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研究与现代生活建构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商角徵羽五千年礼乐传统源远流长润华夏,仁义礼智信亿万人文明理念建构生活兴祖邦”。这是悬挂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大门处的一幅巨型对联,经过两年筹备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于2014年7月10至15日在这里隆重举行。
  一、传统现代共创新 交流共享新平台
  2013年在武汉召开了本届年会筹备工作会议,乔建中会长及副会长、理事们听取了组委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的筹备工作汇报,确立了大会举办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拟出了一个中心论题,即传统音乐研究与现代生活建构。六个子议题:1.传统音乐与当代表述;2.中国传统音乐与国学;3.中国民族音乐学家研究;4.传统音乐在民间、城市、学校;5.楚音乐文化研究;6.新研究。
  华中师大音乐学院为传统音乐学会建立了一个正式的网站: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网(http\\:www.cctmusic.org.cn)。网站经一年多建设,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网站下设了“学会构成、学会历史、民族音乐学家、学术资源、学术交流”等平台,初步发挥出联络学会会员,促进传统音乐学术交流的作用。
  本届大会共收到参会申请351份,是历届最多的一次,大会发言共268人。本届与会代表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也有美国代表参会。参会代表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大学研究所机关和单位,分四个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讲,并举行了三场音乐会。主办方力图呈现出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建构的中心议题。
  2014年7月12日是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ILH)研讨专场及纪录片《老祖宗的声音》的播放专场。在整个大会期间,与会者自行带来学术著作,还举办了音乐学术图书交流售卖活动。
  二、回顾历史引感慨 继往开来齐放歌
  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委员会协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学会年会开幕式于2014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出席开幕式的有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学会会长乔建中,副会长王耀华、吴学源、张伯瑜、萧梅、张君仁、田耀农,中国乐律学会会长郑荣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两百多人。
  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主持。首先马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继而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发来贺词,随即开幕式播放了追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专题片《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历程》,通过对历届中国传统音乐年会的回顾,围绕传统音乐学术研究及其学会学术活动开展为主线,呈现了大量的历史史料和照片,与全体会员一起见证了学会发展的历史。
  影片毕,臧艺兵代表大会宣布第十八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正式开幕。乔建中代表学会理事会致辞。萧梅秘书长作传统音乐学会工作报告,组委会主任臧艺兵做大会筹备工作报告。之后内蒙古大学教授杨玉成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臧艺兵做了主题发言。杨玉成的题目是《口述表演的过程表述》,臧艺兵的发言题目是《传统音乐在国学中的地位》。
  年会闭幕式于7月14日下午在华中师大音乐厅隆重举行。吴凡、齐琨、杨曦帆、刘富琳四位学者分别代表各分会场作发言综述;乔建中当选为新一任学会会长,在总结性发言中乔会长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的召开。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获得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的举办权。
  大会的正式会议虽然闭幕,但是大会全部内容并没有完全结束,14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答谢闭幕晚宴,华中师大副校长出席了闭幕晚宴,祝贺大会圆满闭幕。令大家难忘的是大会晚宴成为各路代表抒发情感的一个大舞台,来自东西南北中各地的音乐人才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长调、花儿、民歌、葫芦丝、口技、说唱、昆曲、汉剧、越剧、黄梅戏等,展现了多才多艺的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更是传统音乐的传承者。
  三、前人引领写历史 后辈拓展新视野
  中国传统音乐以各种形态在我们的生活空间存在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和解读着它的意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参会代表的研究着眼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或某种文化现象,形成了对整个中国版图传统音乐研究的整体布局,是十分喜人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研究选题,如:《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以涪都重庆主办的音乐刊物为例》(汤斯惟)、《台湾豫剧唱腔艺术特征的流变》(周景春)、《神农架玉林班音乐研究》(王梦熠)、《抵抗与收编——武汉摇滚乐队SMZB(生命之饼)个案研究》(赵芳芳)、《延安鲁艺精神在东北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学分析——以1953年-1957