国詹姆斯博士、女大学生志愿者等人物。这些人物相继出没于作者现场采访的场景,而且主要是在记录其谈话的过程中让其面目神情、声态性气自然呈现的。这种现在进行时规定的现场感的约束,使追溯人物“其来有自”的经历纵深难以措笔(仅在追溯小白在农村与奶奶的生离死别经过时略有涉及,但也显得浮皮潦草,不很自然)。如此,作者所可用的手段,只有走人物素描、速写一途了。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物,如仁心深隐、医德笃行、善处医患(含家属)关系的女院长;长相姣美,心性绵善,敬业勤奋又暗蓄远志的护士小白;私下对自己所从事的临终关怀医护工作的价值颇有怀疑,心存腹诽,但在外国同行面前却天然地流露出职业的自尊以及民族自尊的齐大夫;随大流勉强来到临终关怀医院当志愿者却被怪脾气的老人轰走,倒又因此变成了心甘情愿的大学生志愿者。所有这些一一出场的人物,都被作家用不同的笔法摄入笔端,成为形神略备,差可辨识的人物剪影。如写院长,是用听其言,观其行,从她处事待人中写其性情、观其内心。写小白的美和善,则主要用古典文学惯用的烘云托月法,从作家、院长的对话中侧面映带出来。写齐大夫,则从他表面上的言行与他内心幽隐的心理活动的反差入手。写女大学生志愿者,则更多地用了一篇完整的微小说的结构:有曲折的情节,有性格的冲突,有结局的突转,从头到尾始终激荡着心理的潜流和感情的剧烈起伏,把一个表面上冷淡,腼腆、倔强的女孩内心的暖和热、泪与笑激扬出来了。这多种多样,巧妙慧黠的笔法,写出了多种多样各具形色声态,各具色彩韵味的人物素描,使这篇背景色调偏于枯冷惨淡的临终医院风俗画,平添了些许活人的声色,生命的蒸汽,人间的美意。于是“探索普通人的死”的主题,演绎成了直面死亡的沉思——不是加缪所说的那种哲学的沉思,而是冷静而英明,又存有淑世之心的小说家的艺术的沉思。这也即是依着小说创造的形象思维的规律去編织故事,从中升华出对一群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环绕着死亡、陪伴着死亡的普通中国仁爱者形象的生命礼赞。本来是想借窥探濒于临终之境的被关怀者亲炙死亡的奥秘,最后却变成了对施予临终关怀者们仁心仁术、善念美意、良知良能以及心灵交战的艺术演绎。这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死场里的小型交响乐和变奏曲吧。
   至于说到小说当年写作时触发作者沉思的那些生命伦理学与医德伦理学交叉地带的富于争议性的话题,如一切生者所应接受的“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伦理和法学议题;延宕死亡进程的强化医护技术在应用中不时发生的情与理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争论的深度,达成伦理和法律共识的广度,自小说问世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回头省视,我们自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当时作者所激赏的观念是有些过时了,一些当时被认为是落后的举措却还存在着。若干古典的、原始的观念和举措,未必没有在现在复活的可能。若干在发达国家发展到极现代,甚至极后现代的医护技术和设施,在人类不断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威严的天谴面前,未必不会暴露其短板和罅漏……这当然会使这一篇写于二十多年前的小说呈现出某些冗笔。但是,在以现在的观念和经验审视过往年代的艺术纪录的时候,虽然有点不惬于小说里把我们民族的死亡观念与西方作比较时被简单地贬抑,但我们也在《预约死亡》的结尾,看到了院长父亲(一个著名的书画家)为女儿办的这家医院的题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禁眼睛为之一亮。这是让詹姆斯看了、听了也不免为之触动,对之肃然起敬的伦理理想。这种中华民族固有的伟大的伦理思想,也许在历来的实际生活中从未被广泛地实施、遵行过,但它作为人类思想的灯光之一,在我们民族的思想天空中,从来也没有熄灭过。这是中国仁者、中国君子固有的博爱,它始终指示着中国人探索死亡、沉思死亡的哲学道路与艺术思维的方向。认定“医生和作家都是与人为善的事业”的毕淑敏,在她一拿起笔来写作时就确定了自己的伦理方向,平静地慢燃着自己的伦理热情,耽于她情有独钟但社会新闻价值不高,社会关注度不高,读者追读度不高的医疗卫生、疾病防治题材,写出了一大批长、中、短篇作品,成了文坛上平时游人较少的一片独特的风景(在《预约死亡》面世时,我和它缘铿一面,说明自己也未免于凡俗游客的局限吧)。但是,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人类再一次目击天灾时疫造成的大量死亡的时候,我得到了这次“经典重读”的机会,终于一睹《预约死亡》,顿有戚戚于我心焉的感觉。于是不顾老来文思蹇涩,在一再延宕之后,终于写出了借艺术资源“研习死亡问题”的课卷如上。
   2020年5月1日
其他文献
他留守母校,执鞭教坛30年;他诲人不倦,勤勤恳恳固守在教学最前线;他躬耕不辍,著述丰盈,论文、著作、教材繁多且影响深远;他教研双精,于层层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昆扬。    “恩师的精神永远激励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王昆扬教授这样评价自己。196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他在解放军接受再教育两年,在朱庄水库工作了8年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多样化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清华大学共青团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    一、紧扣时代脉搏秉承清华传统    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主题,一直是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一节《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两千余字之精辟,透析了当今世界局势与我国安全环境,概括了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外交政策理念,诠释了未来对外工作的明确方向,从而也回答了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洞察世界大局  奠定外交战略基础  外交战略的合理制定必须以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为基础。个人领会,十八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整体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确比较困难,而从大学生个体的就业状况来看,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相同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可以从用人单位中“优中选优”;而有些大学生则根本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也在感叹,要想招聘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而且招聘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对此,当前研究者们达成的共识是:大学
栏目寄语  当前,北京高校共有离退休人员7.2万余人,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近1,300个,党员3.2万余人。离退休老同志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北京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创先争优及老有所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用辉煌成就凝心聚力,用成功经验引领工作。本刊特设《桑榆先锋》,深入宣传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以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格外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是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鉴于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一综述性的探讨。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简析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分析,在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尤为引起人
吴晚云,1952年7月生,籍贯浙江省湖州市,现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1968年参加工作,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北方工业大学教师,机械工程测试研究所副所长,科研处处长,工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先后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分析及高级教学管理等工作,发表学术
提起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钢铁学院,人们自然会想到钢铁。是的,这是一所以冶金特色著称的高等学府。不仅是校名,矗立在美丽校园中的铁锈红色的楼宇,熠熠闪光的金属雕塑……也同样带有明显的钢铁标记。然而,这座校园里更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毅力和品格,堪称民族的脊骨、国家的栋梁。2008年9月当选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的蔡美峰教授,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蔡美峰19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它以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和工学矛盾少等特点,深受社会欢迎,也逐步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北京是全国最先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省市,自1981年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累计约有800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近26万人获得本、专科学历证书,为首都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北京正在加快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发现人才、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积极性为教育发展作贡献的问题。考察、了解、分析、比较中美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异同,对我们教育观念深化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美国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通过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培训及实地考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