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库 中国第一家LOFT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库艺术家主题社区(LOFT—Art Community Motif)简称创库,位于昆明市西坝路101号昆明机模厂内。由于工厂搬迁,老厂区闲置下来。2000年,唐志刚、叶永青等艺术家通过与厂方多次谈判,最终说服了厂方将这些车间和房屋租借给艺术家们做工作室、设计室并进行画廊、酒吧、餐厅的经营,命名为创库。创库来自英文单词LOFT。20世纪40年代,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国纽约出现,以后LOFT这种生活与工作方式在全球广为流传,成为了LOFT文化。在中国其实第一家LOFT不是北京“798”,也不是上海莫干山,而是昆明的创库。正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有影响力,所以昆明创库也被世界著名人文刊物《国家地理》杂志列入国际通行手册,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及云南最前沿的艺术文化社区。
  LOFT总是与艺术家、前卫、先锋等词相关联,是当代艺术或前卫艺术的集聚中心。在创库,艺术家们充分利用废弃与闲置厂房,使之逐渐成为艺术家们创作和从事艺术活动的中心。在11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地方拥有了四家艺术画廊、3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三家餐厅、五间酒吧、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若干设计、影像工作室和一家羽毛球运动馆的综合社区。创库自开业以来,很快就引起了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国内外都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创库与其他城市的LOFT中心不同的是,艺术家们主要使用二楼以上的小空间,而把一楼的大空间留给画廊、酒吧、餐厅等机构或企业经营。创库既是艺术家的社区,同时也成为了大众的社区。对于工作和生活在创库的艺术家来说,画画、泡吧、展览、与各地艺术家交流、与大众交流已越来越日常化,成为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在相同的空间里工作、共进午餐、共同展览作品又让大家有种回到人民公社的感觉。而对于工厂里原住居民和工人来说,由昔日的主人变成了今日的看客,艺术家们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很矛盾。甚至在创库才开业的时候每一次艺术展览都会有人拨打110报警电话。慢慢日子久了,彼此熟悉了,周围的居民发现其实艺术家也很好相处,很有特点,很好玩后便也接受了这种生活。


  昆明创库的成立不仅把生活在自己狭小专业的圈子里的艺术家们推向了大众,也同样让大众有了能面对面了解艺术家的机会。在这里画家的工作室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向参观者开放的公共空间,无论是学生、游客,还是艺术爱好者都可以随意地推开工作室的大门,和艺术家共同面对作品;创库的成立不仅为机模厂带来了一笔客观的租金收入,同时也为创库内的酒吧、餐厅创造了上百个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创库的成立也成为昆明的新名片,在创库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此互动、交流和办展览,同时还与国外的基金会和艺术机构合作,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到此办展或交流。
  昆明创库是艺术家们用多年的心血凝成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第一家LOFT,正是有了云南艺术家在创库模式上所做的开创性努力,后来昆明才诞生出了108智库空间、金鼎1919。
其他文献
翠湖,这一湾小小的“菜海子”,承载了多少代老昆明人的浮华旧梦;记录了昔日西南联大的繁况盛景;抒写了愁肠心结,衍生了浪漫瑰丽……环翠湖,使用的高频词汇便是“文艺范儿”。不是我们装文艺、装小资、装小清新,实在是这里有深厚得让昆明人为之心跳加速、血脉贲张的历史渊源。  清晨翠湖,阳光慵懒地打在满池的荷花上,洒在飘垂的杨柳间,穿了棉布汗衫的老人们已经开始围湖晨跑,清凉的露水打湿运动鞋;一群身着白绸太极衫的
期刊
“我家(jie)昆明人,哪点(die)不如人,象牙烟锅是叼春城,满链壳呢单车是带女人,毛呢裤子是系草绳,的确良的衣裳是一层裹一层……”  这是昆明特有的戏曲花灯,用地道昆明方言演唱,曲调轻快悠扬,每一个老昆明人都能随口哼唱。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个曾经飘扬在昆明大街小巷中的曲调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今天,再要重温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只有前往位于昆明东南郊的官渡古镇。  四千多年的时
