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标准刍议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大都在探索之中,专业建设标准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样本可直接借鉴。本文试图围绕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重点、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特色与优势等要素,通过对照,探讨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标准体系建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标准
  一、应用型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重点
  (一)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再一次体现出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何为应用型人才?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高校重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基本任务是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核心即“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则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社会进步。①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重点
  “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名称最早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属文学学科门类(专业编号:050420),授予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教育部进行学科门类调整之后,艺术学不再归属文学而单独成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归属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编号:130305),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主干学科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
  杨尚鸿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一文中,从“媒介”“编导”“制播”等概念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学科归属出发,结合国内知名影视传媒类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的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偏重,如中国传媒大学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划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电视编辑方向,重点面向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培养从事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与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二是文艺编导方向,培养目标与1998 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一致。浙江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这两个方向外,还有一个媒体创意方向,可理解为媒介编导,更多地强调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编导综合能力培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明显偏向编剧与导演,专业名称叫“影视编导”似乎更合适。杨尚鸿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是“编”和“导”,分别对应传统“编辑”概念上的文科(狭义的)素质和影视创作中的艺术素质。文科素质即可理解为“文人素质”,是对文字、文稿的编辑处理能力;而艺术素质则是“影人素质”,是对视听语言的编辑处理能力。②
  邢丽梅在《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进一步对“编”和“导”进行了阐述:“编”主要侧重于广播电影电视创作的前期工作,主要涉及创意策划、采编写作、剧本编写等,需要有一定的采编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导”主要是指广播影视创作的中后期工作,一般有采访、拍摄、编辑、合成等。可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节目制作的驾驭能力;既要具备对影像故事化构建的艺术素养,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素养。③
  所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是单纯姓“文”或姓“艺”的问题,编导专业横跨文学、艺术两个学科门类,甚至还涉及部分工科的内容,如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由此可见,从更科学的角度定位,廣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领域下偏应用型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语言(文字语言、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即文案策划(创意表达)、稿本编写能力,拍摄、编辑等视听语言处理能力,以及影视美学、媒介、人文等方面素养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运用影视传播的理论知识、方法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目前,各地方对普通高校专业建设标准大都做了探索,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设置上尽管有所差异,但大同小异,基本围绕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特色与优势等内容展开。④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各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来体现差异性,有改进但不能全部照搬全国重点院校的模式,因为每所学校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在平台及资源差异较大,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差异,在充分了解专业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自己的特色。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目标是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应用性,地方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面向影视传媒公司、市级、区县级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等,他们在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能不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很快融入到工作中,是高校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系统全面的影视美学知识;具备对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影视作品分析、模仿、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生活和捕捉社会发展走向的能力,以及用广播电视手段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掌握数字化影视采、写、编、导等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渠道、平台自学的能力。不必将所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但学科内各种重要的知识要在学生那里形成完整的“目录”和“索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在学习或工作时能够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与考核标准的确定,关乎人才培养的基础,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池州学院下设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建设非常重视,不定期进行网络调研、赴部分高校实地考察学习,并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交流沟通,熟悉借鉴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做法,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毕业生信息追踪体系,对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动态有良好的记录,通过毕业生的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发现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科基础类课程
  学科内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与之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概论”“艺术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电视艺术概论”“视听语言”“传播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对学科内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并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基础性作用。
  学科基础类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问答与讨论为辅。当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经典影视文本观摩,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慕课”(MOOC)等技术手段,将知识性教学内容提前放在网络上,并留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开放性讨论作业,以便在上课时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讲解,并展开讨论。学科基础类课程的考核,原则上必须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或闭卷笔试加其他考核形式开展,不允许采用单独的课程论文、答辩、作业作品、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
