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考大学容易吗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和上海,一直是民国高等学府最集中的地方。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生的条件相当薄弱,各高校通常只能自主命题招生,还得花钱在报纸上提前登广告,吸引学生上门投考。
  这些高校和旗下的附中、附小一起,不仅教书育人,还促成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高校经济圈”:在它们周围,总是有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老师课余时间可以去赚点外快。上了补习班,自然就有做不完的题。别以为民国的补习班很悠闲,“题海战术”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万能的。
  考数学却被英语虐
  比起现代动辄好几页的高考试卷,民国时期的考卷多半短小精干,甚至只有几道题。
  那个年代,代数、几何等被视为西学,许多高校都会用英文出数学题,加上必考的外语,ABC不够好的人们,考北大至少得悲剧两科。此外,民国私立教育繁荣,各种教会学校、外商学校除了文史科目,基本是全外语考题……
  实在搞不定,你可以和众多焦虑的民国理科生一样,投入文科的怀抱。于是,高校里的文理比例就失衡了。根据国民政府的数据,192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人,文科生占73%; 1930年,文科生比例增至75%。
  此外,时事通常会在考题中占不小比重。1925年北京交通大学——中俄邦交恢复论;1926年北京私立民國大学——试分述中国之外患与内忧。
  上大学真的很贵
  在193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之前,想读大学你就得像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提着行李跋山涉水,天南地北地赶考。
  上大学真的很花钱。1927年6月国民政府规定,大学教授的月薪为400至600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为1 5元,县长每月20元。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教授们高收入的背后,除了政府咬紧牙关拔的补贴,剩下的就得由学费来承担。北大一学年要交60元,清华是40元,而南开、复旦等当时还是私立大学,没有政府补贴,一学年就要100大洋。身为教会学校的金陵女子大学,一年学费200大洋,外加20块书籍费、10块校服费;去实验室要交24块钱,去图书馆要交10块钱……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正是“冷战”对抗最激烈的时候,当时的美军为了应付那些假想敌,开发了一大批针对性极强的武器,一款代号为A-10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就是其中的一员。时至今日,“冷战”早已结束,当年的许多武器都失去了用武之地,纷纷退役。可是,偏偏A-10却仍然活跃在战场上,而且上阵露脸的机会比时下当红的众多“明星战机”还要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更慢,更近,更简单  服役之初,美国军方给了A-10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