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输血安全是考核各医疗机构的关键性指标。输血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安全输血可使患者起死回生,否则,产生的不良后果将危及生命。在整个输血过程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护理工作;安全输血;重要性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3条规定: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1]。医生决定后下医嘱。除输血医技人员鉴定、配血、发血以外,其余的工作全由护士来操作。护士在输血治疗中既是具体执行者,又是最后把关者,护士在安全输血护理操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血样采集与送检
1.1 确定输血后,由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执行输血的护士必须责任心强,足够细心和耐心;掌握扎实的输血知识,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热爱本职工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才能确保受血者标本准确无误,防止抽错患者血液标本或者贴错血液标本标签所造成的血液误输现象。采集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血液标本与申请单、不规则抗体筛查检验单、处方、血样量、无溶血,无异议后送交输血科。
一位护士严格遵守一次只为一位输血患者抽取配血和血型样本的原则,不能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拿错标本的危险)。护士采集正确的血液标本对正确的血液输注起着关键的源头作用。护士还应监督审核医生所填写的输血申请单是否完整、有无错项及漏项。
临床输血申请单既记录患者输血前的基本状况和输血辅助诊断记录,也反映了临床医生作出输血决策的相关内容,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医院提高输血申请单质量是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措施。申请单填写的完善、正确及血液标本的准确性,是护士监督把握输血安全最关键的第一步。
1.2 由护士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试管所贴标签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病案号、抽血者姓名。为了保证安全性,申请单和血样必须由主班护士亲自送递,禁止指派实习护士和患者家属送递。经核对准确无误后,须由护士认真填写血液标本来源登记本。严防差错发生,利于追溯源头。
2 核对血液制品
配血合格后,由护士到输血科取血。领取血液时需进行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与输血科工作人员核对制度。申请单与交叉配血报告单内容无误,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凡血袋出现以下情况,护士有权拒绝:血袋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破损、溶血、漏血、有凝块、有气泡、变色、有絮状物、过期等[2]。
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第二步。
3 血液输注
3.1 输血时,由两名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血型,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并遵照医嘱,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先输生理盐水,接着混匀血液成分,动作要轻柔,旋转式摇匀血袋。切忌震荡,以免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
3.2 输血中要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输血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15min一定要慢,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老年体弱、婴幼儿及心、肺功能障碍者,宜慢1~2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15min后若无反应,应以人体最大耐受性输入。要明确各种成分血输注的时间限制。
3.2.1 全血或红细胞2~6℃保存。离开冰箱30min以内输注。最长输注时间不能超过4h。
3.2.2 洗涤红细胞和溶解后的冰冻红细胞若不能立即输注,只能在2~6℃保存24h。
3.2.3 血小板应立即输注,20min内输完。
3.2.4 冷沉淀应立即快速输注。
3.2.5 血浆制品溶化后30min内输注,20min内输完。如果不能立即输注应该保存于2~6℃冰箱内并在24h内输注。一般情况下,同时领回不同成分血液制品(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时,输血顺序为: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3]。护士在执行输血过程中熟练掌握以上输血相关知识,细心观察,完善各项操作。这是保证输血质量及安全的第三步。
3.3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熟练的技术、细致的观察、反复的巡视以及亲切的问候,使患者在输血时能放松心情,增加安全感。合理处理输血中发生的细小问题,对出现紧张、恐惧的病人,护士应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对于休克、昏迷、大出血、DIC等重病人,应立即上特护。这一过程更加突出了护士的重要性,呼唤着医护者的责任感及道义感。
密切监护输血过程,认真填写输血记录,记录内容为:输血日期与时间(开始、结束时间)、速度;血型及成分;输注的血液和血浆的袋数;输注的容量;血液制品编号;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血者签字。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认真检查受血者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作相应处理。同时,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血袋1天备查(4℃冰箱保存)。如无输血反应,备查血袋第2天按医疗废物处理。如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停止输血,须将原血袋余血及新采集血样交输血科。护士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及时返交输血科保存。这是保证安全输血的最后一步。
输血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血液非常宝贵,输血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技术,属于活体移植从血管到血管的精密治疗过程。保证整个输血安全过程的,护士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具有丰富的输血知识和严格的执行护理输血操作规范。掌握各种血液成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保证输血过程安全有效,是每位护士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7-50.