  这些基础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内进行,个别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传播学概论”等)往后排;而体现专业特点、偏实践操作类的课程(如“摄影基础”等)往前移,让学生在入学时就产生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省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按艺术类招生,这些学生通过艺术高考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通过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专业基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入学初安排偏重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二)专业认知讲座与专业认知实习类课程
  专业认知讲座,是学生入学后对专业进一步认知的一个窗口。该教学任务设置在第一学期,每周一次,每次2个课时,以讲座形式开展,分别由本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内容设置相对灵活,主要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不仅让学生对专业发展及本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一定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特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个人兴趣找不同的教师请教、交流、互动。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为后期展开的“导师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传媒公司等)实习,并完成含有实习内容、实习心得、单位指导教师评语、校内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的实习报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明晰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规划在大学的专业学习。
  (三)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模块化问题,关联性较大的课程宜注重模块化组合及前后的衔接。同一模块的课程应同时解决“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三个问题。
  如“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可称之为视听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摄像课中拍摄的素材需要进行编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用到非线性编辑技术,而编辑的基本原理则需要在“电视编辑”课程中学习。三门课程除各自根据课程特点安排相应形式考核外,亦可再安排一次綜合答辩式考核,让学生从摄像、编辑创意、技术实现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综合阐述,显然这三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更加合理。“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电视新闻采编”“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主要是电视新闻业务模块,涉及采、写、编、评、播一系列新闻节目制作的内容,这类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电视节目策划与文案”“广播电视编导”“导演艺术”“电视专题片创作”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则是编导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在考核上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适宜根据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考核。“DV创作训练”“多讯道节目导播技术”两门课程是对学生在利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检验,这些课程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来参加比赛或是将来毕业找工作时作为展示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
  (四)专业专长(方向)类课程
  专长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措施层面的具体体现。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分阶段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二年级不分方向,进行基础课程统一教学,以便学生打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方向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按各自的专业方向、志趣及特长选择课程学习。该专业共设置两个方向的专长课程,分别是“影视编导”方向和“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即一个偏重影视作品创作前期“编”的能力培养,另一个则偏重中后期“导”的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影视编导”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视广告与创意”“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文化学”“影视批评”等;“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影视合成与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传播技术”等。
  (五)实践教学
  应用型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形成了课内实践、独立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加了实习、实践等内容的课时、学分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处理,而个别问题则给予个性化指导。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学术引导、职业规划与考研就业指导等。
  2.建立健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体系。综合实践类课程考核由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完成,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评价。这样的考核可以体现对学生创作成果的重视,增加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利于学生成长。
  3.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门成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全程指导学生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鼓励学生以原创作品参加各类DV大赛、影视广告大赛等,实现与相关院校及广播电视行业同步发展。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坚持以赛促学激励,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训练;坚持以赛促教带动,积极组建高素质双能型教师团队群;坚持以赛促改引导,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创新,构筑宽口径、多通道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扩宽学生实践场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在深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办出特色,也是推动地方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
  (六)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有两种形式: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创作)。毕业论文的题目每年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结合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或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主要包括影视精品文本解析及比较研究、类型电影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地方电视台发展现状研究等与业界联系紧密的主题。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专门研究制定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规范。设计(作品)选题限定在故事类、纪录类、专题类影视作品、广播剧、电视栏目包装设计等,作品时长要求20分钟以上。短片需有完整的片头片尾及演职人员表,短片解说词、对白等要有字幕。
  1.毕业设计说明撰写要求:
  (1)故事類短片(含广播剧)包括:故事梗概;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广播剧的设计请在文学剧本中标明);作品海报。
  (2)纪录类、专题类包括:内容梗概;导演(编导)阐述;拍摄提纲;作品海报。
  (3)电视栏目包装包括:关键字、色彩、元素、动画、字幕(字体、字号、色彩、效果等)及制作过程的详细说明。
  2.其他要求: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如需要团队完成,学生须在团队中担任主创职务。要求设计方案及内容合理,内容创新,分析问题正确,有独立见解或创新。
  (2)对于课题相互间有关联的部分,要相互协作、讨论。
  (3)设计中能正确地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对课题中改良或创新之处正确地进行说明。
  (4)设计说明需要根据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创作,内容完整、分析透彻、书写工整清晰,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规范进行编制。
  (5)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教师指导认可,并且有五次以上修改意见。
  (6)在学校之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至少每周一次向指导教师提供有关设计的动向,保持及时、准时的联系。
  四、师资建设标准
