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获得持久的数学学习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数学智慧浸染学生的心灵。采用以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生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也就指日可待了。
【关键词】数学课堂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2-01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要培养学生获得持久的数学学习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而,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现象──这就是一些中下等学生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索然寡味,教师也常常认为这部分学生的大脑不开窍。针对此种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发他们僵化的数学思维,已成为当务之急。
兴趣,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人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关键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先乎于情,因此,教师应多加强与学生情感的沟通,进而增进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关心他们,呵护他们,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情境中时,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很容易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常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强烈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言行”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我”,提倡“人文关怀”要能善于通过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语调表达出对学生的爱,力求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的兴趣也就会逐步得到培养。
第二、教师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倘若一味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就会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只能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下去,课堂也就缺少了吸引力。有经验的老师总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不断探索研究,因材施教。年年教此书,年年人不同。我们有不同的学生,自然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个性,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提问法、分析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性。逐步形成了“通过师生双边关系,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长期的探索引领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法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得法,自会开窍。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解题技巧,进而从您的课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第三、教师要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使人缜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从实际教学中,体验到逻辑的缜密性,体会到探究的无限乐趣,从日常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长期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天然的悦目美,和谐美,比如人体的比例,舞台上主持人所处的位置等都以符合黄金分割为最佳选择。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视觉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审美效果。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建筑的设计中,产生审美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第四、教师要让数学智慧浸染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种传统文化。数学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一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变迁,数学家为科学现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伟大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丰富学科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为科学而献身的感人事迹时,介绍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讲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时,讲讲陈景润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定理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爱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种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生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 “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也就指日可待了。
【关键词】数学课堂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2-01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要培养学生获得持久的数学学习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而,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现象──这就是一些中下等学生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索然寡味,教师也常常认为这部分学生的大脑不开窍。针对此种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发他们僵化的数学思维,已成为当务之急。
兴趣,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人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关键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先乎于情,因此,教师应多加强与学生情感的沟通,进而增进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关心他们,呵护他们,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情境中时,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很容易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常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强烈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言行”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我”,提倡“人文关怀”要能善于通过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语调表达出对学生的爱,力求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的兴趣也就会逐步得到培养。
第二、教师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倘若一味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就会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只能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下去,课堂也就缺少了吸引力。有经验的老师总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不断探索研究,因材施教。年年教此书,年年人不同。我们有不同的学生,自然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个性,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提问法、分析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性。逐步形成了“通过师生双边关系,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长期的探索引领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法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得法,自会开窍。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解题技巧,进而从您的课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第三、教师要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使人缜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从实际教学中,体验到逻辑的缜密性,体会到探究的无限乐趣,从日常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长期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天然的悦目美,和谐美,比如人体的比例,舞台上主持人所处的位置等都以符合黄金分割为最佳选择。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视觉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审美效果。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建筑的设计中,产生审美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第四、教师要让数学智慧浸染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种传统文化。数学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一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变迁,数学家为科学现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伟大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丰富学科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为科学而献身的感人事迹时,介绍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讲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时,讲讲陈景润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定理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爱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种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生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 “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