【关键词】 护理工作;安全输血;重要性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3条规定: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1]。医生决定后下医嘱。除输血医技人员鉴定、配血、发血以外,其余的工作全由护士来操作。护士在输血治疗中既是具体执行者,又是最后把关者,护士在安全输血护理操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血样采集与送检
1.1 确定输血后,由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执行输血的护士必须责任心强,足够细心和耐心;掌握扎实的输血知识,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热爱本职工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才能确保受血者标本准确无误,防止抽错患者血液标本或者贴错血液标本标签所造成的血液误输现象。采集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血液标本与申请单、不规则抗体筛查检验单、处方、血样量、无溶血,无异议后送交输血科。
一位护士严格遵守一次只为一位输血患者抽取配血和血型样本的原则,不能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拿错标本的危险)。护士采集正确的血液标本对正确的血液输注起着关键的源头作用。护士还应监督审核医生所填写的输血申请单是否完整、有无错项及漏项。
临床输血申请单既记录患者输血前的基本状况和输血辅助诊断记录,也反映了临床医生作出输血决策的相关内容,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医院提高输血申请单质量是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措施。申请单填写的完善、正确及血液标本的准确性,是护士监督把握输血安全最关键的第一步。
1.2 由护士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试管所贴标签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病案号、抽血者姓名。为了保证安全性,申请单和血样必须由主班护士亲自送递,禁止指派实习护士和患者家属送递。经核对准确无误后,须由护士认真填写血液标本来源登记本。严防差错发生,利于追溯源头。
2 核对血液制品
配血合格后,由护士到输血科取血。领取血液时需进行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与输血科工作人员核对制度。申请单与交叉配血报告单内容无误,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凡血袋出现以下情况,护士有权拒绝:血袋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破损、溶血、漏血、有凝块、有气泡、变色、有絮状物、过期等[2]。
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第二步。
3 血液输注
3.1 输血时,由两名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血型,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并遵照医嘱,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先输生理盐水,接着混匀血液成分,动作要轻柔,旋转式摇匀血袋。切忌震荡,以免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
3.2 输血中要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输血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15min一定要慢,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老年体弱、婴幼儿及心、肺功能障碍者,宜慢1~2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15min后若无反应,应以人体最大耐受性输入。要明确各种成分血输注的时间限制。
3.2.1 全血或红细胞2~6℃保存。离开冰箱30min以内输注。最长输注时间不能超过4h。
3.2.2 洗涤红细胞和溶解后的冰冻红细胞若不能立即输注,只能在2~6℃保存24h。
3.2.3 血小板应立即输注,20min内输完。
3.2.4 冷沉淀应立即快速输注。
3.2.5 血浆制品溶化后30min内输注,20min内输完。如果不能立即输注应该保存于2~6℃冰箱内并在24h内输注。一般情况下,同时领回不同成分血液制品(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时,输血顺序为: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3]。护士在执行输血过程中熟练掌握以上输血相关知识,细心观察,完善各项操作。这是保证输血质量及安全的第三步。
3.3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熟练的技术、细致的观察、反复的巡视以及亲切的问候,使患者在输血时能放松心情,增加安全感。合理处理输血中发生的细小问题,对出现紧张、恐惧的病人,护士应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对于休克、昏迷、大出血、DIC等重病人,应立即上特护。这一过程更加突出了护士的重要性,呼唤着医护者的责任感及道义感。
密切监护输血过程,认真填写输血记录,记录内容为:输血日期与时间(开始、结束时间)、速度;血型及成分;输注的血液和血浆的袋数;输注的容量;血液制品编号;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血者签字。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认真检查受血者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作相应处理。同时,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血袋1天备查(4℃冰箱保存)。如无输血反应,备查血袋第2天按医疗废物处理。如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停止输血,须将原血袋余血及新采集血样交输血科。护士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及时返交输血科保存。这是保证安全输血的最后一步。
输血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血液非常宝贵,输血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技术,属于活体移植从血管到血管的精密治疗过程。保证整个输血安全过程的,护士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具有丰富的输血知识和严格的执行护理输血操作规范。掌握各种血液成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保证输血过程安全有效,是每位护士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