期刊
再造魅力故乡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丰厚的传统文化正在痛苦地裂变,丰厚多样的传统文化也在迅速地消逝,在城市的拆建中,在城市不断延展、长高的过程中,历史建筑消逝了,取而代之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群;孩提时代的游戏不在了,被来自异域的节庆狂欢代替;日常文化生活方式被新兴媒体生活胀满。过去正离我们远去,现在尚不确定,未来难以把握,唯有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化结点,以空间的方式将过去
期刊
从临翔城区往南沿柏油马路走30公里,就到了这个民族村寨。穿过拉祜风情特色的主寨门,叠水、小桥、水磨、休闲亭等水体景观,让原本就身处自然深处的景色更加怡人。  拉祜族人春节叫“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腾龙村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
期刊
滴水河村,位于泸水县西南,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滴水河景色优美,不仅拥有众多的河流、瀑布等水体景观,同时还具有大片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三江并流”怒江流域高黎贡山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研究价值、动植物学研究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历史民族文化研究价值以及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滴水河景区,植被保护相对较好,气候凉爽,是距离州府最近的避暑休闲胜地。 
期刊
顺着东风路往西走,到新闻路拐个弯,就到昆都了。 昆都这个地方,从来不缺少激情与诱惑,时尚与梦想。昆都是时尚的,它的时尚表现在各种不同风格的茶室、酒吧、夜场,以及高低不一的楼群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对于年青人来说,生活是需要动静的,需要一种喧嚣而激烈的动静,否则生活多么无聊。 2002年,昆都商城斥巨资打造了硬件环境,并优化经营结构,引进星级标准装修的量贩式KTV,同时将当时全西南面积最大、功能最为齐
期刊
昆明的慵懒让我们对昆明的感受有千百种无限喷涌的创作灵感。语言好像总是太贫乏,那就用创意来展现。于是,在昆明广告文化产业园,便是创意与昆明性格的碰撞。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该有一种力量使人不得安宁。如同光芒,任何时候都无需指引,这种力量让那唯一的选择变得真挚坦然。昆明广告文化产业园不只是一个让艺术与普通人亲密接触的空间,也代表了一种从未停止的力量。广告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文化一脉相传。有人曾比喻说:
期刊
小时候,不懂什么建筑风格,只觉得金碧路和其它街道不同,街两边的房子是石头建的,林立着商店、馆子、医院和公家的房子。那时有梧桐树的街道虽不只金碧路,三市街、南屏街、拓东路、北京路都有高大的梧桐绿荫遮蔽,只是后来却变成金碧路的特色了,而且梧桐树还越来越茂盛。特别是在夏天,街两边的树枝基本接到一起,将整条街都覆盖住了。如若细雨飘飞,那只能是将树叶打湿,而行人是不用撑伞的。晴天,当其它街道被高原灼热的阳光
期刊
又一次踏上独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公路,当年颠簸得令人发抖的公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7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5个小时,进入独龙江流域,两岸低矮的茅草房、弯弯曲曲的人马驿道,晃晃悠悠的铁丝网桥、藤篾桥全都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公路、跨江的汽车大桥和人马吊桥,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寨一一映入眼帘。电线、电杆、移动通讯塔、电视接收站、信用社、学校、幼儿园一一在独龙江两岸安家。  独龙族唯
期刊
第一次知晓户撒刀的名字,是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那条路还通到户撒。那里有很多阿昌铁匠,那些人世世代代当铁匠。我虽然不是世世代代,但我也能当铁匠。我和那些人熟得很,他们都佩服我的技术。……山上那些阿昌铁匠打刀刃比我好,可是要比在刀上刻花纹,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我。所以起码有二十个铁匠提出过,让我们搬过去,他打刀刃我刻花纹,我们搭一伙…………假如我搬到一位阿昌大哥那里去住,现在准在黑洞洞的铁匠
期刊