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太极拳歌诀正误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姜容樵原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拔千运化良。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搛别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歌诀六: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以上《太极拳谱歌决》六首出自姜容樵、姚馥春合编的《太极拳讲义》。《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发行,在书中自称太极拳谱是“乾隆旧本”,但也乏史可证。
  姜容樵、姚馥春的太极拳得自于其友人汤士林,汤氏的太极拳与社会上所流传的稍有不同,独具特点。汤士林不仅传授了十三式和长拳,还留给他们一本太极拳古拳谱,古拳谱有歌诀和注释,和世传的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谱类似,但内容要多出三分之一。汤本太极拳谱包括歌诀七首,除《十三势行功歌》与世传本相同外,其余几首均不载于他谱。因为在书中姜容樵先生尊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史学家唐豪故此对姜先生抱有偏见,称其“最善扯谎”。因此,其书中的《太极拳谱歌诀》等也被抹杀,被认为是姜等自撰。唐豪的观点有点偏激,从汤本拳谱中保留的错误可见,此拳谱绝非姜等自撰,也非汤士林所撰,拳谱出处肯定在汤士林之前。姜、姚得到谱后曾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但虽有汤君详细解说仍然有错误存在,可见即使汤士林自己也不能完全对其拳谱吃透。这一点正说明了汤本的可靠性,绝非姜氏造假也。就是连上帝尚且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起来的石头,汤氏也必不能创造一篇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
  在《歌诀一》中有两处抄误,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即姜氏是明知拳谱有误的,但无处得正,只好存阙。这两处错误现世久矣,有很多的太极拳研究者都试图做出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解释可谓千奇百怪,皆于理难通。其实“束烈”实是“束肋”之误,“胃音”其实是“背脊”之误,这一误竟致百年,从没有人将它纠正回来,可谓遗憾。
  我何以这么肯定呢?因为此术语在济源神拳里面有迹可循。2006年我在济源市寻访了当地的神拳(当地的武术拳种)。并在神拳传人那里得到了《神拳拳谱》。“束肋”乃是神拳拳论中的术语,在神拳中称作“束肋下气”或作“束肋下腰”,如有疑问者可寻神拳传人一问端的。原本我对于此太极拳歌诀并没有留意,因为对也好错也好,我们总是无能为力的,也没有幻想过能解历史谜团。但是看过了《神拳拳谱》之后,对于《歌诀一》中的“束烈下气把裆撑”一句却自然地看出了“束烈”是“束肋”之误。其实把“肋”读成“烈”正是怀庆府方言的口音。神拳是济源一带的地方拳种,大约起源于清初,其拳谱第一篇为《神拳身法》,谱曰:“两仪生于太极,一本发为万物。一者何?心也。万物者何?无不动也。太极者何?意也。两仪者何?腰胯导也。心意动,即下腰开胯,滚肩束肋,钻脑胫。自呼穴以致足心,一时皆动。所谓动无不动也,有次节,无先后。”实乃字字珠玑,用简练的语言道出了武术身法的总则。动作出于心意,心意一动,则从上至下动无不动,浑然一体。何为腰?身中也,内为肾,外为腰。何为胯?两股间为胯。开胯者何?开出孔也。脊背骨之下,砚窳平之上,两旁有眼处,腰从此下。站立时,豚板上两窳处,胯眼也,胯从此开。其间腰与胯错落之,胯开几分,腾出孔,腰下几分。用简单的话说,可以用“气沉丹田”概括,但又更加细致入微。“滚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沉肩。对于“束肋”,拳谱叙述道:“束者何?如手之往下拘束也,日久则束到丹田。何为肋?肋骨也,即俗语所谓肋肢。肋从此束。束肋所以直体而扑身,所以亦下腰。”束肋即是使两侧肋骨内合,这是人体中节达到“一贯”状态的关键。而束肋的目的呢,还是为了气沉丹田,即“束到丹田”,另外还有“下腰”的作用。束肋后才可能使进身时保持整体,中节的一贯状态谱中称为“直体”。在神拳中束肋和下腰是相互关联的,而歌诀中“束肋下气”无论在语言上还是作用上与神拳的说法都相一致。
  其实《歌诀一》中的“束肋”之误是早就有人纠正的,早在沈寿先生点校的《太极拳谱》中已经做了收录,沈先生点评道:“有把‘束烈’改为‘束肋’的可通。”但由于没有人做出内涵分析并拿出证据佐证,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仍然有研究者见仁见智,另谋新说。笔者恰巧在近期杂志上看到了李秒丰先生的文章《遵化太极长拳小考》(《精武》2008年第3期),文内说:“把歌诀中‘束烈’改为‘束肋’虽可通。似乎是对的,但只要稍懂内家拳要领的人都能体会到束肋只能是提气,而不能下气,只有肋张才能气下。”这种体会似乎是对的,但岂不知束肋的目的正是下气而不是提而不下,束要往下束而不是往上束,《神拳拳谱》上明白地说“束到丹田”。如果把歌诀中的“束肋”和“下气”放在一起合参应该更容易解悟一点。
