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时间的时间机器

来源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小时候最爱的玩具还在吗?你曾经最爱看的动画片已经不播了,你最喜欢的那条裙子和裤子已经穿不上了,款式也已经过时了,你最喜欢的朋友可能分在另外一个班了,也可能去了另外一个城市……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时间,时间从没停止流逝,在流逝的时间里一切都变了。
  雨果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的过程。
  这个句子好长。
  如果人长大了,但心爱的东西不会失去该多好。
  我们要留住时间。
  留住时间的办法很多,一个是用记忆,用你的脑袋和心灵永远保存,用你的身体做记忆的硬盘,但是,记忆好抽象、很虚拟,没有一个实物形态,可以被眼睛看见,可以用双手把玩,何况,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薄。
  人类童年的时候,一族人围着火堆,听年长者讲故事,记忆以语言和声音的方式保存,我们对远古时代的记忆,很多都通过“神话传说”和“史诗故事”流传下来,时间以“听觉”的方式保存下来。
  等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籍,过去发生的事,记录在书本上,时间以“视觉”的方式保留下来。
  人类又发明了录音,发明了摄影,时间以直观的“听觉”和“视觉”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但是,摄影是静态的,一张一张的照片,把时间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片段,跟真实的时间形态不符合,等到人类发明了摄像,我们在电视里、在电影中,终于看到了流动的时间,整整一段时间被以“听觉”和“视觉”结合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你家有你小时候的“家庭录像”吗?但是摄像也只是保留时间的初级阶段。
  也就是说,故事、书本、录音、影视,都是留住时间的“机器”,我们现在已经有“时间机器”了,只是,还不够高级。
  在小说《莫雷尔的发明》里,小说家想象了一部时间机器,这部机器可以像电影一样播放,你可以走到电影里,跟电影里的人物一块儿生活,这部机器以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等形式把时间保留了下来,但是你不能和电影里的人物交流,因为他们看不见你,你也无法改变电影里发生的事。你就像走进了一部3D纪录片。这也不是真正地留住了时间。
  时间真的是可以留住的吗?留住时间的机器可以发明出来吗?
  如果发明了时间机器,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有失去时间的感伤了?我们也不用再珍惜时间了?
  我们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发明可以留住时间的时间机器?
  还是它像永动机一样,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是不可能发明制造出来的啊?唉,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吧。
其他文献
他如是说:“上辈子已经在孟婆汤中遗忘了,恩怨不都一笔勾销了吗?”  梦行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夏夜仰头望天的时候,近乎跌落的眩晕感把你拽进天上的汪洋里去,那儿有白鲨与鲸。你扶着白肚皮逆飞,可以游过城市的霓虹。或是狂风骤起,黄沙急旋,你步履匆促,似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沙峰平地崛起,沟沟丘丘如上帝随手的曲线,路挂在沙坡上,斜在沙坑里。风更猛,你的上身几乎趴在骆驼的前峰上。驼铃声阵阵,你行在路上,活在梦里。
“什么,老师要变魔术?”课正上到一半,老师就说出了这个消息,大家受宠若惊,上课的气氛更加活跃了。  “请看大屏幕。”于老师神秘兮兮地说。  “秘密抽出几张扑克牌放入另一叠中,老师就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快找出来。”什么什么?没听错吧?老师竟然要变难度如此之大的魔术,他会吗,他要变不出来,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想到这里,我突然幻想出老师变不出来魔术的情景:风靡全校的于德明老师,这时却站在讲台
四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战战兢兢地走进了素描教室。启蒙班报不上,只好去报了高级班。看着那些哥哥姐姐们精美的画作,我变得又羡慕又惊慌。  幸好老师比较善解人意,他明白我没有任何的素描功底,就给了我一张简单的小画,让我临摹。我僵硬地坐在了一个女孩的旁边,呆呆地看着那幅用于临摹的小画,竟不知如何下手。 “我来帮你好了。”旁边的女孩看出了我的窘迫,便帮我打了一个轮廓。我松了一口气。在她的指导下,我成功地完成了
一、绿色课程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其中课程一词就是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这与今天日常用语中“课程”的意义已经极为相似。“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我国学者石中英先生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是:“文化就是在人们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
最近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在热议:是“虎妈”好,还是“猫爸”好?我觉得,其实不管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对待我们的心情一定都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尽管教育方法需要斟酌,但是只要我们能大胆地去沟通,我相信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我的爸爸妈妈既是“虎妈猫爸”,也是“虎爸猫妈”。妈妈平时把我的时间占得很满,让我觉得很紧张,爸爸这时就会为我说情,妈妈也会给我“放假”。反过来,爸爸有时也会问我:“今天
那一年,女孩住在乡下姥姥家。  开春的时侯,姥姥抱来一个大纸箱子,轻轻地放在木桌上。女孩眼睛忽地亮了,流露出未知的好奇,刚伸出的手被“啪”的一声打下。女孩白皙稚嫩的小手微微泛红。女孩惊愕了,姥姥宝贝她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凶她呢?女孩鼻子一酸,眼泪如断线的珠帘落了下来。  “别哭了,箱子里装的是葵花子儿,这可是你姥姥留种的葵花子!可宝贝了,我都不让碰!”小叔撇撇嘴说道。  女孩的哭声止住了,她想起来老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天气:晴  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上海野生动物园玩儿。  首先,我们来到喂食鲤鱼喝奶的地方,每条鱼都十分可爱,个头都比较大。一开始我找了一些鲤鱼比较密集的地方投食,把奶瓶往水里放,随即,一大群鱼就围了过来,争抢着吸管要喝奶。它们喝奶的时候,吸得可厉害了,要是一不留神松手的话,奶瓶肯定就要被拖走了。我还要重复一下,这些鲤鱼喝奶的劲儿可大了,就好像快要把我的手臂也拉下去一
人生如棋,棋中亦有人生。中国的“琴棋书画”中,我最偏爱棋。那看不见硝烟,却处处弥漫着杀气的“战场”;那英勇无比,冲锋陷阵的棋子;那防不胜防的险招,无一不使我陶醉。  初看象棋便为之心动,也越来越专注于象棋。与他人对阵时,整个人全身心都专注于棋。下棋,往往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让我觉得“棋”中之妙。每当我细细观察象棋的每一步时,就会有种全世界只有棋的感觉。而当你找到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
迎着微风,赏着美景,不知不觉荡到了芜湖。沐浴着阳光,聆听着鸟鸣,满怀好奇地踏上了步行街,嘿,还品尝了一道美食——烤羊排!  我们一家三口走进一家羊肉店,点了三根中辣,两根原味的烤羊排。没一会儿,羊排就上桌了。五根色彩不一样的羊排被整齐地摆放在同一只盘子里,像五座迷你的小桥横跨在同一条清澈的溪水上;羊排上面星星点点的椒盐和孜然,就像是镶嵌在桥上数不胜数的彩石子儿,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两座“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