年“东北音专”时期为主》(焦婧)、《城中村·村中戏——城市化语境中的当代南宁平话师公戏音乐研究》(甘楚雯)、《潮州筝乐的宫调研究》(郑荣达)、《冀中“音乐会”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齐易)、《咬定管子不放松——钟思第与冀中乡村考察》(张振涛)、《新疆与内地四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杨晗誉)、《民间丧葬音乐的去传统化进程》(范洪涛)、《移民文化背景下“襄河道”坠子的传播与传承》(谢秀敏、毛凯)、《台湾卑南族南王部落“妇女除草完工祭”的活动记录与音乐调查》(余静雯)、《先秦社祭遗风——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与花腰彝“祭龙”仪式考辨》(苏毅苗)、《哀悼与辟邪交织的献祭——海南三亚市东岸村黎族丧礼音声的田野考察》(刘厚宇、林日举)、《侗族大歌公母合唱理论研究》(刘雯)、《藏族“拉伊”(情歌)的互文性研究》(银卓玛)、《畲族起源新说——基于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的民族音乐学探索》(孟凡玉)等。
  新的研究角度不仅考验研究者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是对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新的研究视角,也是研究者对事物的新的发现和学术眼光和学术积累。其中有一批参会代表采用了学科交叉的融合理论,如:《从琵琶传入对唐代音乐的影响看音乐传播的规模与效应》(李丽敏)、《内特尔的(腹地游览)与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建军)、《清代丝竹乐与乡村中产阶级》(杨浩)、《浙江中部山区“胡公信仰”仪式音乐传播考察》(林莉君)、《传统音乐大数据的应用与未来》(滕腾)、《戏曲音乐中曲牌组合曲式之探讨》(施德玉)等。   还有一批论文以全新的前沿视角看经典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更新了当代的研究范式,如:《“声音”在道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功用意义之解释》(刘红)、《真声与假声、真情与假情——论贵州苗族民歌演唱的真、假声文化》(王文贵)、《中国“礼乐”制度下的琉球宫廷音乐》(刘富琳)、《从人类起源新说再探中国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薛艺兵)、《对建构传统与遗产过程的反思——以西北“花儿”为例》(苏独玉)、《口述史:尝试与体验》(乔建中)、《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形态分析:结构、社会与认知》(张伯瑜)、《论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音乐传统》(田耀农)、《宗教仪式中的自由精神——真耶稣教会崇拜中的即兴演唱与舞蹈》(韩露健)等。
  另外还有一批论文,他们以传统的学科方法研究新的音乐形式,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如:《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丝竹声——以UCLA丝竹乐队为例》(裘瑁晶)、《中国俗音乐论稿》(徐元勇)、《谁的笛、歌、舞和鼓——寻觅甘肃陇南藏、羌、Bei人混融区域的音乐之源》(陈盼)、《城市方舟——酒吧音乐文化运营模式研究》(吴雅梦)、《先秦盲人乐官瞽矇的消失与转型——从盲艺人三皇信仰与三皇会社谈起》(冯丽娜)、《云南景洪与缅甸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比较研究》(杨民康)、《“集体创作”遮蔽下的真实——现代京剧“样板戏”的“个性”创造》(黄琼)等。
  传统如果获得新的理解和重新认识,表述是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包括了传统音乐自身的传承和表达,也包括了对传统研究成果的当代表述,这也是文化创造的一个侧面。在本次年会的本议题中,倾向于对传统音乐自身的传承和表达研究的参会代表论文有:《自己对自己的田野——朋克乐队中的研究生》(唐磊诚)、《民俗的衍变与意义》(杨曦帆)、《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傩戏的民间存在——以江苏南通通剧为例》(王洁)、《香火生活——关于湖南冷水江市金竹山乡杨源村师教与道教执仪者的调查》(齐琨)、《北京传统音乐节批评》(刘勇)、《陕北白云观道教科仪用乐的特点)(李宝杰)、《扬州民歌没有山歌体裁吗——兼说中国民间歌曲分类问题》(杨殿斛)、《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对音乐孔子学院教学实践与音乐受众的分析》(蔡亦欣)等。
  倾向于对传统研究成果当代表述研究的代表论文有:《作为音乐机构的西汉乐府相关问题探究》(王洪军)、《乐与舞谐配的基本原则——舞蹈音乐的若干问题研究》(韩雯)、《歌书又十年:侗族“大歌传统”表述研究(2003-2013)》(杨晓)、《从“丝竹更相和”古琴重奏音乐会看古琴的当代声音表述》(陈黛莹)、《西安鼓乐歌章与念词研究》(程天健)、《后“传统音乐进课堂”时代的开拓》(范洪涛)、《乐以载道——谈传统音乐教育与国学》(穆兰)、《游走于钢琴与古琴之间——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特色与演奏》(黄伊娜)、《歌腔化与器乐化的时空相遇——(望大陆)的当代性表述》(沈云芳)、《礼乐复兴视在当代社会的实践研究》(葛兆远)、《唐代声乐成就初探》(齐柏平)、《想象的萨满世界——祭祀仪式出神过程中的器声与人声》(刘桂腾)等。
  国学是关于中国自身思想极其知识体系的历史表述,国学理应包括的中国的各个门类的艺术,但是传统音乐的学术表达长期以来并未同国学的话语形成某种对话,此次年会专门列出了国学与传统音乐的专题,就是希望把传统音乐放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大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中来认识,如:《清、静、定、肃、远、和——佛教音乐美学六题》(周耘)、《从哈辉“新雅乐”看中国文化复兴之路》(李军)、《国学遗产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启示——读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等有感》(蓝雪霏)等。