  《歌诀一》的另一处错误是“胃音开劲两捶争”,“胃音”其实是“背脊”的抄误,读者把字形放在一处比较就可知我说不谬。力由脊发,两手对争,其中道出了武术发力的秘密。《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曰:“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劲力的来源在于脊背而不是手臂,这才是内家拳所修炼的力量来源。河南一带习惯上称拳为捶,两捶争即是说两臂对争,这也是通臂拳所说“通臂劲”的来源。当破解了“束肋”之谜之后,我自然考虑到“胃音”的问题,在看过神拳拳谱后,束肋的问题一眼就明白了,但这个“胃音”仍然费尽思量,毫无头绪,因此我拿起谱子请马雷石老师帮忙参详。我说:“能不能本着拳理,从音误和形误两方面来破解这个词呢?”记得当时马老师低头沉思了不到两分钟,然后说道:“可能是‘背脊开劲’吧。”我听罢不由得拍腿赞叹,以为绝妙,想不到问题的解决就这么简单!此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辗转不得其门而入,马师却轻轻一语道破,修养层次立判。而“背脊开劲”又是何其合理,一下子就从根本处把握了神髓。把两词比较,形误的痕迹历历可数!
  历来对于“束烈”、“胃音”二词,各位拳家却有着千奇百怪纷杂不一的解释。例如孟乃昌先生注:“‘束烈’略费解,‘束’,聚集收束之意,‘烈’,火盛或浓烈之意。合二字为聚集温热之意,应指气之汇聚于丹田。”又认为:“‘胃音’即胃部周围,指心胸部,并及于腹部。”沈寿《太极拳谱》上注有:“‘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 解。”也有把束肋解做“束敛”或“束腋”的;有把胃音当作“威音”、“背筋”等的。更有拳家认为:“‘束烈下气’是收束暴烈的意气,使得心安体舒,气沉丹田,松腰坐胯,撑裆以取其势。而‘胃音开劲两捶争’的意义是丹田哼哈二气发劲,以助两手出拳的猛锐。”在姜容樵早已注明有误的地方,偏偏还有许多人在此坠马,不仅如此,对于二词竟然还引经据典说出很多无谓的道理。在王志远先生的《<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中笔者看到这样的解释:“而‘胃音’之‘胃’,窃疑系胸字古异写‘胸’之误……‘音’即‘荫’之假借,作处、部位等解。故‘胃音’即‘胸音’,即‘胸荫’,亦即胸部。”并且还举出《说文解字》、《黄帝内经》等等,真正是掉书袋。以前在大学昕老师讲课说“有拐杖就有瘸子”不由得一愣,老师又说:“给你个拐杖就瘸了。”听后会心一笑,却又不免心里悲凉,感慨世事的复杂难预。在西方有个鸟和鸟笼的哲学命题,哲学家说:“给你个鸟笼,你就会放只鸟进去。”有人说:“不会的。我不喜欢养鸟,不会买鸟的。”于是二人打赌,哲学家送给他一只精致的鸟笼。那人把鸟笼子挂在客厅内,每当客人来访时总会问道:“你的鸟怎么死了?”或者:“这么漂亮的笼子,怎么不养只鸟呢?”于是他就向别人解释他并没有养鸟,没有死过鸟,也不喜欢养鸟。但客人接着还会问他,你不喜欢养鸟为什么要挂只鸟笼呢?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之后,他终于不厌其烦,买了只鸟放进去了。试想想我们美妙抑或奇怪的理论当中,又有多少是因为有了笼子后填进去的鸟儿?为什么拳谱中的“虚领顶劲”,很多人宁肯相信是“虚灵顶劲”,因为“灵”字更符合道家的宗旨。为什么有很多人宁肯相信太极拳和修道有关,因为他们认定张三丰是祖师。
  歌诀一改正后如下: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
  背脊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指”是古人用法,毋须改。——作者注)
  “顺项贯顶”正是顶头悬的要领。一个“贯”字将“顶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顺项”又把脖子的松而不僵表达出来。项顺则头正,头正则身正。我们语言习惯上常将“肩”、“膀”合称,此处膀实是指肩关节,此处用“膀”字比用“肩”更符合音律,而表达效果来说“膀松”也优于说“肩松”。束肋下气则保证了身直和气沉丹田,不仅如此,束肋还保证了身体中节的整劲,更有利于进身和进步。“撑裆”和“圆裆”道理相通,而如何做到圆,各人的说法却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圆裆的目的在于裹胯,裹胯的目的在于左右两腿合住劲,否则,无论怎么“圆”也是徒劳的。“背脊开劲两捶争”句又说到了发力的要领,力源于-脊而通于臂,一个争字完美表达了通臂劲的内核。前面两句从头到腿的要领都做了描述,最后一句乃说到了对脚的要求。古文中“指”、“趾”不分,我们现在多写作“五趾”。步法要稳当,五趾要抓地,这样足心含空,足背微弯像弓一般,使步法更稳定也更灵敏。此歌诀寥寥几旬道尽了身法之秘,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放于卷首可谓恰当不过。总结出此拳谱者当之无愧为大家手笔。然此歌诀中的术语和济源的神拳颇为相通,并且又不见于后世的太极拳中,因此这些歌诀的作者和神拳或者神拳和太极拳也许还存在什么渊源。
