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和他的“青春期”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2014年9月27日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是新时期文学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生命力最顽强的作家之一。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自北京移民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其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习惯死亡》《青春期》《一亿六》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多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搬上银幕。作品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小说简介
  《青春期》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了一个短篇,两个中篇,分别是《初吻》《早恋》《青春期》。《青春期》创作于1999年,作者开篇探讨了什么是“青春期”,并为自己似乎并没有经过“青春期”这段时期而感到不甘和自我怀疑,继而按图索骥般记叙了“我”在六岁、十三岁、三十九岁时遇到的几位让“我”、“青春期”症状发作的女性,以及生命中几次热血勃发的打架斗殴事件。
  读后感
  张贤亮在他的中篇小说《青春期》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劳动改造人员,长期的政治、心理压力,以及那种独特的家庭生活(只与母亲在一起生活),主人公对异(女)性的无知和空白让人悲哀万分,好不容易有一位女人愿望让他品尝性的美味时,他却因为胆怯而无法作为了。那女人说:“哥哥哟,你的心先怯了”。
  张贤亮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对性的缺憾,他所要表达的正如我看不惯张贤亮先生小说中的议论一样:“怯,是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魔障都是从自己心里产生的,现实不存在恐惧,恐惧都是境由心造”。
  有些事并不是经验不足,而是经验太多。我们做有些事,往往是想得太多。记得有一篇调查,说中国首富前十名中只有一名高学历的,其他人受的文化教育都比较低;只有一名是就地致富的,其他人都是异地致富。为什么呢,因为高学历学的知识太多,因为当地人对当地环境太熟悉,就会把很多以往的经验找出来,反复说服自己,用历史上那些失败的事例告诫自己这事做不成,心儿先怯了呀。
  事实上,做成功任何一件事之前,每一次都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把握是很难做到的,而一些善于行动的人会在开始之后运行过程中完善那些不充足的条件,另外一些人却一直在等待所有条件的成熟,结果什么事就很难做成。据说美国当年创意办《读者文摘》杂志的设想者有6位,其中的5位因为当时邮局不办理征订手续,就等半年后邮局开通了再想创办,而另外一个人与妻子却不等邮局开通,自己亲自写信联系征订客户,半年后那5人到邮局联系时,《读者文摘》杂志已经创办了。
  我们普通人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办大事,都要办成大事,但是总有一些事等着我们去办理,总有一些事等着我们去做决定,无论如何,心千万别怯,千万别为自己那多余的知识和经验所左右。
  喜欢上一个人,却怕人家拒绝不敢表白,有一个绝好职位的空缺,却不能在第一时间里去积极申请争取,有一个利润很丰厚的生意,总想等看清了一切风险之后再投资,这样三等四想怕这怕那,一切有利的机会就都会失去,惟一等待自己的只有老大徒伤悲的后悔。之所以这样,都是心先怯的缘故。
  凡事先试试,再想想,哪怕是失败了,也能收获教训的。也就是说一定要做一个坚定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者。别做张贤亮先生笔下《青春期》的主人公,一生啥事也没做成。
其他文献
赵蕊,私人旅行设计师。从事旅游行业13年,先后供职于中国旅行社总社,中青旅会展公司等企业。多年司职产品设计总监、运营总监及后台操作总监等核心职位;精通英语、阿拉伯语,主攻市场中东、非洲、中南美洲及南亚市场。2013年成为私人奢华旅行设计师,倡导精心设计的精致旅行方式。  赵蕊从小的梦想就是去看一看这个世界,所以三十岁之前她利用所有的时间与机会出游,去世界上她能去到的任何一个地方。相对于绝大多数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