  在强调“以生为本”时, 首先要强调“以师为本”,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学放在第一位。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善待教师,保障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据统计,截至2013 年12 月,国内开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187 所,2008 年以前就开始招生的高校共有95 所,该专业有五届以上毕业生的高校47 所。⑤对于大多数新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师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职称偏低、学历不高、年龄结构偏小。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原有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有了论文自然可以评到职称,对高校教师“唯论文”论的评价机制不改革,“应用型”只能是一句空话。从上层打破对教师单一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只是响应了口号,不管学校发展定位如何,但在评价机制上仍然向“研究型大学”看齐,评职称仍然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发表论文的篇数,以及刊发论文期刊的级别。我们的高校定位是应用型,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师资呢?科研型师资培养应用型人才似乎有一定困难。所谓的“双师型”也只是徒有其名,并未落到实处。试问,拥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职称有帮助吗?评职称时认可的教师创作的作品获奖也局限在政府类奖项,哪怕是行业内权威的协会奖也被拒于评职称之外。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⑥这对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是利好的一面。池州学院也从现实层面逐步加强对教师、教学的重视,2016年开始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这是对教师教学工作重视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提高教师待遇的一种体现。
  (二)“双师型”师资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其应用性较强,教师的从业经验、职业等级、实践技能与科研、教学水平同样重要,对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在进一步提升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注重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与广播电视业界的互动交流,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是建设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高校转型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行业发展水平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专业特点,构建系统全面实用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与考核标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改变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学生就业面向不够明确、片面强调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现状,努力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注释:
  ①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② 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③ 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④ 祝晓瑜、郑丽梅:《浙江省本科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初探》,《学理论》2015年第4期。
  ⑤ 高祥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⑥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9-21)[2016-09-25].http://www.gov.cn/xinwen/2016-09/21/content_5110529.html。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人人练就一张“铁嘴”,写有一手好字,作好一篇文章。  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做法。我校作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学校、全国名校,早在1960年因在全国首创“集中识字”教学法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由此,学校声名远播,享誉全国。进人新世纪以来,我校的教改工作不断深化,使传统的教改经验与现代课改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
期刊
第十中学建校于1965年,在48年的办学历程中,有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2003年的合并搬迁,使十中又经历一次生存考验。八年前,初任校长时,面对被几择后,无论是品行还是学习都处于末流的学生;面对抱着“让孩子混毕业”的态度的家长;面对缺乏信心的老师,我就知道,这里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校长,这里需要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后勤,一个尽心尽力的当家人。  怎样当好这个家?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满意的
期刊
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秘密都隐藏在她的语言之中。  -------题记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一定的阶段,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效率”问题。语文,我们的母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静静思索学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路,撷取浪花几朵,就教于大家----  
期刊
我校从2002年开始尝试把书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健体,以字美质”的写字育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起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开展书法教育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依据《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书法(写字)等级考评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把书法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制订出课程目标、年段分目标、写字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可操作的课程体系。  
期刊
江苏省扬州中学创立于1902年,无数青年才俊在这座校园里播下为前途、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而发奋读书的种子。新中国一代伟人江泽民同志,著名学者、作家朱自清先生,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同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已浓墨重彩地写进了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里。带着“相信未来”的理念,我们百年名校一定可以再创辉煌,担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
期刊
书法教育是我校素质教育园地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学校立足于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用墨香浸润孩子的童年,用书艺陶冶孩子们  的情操,努力实现“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始终坚守书法教育特色创建,学校的书法特色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一. 加强组织建设,注重长效管理  写字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确保写字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马爱武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老师
期刊
【摘要】汶川地震已近一年,灾区教育的恢复重建正如火如荼进行,灾区师生受伤的心灵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教育重建是一项巨大的长久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教育恢复重建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临时教学场地狭小,板房教学互相影响,教学秩序、教学安全、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和老师心头之痛;地震的影响挥之不去,灾后重建大力巨大,教育教学难以保障,教育者的生活和心理急需得到关怀,师生的心灵重建必须得到
期刊
【摘要】兴趣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学习效果,重视学生兴趣心理因素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培养;教学;开拓;拓宽    Developm
期刊
一个人独具特色,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座城市有独具的风格,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可以培养出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那么,什么是办学特色呢?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
期刊
2005年1月,我从江西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岗位被提拔任命为江西教育电视台台长。2014年7月,我重新回到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担任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研究室主任、江西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2015年1月,我又转岗担任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在江西教育电视台台长岗位上前后工作近10年,由一个满头黑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布满白发的“小老头”,把自己39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