  此次楚文化专题的列出是考虑到会议举办地是中国中部的楚文化区,会有不少本土学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会上与大家分享,同时区域文化研究每次突出一个重点也是传统音乐年会的一个特点,如《长江流域田歌形态数据库建设》(向文)、《政治经济生活变迁下的湖北善书——以汉川善书腔词及表演形态变化为考察》(张青)、《楚礼乐新探》(上官子桐)、《尘嚣中的比丘尼梵音——汉口楼隐寺及其佛乐》(朱瑞)、《一个人的传统——周维及其始创的湖北道情》(张雪程)、《城市民间剧团繁兴的文化阐释——以武汉市武昌平湖门地区的民间楚剧表演为例》(徐烨)、《湖北荆襄古道宋元民歌初探》(杜汉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湖北越调”及保护与传承》(李素娥)、《湖北大鼓当代传承研究——以“湖北大鼓传承人付群刚免费传习班”为个案》(欧阳亮)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无论是民间的演奏家,还是学术界的学者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承载者,过去研究较少,也可以说是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此次列出也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代表论文有:《丝竹养人——太仓市璜泾镇顾公伟成长经历调查研究》(姜丽)、《“做一个合格的穆斯林妇女”——临夏回族穆斯林妇女的宗教生活与声音观》(魏育鲲)、《达坡阿玻——纳西族“多面音乐人”研究》(岳晓旭)、《杨匡民音乐学术研究之研究》(王军芳)等。
  四、大胆尝试古往传统 师生尽心共同努力
  鉴于本届年会的宗旨是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建构,所以主办方跳出以往年会音乐邀请本土经典传统音乐进行集中展示的思路,采取将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古老音乐依次呈现的思路,7月11日晚在武汉光谷VOX——摇滚演出专门场地,呈现了“朋克之都专场音乐会”。该场演出的主力乐团为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地下摇滚乐队——生命之饼(SMZB)乐队,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当今存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PUNK乐队。乐队在2001年签约北京嚎叫唱片,2003年更名为SMZB,至今共发行13张专辑。本场音乐会的代表曲目有《Chinalism(中国主义)》《大武汉》《献给陈怀民的歌》,乐队特别将中国民歌中的一些因素融入摇滚乐中,也算是该乐队为本次专场演出的特殊安排。为使代表们能切身感受的地下音乐,演出前安排了几个其他乐队的暖场,但有点遗憾的是,少数代表以为暖场是正式演出,似不能忍受摇滚的强烈音响而早先退出,错过了真正的演唱。不过这也说明习惯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们对多样化的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也需要有更广泛的了解。留下来的观看者都感叹说,亏得没有早走。   第二场演出“被发明的传统主题音乐会”7月13日在华师音乐厅举行。在大家看来,“传统”似乎是和“继承”是同义语,传统主要是对以往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是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得太快,生产方式更是天翻地覆,于是与其共存的音乐文化很难以鲜活的形式传承下去,所以传统音乐面临的挑战是在博物馆保存,或是在现实中烟灭。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存活下去,是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所高度关注的事情,因此主办方力图通过“被发明的传统音乐会”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造性方面特点。晚会组织了七个节目,包括:襄阳“襄河道”坠子、湖北道情、原创葫芦丝作品演奏、陶笛演奏、木叶演奏、呜嘟演奏以及Hang Drum与非洲手鼓合奏。晚会开场“襄河道”坠子艺人郝桂萍即根据现场情况演唱了祝贺词和传统的段子,特别最后她与台下观众互动,台下提出了各种问题,而她则以即兴演唱的方式,天衣无缝地为大家唱出来,表现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才能和炉火纯青的演出水平,博得满场喝彩。即兴演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因素,有即兴演唱才有不断被创造的传统音乐源泉,传统音乐的河流才能源远流长。八十多岁的演唱者周维正是湖北道情的创始者,一个人在六十多年的时间创立了一种民间说唱,而且得到社会和历史的认可,且在一定文化范围内流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的奇迹。华中师大的赵洪啸老师是葫芦丝和陶笛演奏家,他不仅在全国演奏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同时他还是一位善于为葫芦丝创造新作品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乐器发明家,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不断将民族器乐教育同音乐创作以及基础教育传播很好结合的一个范例。农新瑜、胡荣坤、毕寅生的陶笛、木叶和呜嘟的演奏以及卢靖、丁圣、魏琛和唐磊诚的钢鼓和苏格兰风笛的演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传统音乐的新发明和新观念新探索。这些演奏者且都是具有不同社会身份职业的中国音乐传承人。
  本场音乐会的创意理念是希望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传统音乐的鲜活性、原创性、亲切性、民间性、生活性的方面上来,希望改变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古董性、遥远性、古板性、经典性,严肃性等这些印象,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传统,它之所以能够被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很好的呵护了人性的渴求,为人们所难以割舍,所以才干年百年的流传下来成为了传统。
  第三场演出是在大家参观完湖北省编钟博物馆之后博物馆编钟乐团为大家的专场演出。因为曾侯乙编钟的古老性,其当时所演奏的音乐就更难以稽考,所以今天的曾侯乙编钟和编磬所演奏的音乐也是后人根据这些乐器的音色和先秦的文化联想演绎出来的音乐,主要是体验古老编钟的声音以及其完整的乐律体系和让世人无比叹服的乐器性能。
  是次年会,笔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作为承办方代表,要感谢以乔建中会长为首的传统音乐理事会对本院的信任,将次举办机会给与我们,使得我们有机会向大家交流学习,并有机会搭建平台为全国学术同行服务;从另一方面的身份我也想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大会服务的全体教师特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以及2013级音乐学理论本科的同学表达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为大会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使得大会得以顺利召开。