  《歌诀二》就是《十三势论》一篇的总结,此篇曾由杜元化传播出来,杜声称是“蒋发受山西师傅传歌诀”,这种说法和姜容樵书中所说的“张三丰传,王宗岳注”的论调相同,杜又得自于何处,二者关系如何,有待于专家评定。《歌诀三》是来源于《太极拳论》,文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只有前两句不见于他谱。传统上认为丹田是力量之根本,不仅武术这样,其他技艺诸如杂技、戏曲等等无不重视丹田的作用,无不要求“较起丹田劲”,有了丹田劲就有了所谓的内功。心意拳常讲一个“合”字,即上下左右往内合于丹田,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提肛收腹,束肋下腰,无非就是要求“合”住,说得华丽玄虚一点就是攒簇五行,又叫做和合四相、会聚中宫。“拿”字运用极妙,形象地表述了“合”之内涵。“哼哈二气”说的是吐声发力,少林拳中也常说哼哈二声,但是发音并不仅有“哼”、“哈”两个,而有多种,心意六合拳发音有五种,称为雷声五音,汤瓶七势拳又称七声拳,包含七种发音方式,太极拳谱中记载有“打手撒放”八种发声:“搠、业、噫、咳、呼、吭、呵、哈”。发声方式多样,哼哈二字只是概括,哼乃鼻腔发音,哈乃口腔发音,二字包括了发声的两种形式。《歌诀四》也是《太极拳论》的部分内容,文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歌诀五》则恰好是《十三势释名》的内容:“十三势者,搠捋挤按採捌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探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歌诀六》是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总结,谱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有意思的是,此歌诀包括了《心解》的两段,可见此歌诀作者所依不是经过武禹襄修订后的太极拳谱。唐豪先生曾认为是杨门弟子修改了武氏的拳谱,把两段合在了一起,我则认为杨氏谱是原状,武氏谱是经过改装的。如果认为此歌诀来源于张三丰,又认为武禹襄有著作权,在此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之中。
  汤氏太极拳谱为什么有其他拳谱没有的东西?为什么又与济源神拳有相像之处呢?济源位于太行山、王屋山脚下(愚公故事的发生地),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兴盛之地,有很多著名的高道和道院。传说汤士林先生“十一岁时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见金恩忠《国术名人录》),窃以为“太白山”或为“太行山”之误,那么和济源神拳相似的原因也就昭然若揭了。因此建议相关专家从这里入手,或许还有意外的收获。
其他文献
俗话说,真传几句话,假传万卷书。意思是,真正的武功,其核心内容是非常简单的,任何艺术都是这样吧,在丰富而复杂的教学体系中未必能得到多少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反而倒是在极其少的指点下却能悟出真理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代大师。  小时候,在看过的书中,一位科学家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要想得到永久的实在的东西,范围须力求其小,研究须力求其精,这是成功的秘诀。  我想“至简”一方面说的是形式的
编前语:  张全海先生在考证曹继武生卒年的问题上,花了不少的心血,做了许多文献梳理工作。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应该得到应有的感谢与尊重。心意拳的传人们也确实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有必要继续集体服从或盲从那些杜撰的形意拳史了。    《清实录》、池州(贵池)地方志、《兴安府志》、缟溪《曹氏宗谱》等诸多史料已明确显示曹日玮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八月病逝于陕西兴汉镇挂印总兵官的任上。这个问题已经在十年前
考虑到毛里求斯独特的火山构造、历史、文化以及岛上充满活力的人民,毛里求斯贝尔马尔度假村的景观规划及最终度假村景观和艺术品被设计成为一系列私室,让客人在度假村拥有别
近几年来,葫芦岛市浅海浮筏式养殖海湾扇贝发展迅速,仅绥中止锚湾海区已养殖2万多台筏。伴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扇贝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生长不良,规格小,使养殖业蒙受很大的经济
<正> 奥古斯德·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生于蒙特利埃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官吏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巴黎工艺专科学校。1818年,他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