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s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适时的调控,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产生即时的明显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还能产生延时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合理调控课堂结构
   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理解和运用的。”要使教学环节张弛有度,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要调控课堂结构。一堂课的导入阶段是课堂的“兴奋时区”。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要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引人入胜,创设出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堪称短篇小说巨匠,蜚声世界文坛。他的中短篇小说,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他的名篇佳作,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手不释卷;《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一篇。随着这篇小说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温情脉脉的面纱被逐渐揭开。虽是平凡琐细的事情,读者却深刻地感受到世间人情的冷暖,不由地随着作者去追寻。小说的魅力从何而来?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揣摩课文,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导入新课,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情学习课文。由此可见,小小的导入也蕴含着教学策略,具有优化的空间。此外,“兴奋时区”还存在于教学的高潮阶段,教学时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重点难点时,要设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兴奋状态,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以实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二、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各种偏离正轨的观点或错误,它们也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但它们的形成暴露了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过程中的欠缺与教师教学上的漏洞,能提供最真实的教学反馈和调控课堂的方向。关注学生的错误,并将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历来被中外教育家所重视。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会成为其取得进步的基石和促进学习的法宝。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回避或棒杀,而要冷静辨别分析,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更正,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调控。一位教师在讲《雷雨》时,请学生表演侍萍撕支票的情节,一个学生平静地把支票撕了几下,然后放在桌子上;另一个学生则快速地把支票撕了,然后狠狠地扔在地上。这时教师指出,要在课文前后语境的基础上,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人物的行为、性格。经过再读课文深入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侍萍只有慢慢地撕碎支票,才能宣泄她三十年来刻骨铭心的痛和恨,才能表现出对周朴园老谋深算阴险收买行径的轻蔑鄙视。她长期的忍辱负重顽强自生的苦难经历,给予了她蜕变,撕支票是她尊严的体现,说明了她与周朴园的彻底决裂。教师本着关注学生内心成长的理念,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错的方法。
   三、灵活应对学生的意外问题
   如何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种挑战。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意外。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的权利,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产生个性化的见解。学生的奇思异想、奇谈怪论往往蕴含着重要的生成信息,教学时需要作出理性的调控。教师应灵活应对利用学生的意外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导而弗牵”,演绎柳暗花明的畅达与美丽,成就一份没有预约的精彩。高中课文《说“木叶”》深入分析了古代诗歌避用“树叶”而用“木叶”的现象。作者认为“木”、“木叶”比“树”“树叶”更能表现疏朗的清秋特点。语文特级教师杨先武在执教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却提出了疑问:既然“木”更能表现秋景,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不写成“枯藤老木昏鸦”?杨老师并有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将整句联系起来理解。通过认真思考,有学生发表了有说服力的见解:“藤”和“树”更能形成联系,可以说“藤缠树”而不能说“藤缠木”。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昏鸦”一般歇在树枝上,而不说“昏鸦歇在老木上”。杨老师进一步指出:课文并没有把这些意象的用法绝对化,古诗中也是灵活运用这些意象的。可见,学生的意外问题不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正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带来的意外收获。
   尹红斌,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与语感都有着极大的关联。在新课改之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笔者试着从揣摩语感、积淀语感、把握语感三方面谈及一些想法:   1.引导学生从字词中揣摩语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字词,也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功底。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不会正确的运用。古有一字之师
如何实施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呢?本人在此文中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师生平等氛围   师生平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因此,营造师生平等氛围,就会使学生初步具有探究意识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想让学生真正树立起探究意识,必须要消除学生的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一前提就是让学生融入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探究教学的课堂中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逐渐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思潮下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拓展课外阅读文本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势在必行。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形式,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最适合学生年龄的阅读文本,更能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面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将优秀的青春文学作品引入作文教学是改善学生作文情况、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那么,应该如何将青春文学运用于作文
如何提高高三语文作文教学高效性,既让学生有兴趣写、不抵触,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下面以议论性散文写作为例来谈谈我在这方面做的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化整为零 分项教学   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真正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化整为零,进行分项教学训练。   1、训练开头,提升开头水准   元代乔梦符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精美、紧扣主题,给人眼睛一亮之感。议论文开头一般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