  (责任编辑 刘晓倩)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常人眼中,音乐学家大抵是独居书斋、皓首穷经,虽术业有专攻但却默默无闻的学者一族。而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借助“百家讲坛”式的平台,成为寻常百姓也略知一二的学术明星。但还有介乎两者之间者,那就是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由于其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学术效应而在学界给人以“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印象者。居其宏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音乐学家。   与居先生相识,是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
2020年4月11日14:25,中国琵琶界至暗时刻——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3岁。巨星陨落,乐坛震惊。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先生带着《平安玉珠送亲人》的绝唱,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土地。  敬爱的先生,我们曾在第八届华乐论坛上相约2020年,您说会抽出时间为琵琶学会指导工作,还说好了要在第四届“敦煌杯”全国琵琶菁英展演亲临现场指点江山……病魔无情地使我们阴阳相隔,而今这一切的一切俱成奢望。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决定,授予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  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
2005年3月,叶小纲的第一版《大地之歌》(四个乐章)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成功地于北京保利剧院首演,随即由中国爱乐乐团在包括旧金山和纽约林肯中心等美国近十个城市的主要音乐厅上演,反响强烈。作为中国爱乐乐团赴伦敦和柏林巡演曲目之一,中国版《大地之歌》同样受到了欧洲听众的关注。继而,柏林的“青年、古典、欧洲夏季音乐节”和“上海城市音乐公司”决定共同委约叶小纲继续完成剩下的两个乐章,并在柏林进行这两个
世纪下半叶,中国琵琶音乐的传习和实践伴随社会的变革历经了一条从民间艺术向舞台化艺术发展的道路。专业音乐院校的培育机制,导致传统琵琶的音乐认知与音乐教习从不同层面上遭到挑战,如何传承与开拓琵琶艺术,成为当时一辈艺术家孜孜探索的命题。  以林石城、王范地、刘德海为代表的琵琶艺术家们,自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众多讨论琵琶演奏基础理论的著述、演奏谱整理及面向社会普及琵琶音乐的书目等。其中,梳理、解析、探索琵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邀请,2015年9月30日晚,作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友好使者、俄罗斯钢琴家维奥利达·叶果洛娃(Violetta Egorova)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新近投入使用的哈尔滨音乐厅如期举行。叶果洛娃生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现为意大利卡塔尼亚西西里钢琴学院教授。曾获得意大利特尔尼亚历山大·卡萨格兰德国际钢琴比赛、维奥蒂国际钢琴比赛、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等诸多赛事的一等奖,她曾为环
19年6月15日,年届77岁的巴伦波伊姆携柏林德国国家乐团(Staatskapelle Berlin)上演现代时装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下文简称《特里斯坦》),正式拉开了柏林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Berlin)固定夏季项目“每个人的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füralle)的帷幕。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推出,强调在开放的空间为市民免费演出或直播音乐会,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
5月22日晚,在闭幕式音乐会“歌唱大地”的回声中,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音乐艺术盛会——201 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北京音乐厅落下帷幕。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迎来了世界各国的新面孔,来自美国、法国、波兰、新西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数百位音乐人齐聚北京,进行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参与了这一现代音乐的盛会。  “经过十年的历练,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不断探索中逐步
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娟“‘半缘君’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于2016年11月5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成功上演。在这场个人作品音乐会中,包含了由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三部民族管弦乐作品:板胡协奏曲《胡笳吟》(2016)、琵琶与乐队《半缘君》(2014)、笙協奏曲《自由花》(2016)以及选自京剧《金锁记》音乐的室内乐组曲(2016)。音乐会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指挥家刘沙、崔媛媛,板胡演奏家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